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2024
2024中国自动化产业年会
2023年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推进我国装备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 作者:孙柏林
  • 点击数:20394     发布时间:2016-07-25 14:49:00
  • 分享到:
近来,“供给侧改革”成为一个影响中国经济领域的高频热词,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供给侧”是个相对陌生和专业的经济学术语。然而,在具体工作中,供给侧改革早已“启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 ”行动计划、《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一系列助力产业升级的顶层规划相继出炉,便是“供给侧”发力的明证。
关键词:

1 引言

近来,“供给侧改革”成为一个影响中国经济领域的高频热词,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供给侧”是个相对陌生和专业的经济学术语。然而,在具体工作中,供给侧改革早已“启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 ”行动计划、《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一系列助力产业升级的顶层规划相继出炉,便是“供给侧”发力的明证。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而加快制造业升级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维持中高速增长的重要一环。因此,离开供给侧改革,《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难以实现,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目标也难以实现。而加快企业技术升级改造,使“中国制造”强筋健骨、提质增效,形成竞争新优势,无疑是改善供给和扩大需求的重要举措。

供给侧指的是实体经济,其中工业和制造业是主战场。因此,探讨“如何推进我国装备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十分重要。

2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所谓“供给侧改革”,简而言之就是我国要通过提高供给产品的质量来满足大家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过去,我国消费动力不足,因而要剌激需求,重点就在需求侧。而现在,我国有消费动力,但供给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却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因而,重点就转向供给侧了。此前,是长期以来靠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刺激政策,转向从供给、生产端入手,一方面改善供给的有效性,提供更多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激发企业活力,鼓励投资和创新,创造更多有效需求,从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供给侧改革是相对需求侧管理而言,主要侧重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增强企业长期创新活力,注重经济长期、持续的发展。专家分析认为,从需求侧管理转向供给侧管理,是国家经济治理思路从凯恩斯主义转向供给学派主张的表现。

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如下:

一是形成新主体,即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

二是培育新动力,即通过全面改革培育新的增长动力,通过全面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是发展新产业,即一方面要尊重和顺应经济规律、市场规律,让市场及时出清,避免资源浪费,及时化解经济泡沫,避免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等。

从供给侧发力满足优质需求。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涵是解放生产力,以创新提高效率、增加新供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持久战,但如果畏首畏尾,拖延不决,只会贻误战机,留下历史遗憾。

3 “供给侧”为何要进行“结构性改革”?

面对“ 马桶盖” 、“ 电饭煲” 、“园珠笔笔芯”、“传统产品多,智能产品少”、“低端系统多,高端系统少”、“产品结构陈旧”、“产能过剩,库存积压”、“高端不足 低端过剩”、“僵尸企业”、“需求乏力”、“资源消耗,污染严重”、“外贸竞争能力低下”、“城市的房价超过居民承受能力”、“海淘热”、“入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等问题,中国经济中的“供需错位”矛盾加剧。一方面,服务业、高端制造业、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供给依然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传统低端工业产能严重过剩。迫使中国经济必须要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这种情景下,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显而易见。这也是中国当前推进供给侧改革的特殊背景。

概而言之,需求侧提高了,供给侧落后了。

中国目前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六个方面的结构问题。

其中,产业结构问题表现在低附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比重偏高;区域结构问题表现在人口的区域分布不合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偏低,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公平;要素投入结构问题表现在资源能源、劳动力、资金等一般因素投入比重偏高,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投入比重偏低;排放结构问题表现在废水、废气、废渣、二氧化碳等的排放比重偏高;经济增长动力结构问题表现在过多依赖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特别是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结构问题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不同群体收入差距较大。这六个方面的结构性问题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叠加,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消费升级要求供给升级: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要求我国进行供给侧的调整。

为何要推进供给侧改革?这是由于:一是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益在递减;二是需求管理政策的副作用和后遗症越来越大;三是推进供给侧改革与推进全面改革是相符合的;四是推进供给侧改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五是供给与需求相互依存,但国内有效需求最终决定于各主体的供给能力;六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供给能力决定一国的竞争力。

进入发展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经过多年努力,服务业的地位不断上升,对外投资迅速发展,消费拉动经济的作用逐步增强。这些都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积极表现。同时,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工业企业利润下降、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等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这里面既有周期性问题,也有结构性问题,但主要是结构性问题;矛盾既出现在需求侧,也出现在供给侧,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这些结构性问题、供给侧矛盾,很多是体制性的,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因此,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若要持续健康发展,就要抓住经济发展中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在哪里?

推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当前要特别抓住化解过剩产能、降低企业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四个关键点, 深入推进国企、金融、财税、土地、户籍等各领域改革。就深层次和总体而言,“供给侧改革”本质上是从政府主导经济彻底转向市场主导经济,因此,必须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给企业创造更加公平公正开放的竞争环境,推进创业创新。此外,着力加强“供给侧改革”,并非放弃需求管理。“ 扩大总需求” 是“ 保底线” ,“供给侧改革”是“求未来”,现在与未来,一个都不能舍。

“ 供给侧改革” 究竟改什么呢?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五中全会早已给出了答案,就是要深入推进国企、金融、财税、土地、户籍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向简政放权、创新创业要成效。

为了实现“供给侧改革”,中国政府从2016年1月设定了5年内将钢铁产量削减1亿~1.5亿吨的具体目标。煤炭将在3~5年内削减5亿吨。政府还敦促金融机构对已经实际破产的“僵尸企业”停止贷款。

供给侧改革针对的是供需错配的问题。面对中国经济问题,供给侧改革未来的任务纷繁复杂,但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大任务,每一样都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这五大任务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5 “供给侧改革”与“中国制造”的关联

“供给侧改革”与“中国制造”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工业增速下降,是我国主动宏观调控的结果,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国民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的结果。供给侧指的是实体经济,其中工业和制造业是主战场。要坚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优化升级,积极培育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技术产业,这二者要同时发力,紧密融合。

工业、制造业当前突出的矛盾就在于有效供给能力不足。一方面低端的产品过剩,供大于求;另一方面高端的产品又短缺,供不应求。产品的质量、品种满足不了消费者对绿色、低碳、品牌、时尚以及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以致出现了国人境外大量采购的现象。至于生产资料产品,比如基础零部件、核心元器件、关键材料等,80%仍然依靠进口。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新形势下,我们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宏观调控的主动选择,是发展思路的调整。

这是由于:

(1)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从国内环境看,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速度换挡,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结构优化,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群众;三是动力转换,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从全球背景看, 全球制造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近几年来,随着国际经济、贸易与投资环境的深刻改变,制造业正在成为一些大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争夺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的角力场。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后,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力图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国家如印度、越南等,也利用其相对更低的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快速推进其工业化进程。

此外,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也深刻影响着全球分工格局。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需要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形成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可以这样说,推动制造业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升级,对于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2)作为当今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一些制造业部门目前出现了一种增速放缓、增长动力不足的现象。

一方面, 随着劳动力数量红利递减、生产要素成本提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强等因素的影响,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等低端制造业增长乏力,并导致了中国工业整体增速下降。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全球产业变革,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所积累的一些风险和矛盾也逐渐暴露。比如多数制造业部门出现严重产能过剩,而化解产能过剩亟待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这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会引发一些企业倒闭、员工转岗甚至失业。

可以这样说,我国制造业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仍然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新机遇。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只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只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经济结构调整难免阵痛,但调整成功了就会提升资产质量,提升产业结构,提升全球竞争力,“风雨之后才能见彩虹”。

(3)目前,中国虽然已是制造业大国,但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基础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依然突出。从供给侧而言,中国的制造业需要“提高质量,增加效率”。

不可否认,中国制造业最突出的问题是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低端,制成品不少都为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价格低的“三低”产品,在国际经济贸易利益分配中处于劣势。从产品竞争力看,国内市场急需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技术装备和产品则长期依赖进口。作为研究开发主体的大型企业或大型企业集团,科研开发能力与国外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用于制造业研发的投入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们虽然有华为、联想、中兴等创新投入很大和创新能力很强的企业,但整体上中国制造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不足,仅占销售额的1%左右。技术落后、创新能力不强已成为影响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严重障碍。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企业改革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当前,针对国有企业,要在几个方面进行供给侧改革: 以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手段,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实施国企股权多元化和国有股减持工作;国资监管部门以“管资本、管股权”为主,不再干预企业经营行为;完善企业公司治理,形成具有自生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的公司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等。

我国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不是西方供应学派思路的翻版,也不是计划经济手段的回归,而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这一改革的关键是,要让政策机制与市场机制相互配合,形成推动中国经济步入转型升级健康轨道的合力。

6 装备制造业企业如何实施供给侧改革?

(1)加大技术成果转化力度 提升核心竞争优势

实施供给侧改革推动智能制造,加速实现产业转型,将过剩产能转化为优质产能,同时重点加速智能化的发展。引导创新要素流向企业。组建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单位形成创新联盟,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是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一个最为有效的途径。中国将致力于推动产业升级。中国去年公布了旨在推动产业升级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中国在新的五年规划中再次提出,为落实行动纲领,将向工业机器人、信息技术和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投入预算和人才。

(2)完善技术创新平台 优化研发体制机制

建立跨领域、协同化、网络化的创新平台,加快培养新动能和新兴产业。

(3)实施全球营销变革 捕捉潜在市场 

围绕市场热点、需求变化,传统制造业从供给侧发力,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传统装备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不断形成市场新热点,积攒发展新优势。

(4)以技术创新突破瓶颈 以营销变革拓展市场

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努力延伸装备制造业产业链。

(5)创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主导的“四新”经济。

(6)打造以“工匠情怀”为内涵的“人才特区”。

“中国制造”需要加快培养高端工程技术人才。 

7 结束语

对于经济体系庞大、结构复杂、地区差异明显的中国而言,既要着手供给侧的改革,又要继续专注于对需求侧的培育。尽管供给侧改革极为重要,但不可能完全替代“三驾马车”的作用,我们应当在需求和供给两侧同时发力,实行动态的管理政策。目前,在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方针政策指引下,各地都在积极行动。北上广、重深津、浙江省、广东省、江苏省、黑龙江省等省市,都纷纷出台了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规划与项目;海尔、格力、美的、大疆、华为、格兰仕、杭汽轮、中南机械、三一重工、徐工集团、中联重科、山东临工、浙江金盾、春风动力、杭州宏杉科技、浙江规上电子、建德低压电器等许多企业也都在积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且成绩斐然。

企业是供给侧改革的主体之一,在未来数年里将会受到全方位的冲击,既有被淘汰的风险,又有逆势生长的机遇,如何化危为机是摆在企业经营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对于企业领导者而言,需要“洞悉政府政策动向,把握行业发展机遇”并且“善抓机遇 善用机遇”。

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 两院院士大会 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特别指出:“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必须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经济和产业发展亟需的科技问题,围绕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面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历史正在跨入“十三五”,我们正迎来一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时代。“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只有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我国装备制造业才能迎来下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参考文献:

[1] 张洽棠. 供给侧改革:以满足优质需求汇聚发展新动能[N]. 中国经济导报, 2015 - 11 - 18.

[2] 李佐军. “供给侧改革”为何是势在必行之举[N]. 上海证券报, 2015 - 12 - 17.

[3] 贾康.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涵是解放生产力[N]. 中国经济周刊, 2015-12 - 21.

[4] 厉以宁. 调整供给侧,国有企业改革要跟上[J]. 中国经济周刊, 2015, (50) .

[5] 李毅中. 工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战场[N]. 经济日报, 2016 - 1 - 28.

[6] 龚雯, 等. 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 人民日报, 2016.

[7] 李伟. 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论述[N]. 经济日报, 2016 - 2 - 4.

[8] 李克强. 2106年政府工作报告[N]. 人民日报,2016 - 3 - 5.

[9] 卫兴华. 澄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个认识误区[N]. 人民日报, 2016 - 4 - 20.

[10] 习近平. 《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 两院院士大会 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 - 5 - 30.

摘自《自动化博览》2016年7月刊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