以学科和专业优化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必须优化教育体系结构,使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相匹配。

第一,进一步优化专业与学科结构。2021年到2023年,我国先后颁布了修订后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3年),以回应先进制造业的新发展要求。在教育助推中国强国建设背景下,可以对上述三个专业目录进一步优化升级。要根据当前世界先进制造业的新趋势和新领域,积极应对开放人工智能(OpenAI)对制造业的新挑战,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动态调整优化专业与学科结构。

第二,完善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类别结构与功能定位。中国能否顺利建成教育强国,关键要看各种类别的高等学校能否分类发展、办出特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要把一流大学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但是,即便是14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也不可能且没必要全部办成研究型或综合性大学,而是应该聚焦特色,分类发展,有些院校可以办成小而精的特色型学校,在不同学科或同一个学科不同方向上争创一流,实现点上的“尖峰突显”和“一骑绝尘”。与此同时,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要不断优化高等教育中各级各类教育的比例结构。与国际数据相比,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专科学生比例过高,需要提高本科与研究生占比,尤其要提升研究生占比。在提升研究生占比的同时,还要优化研究生内部结构,加大STEM研究生的比重,尤其是与先进制造业直接相关的研究生数量。

第三,加强宏观调控与协同合作。要点有三:一是教育部、科技部、人社部加强统筹协调,使教育结构及时回应产业结构、人才结构的需求,重点研究教育如何为先进制造业发展作出科技贡献和人才贡献,三位一体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二是教育部内部相关司局加强统筹协调,打破分工限制,协同编制完善学科目录,减少重复、低效、低端专业或学科,加强对高校的专业设置与招生管理,优化招生专业结构,及时回应产业需求,重点保障先进制造业相关专业与学科的发展;三是建立行业部委参与高等学校办学的新机制,发展行业特色院校,使高校与行业融合发展,促进高校特色化、多样化、专业化发展,避免同质化发展,提升这些院校解决行业前沿科技问题和“卡脖子”问题的能力。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