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2024中国自动化产业年会
2023
2023年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和利时:智能工厂,下一个突破点
和利时作为国内标杆性的自动化企业,在很多人的眼中,具有传奇的色彩。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走向“新常态”,产能严重过剩,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节点上,和利时也面临着转型与蜕变。固步自封,只有死路一条,唯有寻求新的突破,才能保持业绩的持续增长。在北京和利时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朱毅明的眼中,智能工厂无疑是和利时的下一个突破点。
关键词:

1.jpg

北京和利时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朱毅明

和利时作为国内标杆性的自动化企业,在很多人的眼中,具有传奇的色彩。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走向“新常态”,产能严重过剩,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节点上,和利时也面临着转型与蜕变。固步自封,只有死路一条,唯有寻求新的突破,才能保持业绩的持续增长。在北京和利时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朱毅明的眼中,智能工厂无疑是和利时的下一个突破点。

当记者和朱毅明谈起智能工厂应该具备哪些特征时,他的见解非常系统且具有逻辑性:“我认为智能工厂应该具备以下特征:(1)生产设备具备足够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维护性,符合人因工程,运行维护操作简单。(2)全厂设备统一编码或标识,主要的生产设备具备状态信息采集和自动控制能力,并提供数字通讯接口,支持上传设备运行信息和接收远程操作指令/配置参数功能。(3)具备全厂统一编址的高带宽工业网络和无线网络,主要设备和信息系统之间存在透明的通讯信道,且采取可靠的信息安全防护措施,安全风险可控。(4)生产装备可根据生产产品的不同自动选择特定的生产模式和运行参数。(5)具备生产可视化系统,以特定的视图向特定的用户提供完整、准确、及时、一致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资源、生产物流、操作人员等信息,并支持移动和固定客户端。(6)具备完善的生产管理系统,生产资源(设备和人)利用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7)具备完善的产品质量管理系统和测试检验系统,产品质量稳定可控达到行业先进水平。(8)具备生产大数据分析能力,实现生产过程持续优化,单位产品的物料和能源消耗达到行业先进水平。(9)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生产物料、生产过程、物流、仓储、销售、应用数据可追溯。(10)支持全数字化产品设计和模拟仿真,消除设计过程与制造过程的鸿沟,实现产品设计数据、BOM数据与制造数据的双向连接,产品制造导入时间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如此回答,足以证明,关于这个问题,他早已在心中思考过无数次。也许正是基于这样深入的思考,和利时在为客户提供智能工厂方案时更加有的放矢。“和利时采用自顶向下设计,自底向上集成的V模式,以智能工厂信息集成平台为核心,打破原有的ERP、MES、生产控制系统、生产设备的分层结构,采用数据驱动的方式,分离现场生数据管理、虚拟工厂模型、业务逻辑和应用视图,提供基于对象化技术的工厂建模工具,采用适合非软件专业的工程应用人员图形化组态方式实现智能工厂自动化和信息化集成系统的深度定制,降低工程实施和长期运维成本,并打通设计与制造的数据屏障,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为用户提供低成本、专业化的智能工厂解决方案。”朱毅明告诉记者。

亲身践行智能工厂

对于和利时来说,智能工厂的建设并不是“纸上谈兵”。据朱毅明介绍,为了验证和利时开发的智能工厂信息集成平台和MES、SCADA、PLC、MC等核心产品,和利时自2015年起,已经率先在集团内部负责工业控制系统产品制造的业务单元——和利时电子公司实行智能化升级改造。“目前公司已经实现订单、排产、仓储、物流运输、PCBA、装配、检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实现了设计和制造的数据交换,截止到2016年底,实现生产人员减少30%,生产效率提升50%,能耗降低10%,生产规模从年产量60万块工业电子模版提高到100万块以上。”

目前这项工作已经让和利时收获了实际的回报,也让朱毅明对今后为客户提供智能工厂解决方案更加底气十足:“和利时可以为用户提供智能工厂的整体解决方案,包括咨询规划、总体设计、系统集成、施工管理、安装调试、长期运维等服务和DCS、PLC、SCADA、MES等核心自动化和信息化系统产品,并提供开放的工业云服务平台和应用开发环境。”

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随着智能制造在全球范围的快速兴起,智能工厂已成为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突破方向。在汹涌的“智造”浪潮中,有不少传统企业主动出击,探路智能化转型。然而,朱毅明却称中国企业智能工厂的落地现象并不理想。他进一步解释:“建设智能工厂的根本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满足用户个性化要求、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不在于实现多少投资、上了多少台工业机器人或上线多少种工业软件。由于制造业门类众多,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照搬发达国家跨国企业集团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对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未必合适。”

对于在中国市场土生土长起来的和利时来说,显然更加理解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对于中国大部分中小型企业而言,量力而行,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采用小步快跑方式,每一步都要力求见到成效。我们不应该追求最先进的方案,而是要最合适的方案。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朱毅明表示。

观点

自动化系统是智能工厂的基础,自动化可以理解为是智能的初级阶段,随着智能工厂建设的加速,自动化产品市场会持续扩大,特别是新型敏感元件、智能传感器、智能执行器和物联网设备的需求量会迅速上升。

摘自《自动化博览》2017年1月刊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