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大思政”就业育人新格局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教育部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加强就业育人的要求。新时代,高校必须把毕业生就业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和“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推动就业工作向就业育人聚焦,形成“大思政”就业育人格局。

培育就业育人资源的增长点

就业工作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善于培育就业育人资源增长点,将就业育人与其他育人工作联动,充分发挥实践、网络、心理、资助、服务、组织等工作方面的就业育人功能。实践育人着眼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依托校内育人主体构建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就业实践育人体系,通过就业实习见习、职业体认活动、创新创业竞赛等,让大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提升就业能力,树立家国情怀,增长就业本领。网络育人着眼于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平台,为毕业生提供更加精准、便捷、个性化的就业信息服务,为用人单位提供更广泛的人才选择和更高效的招聘流程,提升就业服务效率和质量。心理、资助和服务育人着眼于就业帮扶,面对职业选择和就业压力,创建和推广就业心理育人工作范式,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提升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就业心理品质。针对家庭困难和身体残疾的大学生群体,坚持“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建立和完善就业帮扶机制,用高质量就业服务为大学生就业创业保驾护航。组织育人着眼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就业育人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带动各校内组织共同参与就业育人工作,创新党建活动,将就业育人任务融入党建活动,强化服务意识,激发全体党员参与就业育人工作,形成育人合力。

激活课堂教学中的就业因子

高校就业育人应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探索“专业课+就业”“思政课+就业”新渠道,激活课堂教学中的就业因子。“专业课+就业”强调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就业元素、擦亮思政功效,包括就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以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在教育教学的实践环节中,当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向大学生分享本专业实际的工作环境与当前职场状况时,往往能更深刻地触动学生,显著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及说服力。基于就业导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育目标上基本一致、教学内容上互相渗透、教育主体上基本相通,推动“思政课+就业”新渠道具有可行性。一是科学设计思政课中的就业育人内容。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可以选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方面的正反案例,增加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与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给大学生提供实际的就业帮助,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就业竞争力。通过组织思政课实践教学,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企业,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的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亲身获得的实践体验调整就业预期、锻炼自身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锻造多元协同的就业育人主体

主体在整个就业育人过程中担负着特殊使命,锻造多元协同的就业育人主体,致力于统筹校内外各大主体共同参与就业育人工作。高校应建立一支以思政课教师为核心、学工队伍为主力、专业课教师为支撑“多元联动”的校内育人队伍。让思政课教师知晓大学生就业政策、了解大学生就业形势、掌握大学生就业思想,支持思政课教师参与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相关的学术沙龙、专题讲座和交流研讨,鼓励其去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事业单位的人才招聘等,了解社会和企业需求,进一步明确思政课的人才培养目标。学工队伍是就业育人工作的主力军,就业指导部门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包括市场分析与职业规划、技能培训与简历指导、招聘会与实习机会、个性化咨询、跟踪反馈以及校企合作。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价值引领、职业规划指导、就业市场信息传递、就业心理辅导与压力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团委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专业课教师往往具备渊博的学识和特定的学科背景,熟悉相关学科的专业特点、就业方向和社会需求,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就业育人是开放的育人过程,还需激活“协同育人”的校外育人队伍,打通校内外的信息隔膜,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育人效能。加强校企联动与校友合作,引入校外的企业资源和育人场景,使育人工作更加贴近社会、贴近实际。通过企业和校友资源提供实习机会、提供就业信息、合作开发课程、提供职业指导等方式,打通就业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来源:《 媒体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