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重点领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是提升我国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教育为提升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服务,要点有二:一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科技创新包括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三个先后相互关联的创新类别。我国原始创新匮乏,亟待加强。原始创新主要体现在基础研究领域,三大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原始创新的典型体现,且基本源于和属于基础研究。我国科学家在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方面不尽人意,论文国际发表的数量领先但是质量不高,高校科学研究与国家需求衔接不力,基础研究投入相对不足,这些问题亟待破解。技术创新主要与应用研究相对应,对于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至关重要。基础研究的突破可以基于个人的自由研究,而“卡脖子”技术的攻关却需要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高度协同。以高端芯片为例,其研发既需要产学研融通结合,又需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高度互嵌;既需要基于数物化多学科综合知识基础的研发创新,又需要基于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和测试等多工艺协同的应用开发创新。产品创新是指把原始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成果转化为商业化的产品,不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的科技成果,都需要转化为“制造”出来的产品并进入到流通领域,才能打通“最后一公里”,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增加国家实力。

从世界范围看,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主力军,我国高校尤其是“双一流”高校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尤其是要面向先进制造业的重点领域,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同时积极推进原始创新的技术化与产品化,切实提高成果转化率,解决成果转化率偏低问题,进一步缩短我国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与技术商业化的时空距离,提高科技创新效能。

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创新人才,教育要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是重点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高等教育在不断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的同时,要重点提高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生教育质量。博士生教育是高等教育这个“龙头”的“龙头”,这个龙头抬得越高,就意味着我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水平越高。要优化高校教学模式尤其是科技类博士生的培养模式,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应试模式,加强研究性学习,以开放、融合的思路培养学生,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通过加强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对于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在真实场景中激发创新动力、提升创新能力,实现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

教育强国建设中,高等教育是龙头,也是重点。不论是与产业结构升级对接的学科和专业优化,还是聚焦重点领域开展科技创新,抑或聚焦重点领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都落地于高等教育,尤其是“双一流”高校;教育强国建设中,基础教育是基点,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教育并不与产业直接对接,也没有科技创新的科研功能要求,基础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基础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夯实基础,要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等顽瘴痼疾,通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考试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变革,由“分数挂帅”走向“创新为王”。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