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2024中国自动化产业年会
2024
2023年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工业企业系统集成技术系统集成的通信系统(上)
  • 作者:魏晓东
  • 点击数:45232     发布时间:2017-12-06 23:58:00
  • 分享到:
本讲系统集成的通信系统是指信息化集成系统中层级之间的通信系统,主要是信息化集成的核心系统——MES层的传输网络与各子系统间的通信系统以及各子系统内的通信系统。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标准技术委员会魏晓东

本讲系统集成的通信系统是指信息化集成系统中层级之间的通信系统,主要是信息化集成的核心系统——MES层的传输网络与各子系统间的通信系统以及各子系统内的通信系统。

通信系统可以传送、交换、存储、处理各种信息(视像、图片、各类数据和话音业务的融合),虽然各类型信息对传送的质量如时延、误码、抖动以及是否需要实时处理等性能要求各异,但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畅通无阻;网络结构应是一种无缝、交互式和用户驱动式的整体网络;对传送质量、可靠性、可用性和安全性应有周密的考虑;应有统一的标准及接口,适应新的多业务宽带传输的需要。通信系统应充分考虑网络实际的业务模型、发展趋势和新技术的应用,选择适当的网络拓扑和传输技术。通信系统应该是一个灵活、可管理、高带宽、高可靠性和高生存性的网络系统,应能解决业务类型多样性、业务流量不确定性、技术多样性、管理和控制的复杂性以及系统平滑升级扩容性等问题。

6.1 通信系统传输网络

20世纪90年代,传输网以数字通信为主,采用时分多路复用系统(TDM),其数字速率的分群体系从准同步的PDH发展到同步SDH体系。采用SDH组建的网是一个高度统一的、标准化的、智能化的网络,它采用全球统一的接口以实现多厂家设备的兼容,在全程全网范围实现协调一致的管理和操作,实现灵活的组网与业务调度,实现网络自愈功能,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SDH在我国获得了广泛的使用。按照电时分复用方式进行的光纤通信,其传输速率一直持续提高,过去20多年来速率从8Mb/s增加到10Gb/s、40Gb/s。商用,更高速率的传输系统试验也已获成功,为各种各样的新业务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除传统语音业务外,数据和视频业务大幅度增长。传输系统技术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以TDM为基础的SDH技术(同步数字传输模式)、以统计复用为基础的ATM技术(异步传输模式)和IP技术,广泛应用在不同的业务领域。目前,实际运营的各种承载网络基本上都是不同技术并存和相互渗透的网络。没有一种技术能够完全融合所有业务。近几年来,在数据业务的驱动下,又在以上技术的基础上衍生出MSTP(多业务传送平台)和RPR(分组弹性环)等技术。

信息化集成系统目前采用的SDH、MSTP和OTN等传输系统,虽然都有成功应用案例,但它们是基于电路交换的技术体制,都面临数据业务(新业务主要是数据业务)的挑战,解决思路是在轨道交通传输网络中引入新的数据业务传送技术,并且新技术必须能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提供更大带宽——满足新业务高带宽需求的首要条件;(2)更高的带宽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传输成本;(3)网络安全性,业务保护——网络保护机制,小于50ms的保护切换;(4)可维护性——有效的OAM措施;(5)满足TDM等业务实时性要求。目前开始成熟和完善的两种主流的数据技术是以太网技术和分组技术。以下将作简要介绍:

6.1.1 同步数字传输系列(SDH)

SDH技术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内投入大规模运用,是目前标准化程度最高、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时分复用传输技术。应用范围从骨干网、城域网直至用户接入网,应用领域从公用通信运营商的公共网到广电、铁路、公路、地铁等的专用网。

同步数字系列(SDH)是一种国际标准,也是我国的国家标准。具有开放性的标准化光电接口,接口种类丰富(光接口符合G.957等建议,电接口符合G.703),设备组网灵活(包括复用段保护、自愈环的保护和强大的网管功能),标准化程度高,技术比较成熟,有QoS保证,SDH构成网络结构和设备简单,配置灵活,调度方便。允许不同厂家的设备的光电接口在规范约定的接口等级与类型条件下方便地互联、互通,可灵活地对不同方向的数据流进行分下和插入,能降低联网的成本。SDH在系统保护和网络管理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SDH支持的厂家很多。利用SDH组网方案解决基本的运营、管理所需的低速数据及窄带通信业务在国内的轨道交通项目中已有成功运用实例。由于运用范围较广,其价格目前已经下降到了相当低的水平,具有很高的性能价格比,标准化程度较高、很成熟,SDH目前仍然是语音及低速数据类业务传送使用最广泛的手段。

SDH网是由网元和光纤组成的同步数字传输网络,进行信息的同步复用、传输、分插和交叉连接。SDH网具有一套标准化的信息同步复用等级,称为同步传送模块STM-N;具有一种块状帧结构,安排了丰富的开销比特用于网络的运行、管理和维护(OAM);具有统一的网络节点接口(NNI),简化了信号的互通以及信号的传输、复用、交叉连接和交换过程。

SDH采纳了一种以字节结构为基础的矩形块状帧结构,能对支路信号进行同步的数字复用和交叉,同时支路信号在一帧内的分布是均匀有规律的,便于接入和取出。对于STM-1而言,帧长度为2430个字节,相当19,440比特,用时间表示为125μs。帧周期的恒定是SDH信号的一大特点,任何级别的STM-N帧它的帧频都是8000帧/秒。由于帧周期的恒定使STM-N信号的速率有其规律性。例如STM-4的传输数速恒定的等于STM-1信号传输数速的4倍, STM-16恒定等于STM-4的4倍,等于STM-1的16倍。

同步复用和映射方法是SDH最有特色的内容之一,它使数字复用由PDH僵硬的大量硬件配置转变为灵活的软件配置。

同步数字体系信号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模块信号是STM-1,其速率为155.520Mbit/s,相应的光接口线路信号只是STM-1信号经干扰码后的光/电转换结果,速率不变。更高等级的STM-N信号是将基本模块信号按同步复用,经字节间插后的结果,其中,N是正整数。目前,SDH只能支持一定的N值,即1/4/16/64。

基于SDH体制所开发的各种传输设备,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网络中面临的容量、质量、网管、安全等问题。由于SDH设备具有种类多样、电路调度管理灵活、网管能力强等优点,使我们在网络组织上有了更多的选择,我们必须从全程全网的角度考虑,合理组网,充分发挥SDH的优越性,以确保网络组建的统一性、完整性和先进性。

SDH设备根据其种类可划分为终端复用器TM、再生中继器REG、分插复用器ADM和数字交叉连接设备DXC,在组网时要重视设备各种接口的合理配置与设备在网络中的恰当运用问题。

SDH系统由于采用固定带宽分配,也有一些缺点,主要是:

仅为数据提供窄带通道,无法满足日益迫切的各种控制系统局域网联网需求,各种控制系统需配置相应的通信处理设备;

图像传输如果采用数字方式需要大量带宽;

多数产品无法提供有些广播系统要求的7kHz~15kHz宽带音频接口。

6.1.2 开放传输系统(OTN)

OTN是SIEMENS公司为轨道交通、民航、油田等专用通信领域专门开发的一种专利保护产品,是综合传输和接入为一体的光纤传输设备,它也采用时分复用技术,但帧结构和映射方式与SDH不同,帧的长度为31.25μs,帧速为32,000帧/秒,目前可提供150Mb/s、622Mb/s(或600Mb/s)和2.5Gb/s的传输容量,可实现语音、宽带音频、综合数据、计算机局域网和视频等多种业务的综合传输和接入。它可综合不同的网络传输协议,满足目前所需的多种接口要求(如:RS232/RS422/RS485、2W/4W、E/M、2B+D、30B+D、E1、10M/100M以太网、视频及宽带广播等接口);OTN将多种接口卡集成在一起,能实现集中维护管理,设备维护方便,可靠性高,尤其是其对以太网业务和视频(M-JPEG)业务的传输及交换做的比较出色,由于其特殊的帧结构,系统的带宽利用率比MSTP要高。

OTN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了一次复用机制,在占用较少开销比特数(不到2%)的情况下,综合不同的网络传输协议,集成多种用户接口,实现窄带和宽带信息的接入和传输。OTN与SDH一样具有较强的自愈和方便高效网络管理能力;能够通过软件实现带宽分配,对于视频信道的传输可以做到按信道切换。

OTN的主要优点是完全向后兼容,它可以建立在现有的SONET/SDH管理功能基础上,不仅提供了存在的通信协议的完全透明,而且还为WDM提供端到端的连接和组网能力,为ROADM提供光层互联的规范,并补充了子波长汇聚和疏导能力。

OTN概念涵盖了光层和电层两层网络,其技术继承了SDH和WDM的双重优势,关键技术特征体现为:

多种客户信号封装和透明传输;

大颗粒的带宽复用、交叉和配置;

强大的开销和维护管理能力;

增强了组网和保护能力。

OTN传输设备的缺点在于它所建立的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网络,不具备系统标准的开放性,只是实现了用户侧接口的开放,但无法直接与其它通信网络高速互连。此外其设备只具有2个方向的线路光口,不支持多方向的光路传输,组网灵活性差。由于采用专有技术,OTN只能由西门子公司进行生产和提供技术支持,价格较贵、国产化率低。

OTN传输系统接口丰富、运行非常稳定,但它所建立的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网络,不具备系统标准的开放性,只是实现了用户侧接口的开放,无法直接与其它通信网络高速互连,也不支持多方向的光路传输,不利于网络扩容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网络化运营。

近两年,新一代OTN系统开发出622Mb/s和2.5Gb/s标准光接口用于同SDH互联,至少可以完成OTN设备与SDH设备间的透明传输,随着OTN系统的技术更新,与标准通用传输设备的互联、互通有望取得突破,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6.1.3 异步转移模式(ATM)

异步传递模式(ATM)是ITU-T在20世纪80年代为B-ISDN定义的传输技术,是为了满足突发的大量数据和图像业务正常传输而开发的技术。

在ATM网络中,信息被划分成信元,每个信元具有53字节固定长度,其中有5字节为首标,48字节为信息域,对数据业务的支持要远远优于对语音业务的支持,语音业务通常采用电路仿真方式。ATM技术综合了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优点,是一种面向连接的传输和交换方式,是一个多媒体网络的全球标准。ATM交换机可以通过光纤直连组成分布式交换网,支持语音、数据、视频等业务,具有目前轨道交通通信系统所需的各种接口 (如:RS232/RS422/RS485、V35/V24、X.21、2W/4W、E/M、2B+D、30B+D、El、E3、10M/l00M以太网、视频及宽带广播等接口)既实现各种数据及图像的交换,又作为各种语音业务的承载通道。其优势是标准化程度高,技术比较成熟,能提供比较丰富的接口。由于采用了统计复用方式,可以按需分配带宽,比点对点方式传输要节省大量的带宽。有QoS保证,并保证如吞吐量、时延、信息丢失率、模块化扩展等要求,实现了多种业务的接入和交换。如果以传输质量来衡量,ATM非常优秀,带宽利用率也非常高。

6.1.4 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宽带数据业务传送需求,SDH已经发展演化为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并且在国内有广泛的成功的运用。

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对SDH、以太网及ATM等已有成熟技术的组合应用和优化,它是基于SDH,同时实现TDM、ATM、IP等多种业务的接入、处理、传送,具备宽带数据和图像的传输、汇聚和二层交换能力,并可提供统一的网络管理的多业务传送节点设备构成的传送平台。MSTP主要通过采用虚级联和通用成帧规程(GFP)技术对SDH进行改进,使其能够支持以太网业务,并提高带宽的利用率和灵活性。MSTP除具备传统SDH系统的所有优点外,还具备以E1为单位的子速率级联/捆绑功能以及以太网/ATM二层交换功能,支持以太环网、组播等功能,直接提供视频(属于宽带数据)所需的4Mb/s~10Mb/s的速率接口、10M/100M/1000M以太网接口以及ATM等的高速接口,基本上可以使用户业务得到端到端的透明传输,满足近期可以预见的多业务传送的需要。目前的MSTP已发展到第三代,由于引入了中间的智能适配层、通用成帧规程(GFP)高速封装协议、虚级联和链路容量调整机制(LCAS)等多项技术。第三代MSTP可支持QoS、多点到多点的连接、用户隔离和带宽共享等功能,能够实现业务等级协定(SLA)增强、阻塞控制以及公平接入等,第三代MSTP为以太网业务发展提供了比较全面的支持。

从业务的发展现状和MSTP技术在网上的应用情况来看,在MSTP传送技术中:POS技术可为IP互连提供更可靠、更高效的通道连接;ATM技术可实现基于ATM的DSLAM共享汇聚;PDH、SDH接入功能可高效处理大量的TDM业务;高速以太网互连技术可实现各种数据设备之间的可靠互连。随着数据业务的开展,MSTP技术在发挥传送功能方面,继承了SDH稳定、可靠的特性,并融合了数据网灵活、多样的业务处理能力,可大量应用于专线、以太网、DDN专线等业务的接入,可在多业务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MSTP对以太业务以EoS(Ethernet over SDH)方式,采用多种适配容器(VC-12/3/4)对以太业务进行封装,可有效地避免封装的效率问题,另外,采用L2S、LCAS、CAR、LPT、多径传输等多种技术,可保证可靠的传输。MSTP实现以太网二层交换功能基本模型如图1所示。

1.JPG

图1 MSTP实现以太网二层交换功能基本模型

技术上的发展使MSTP可接入各种级别的SDH业务以及ATM/IP业务,实现了多业务的同平台传输;能够方便地实现传输网络的业务调度和带宽管理,可应用于各种层次的网络。

但MSTP还存在着如下缺陷:MSTP只能实现TDM、ATM、IP业务的综合接入及传送,但不具备IP业务的三层交换功能;无法完全满足各类信息系统网络互联服务涉及的大规模IP数据多点交换的要求,只能说MSTP可以实现IP数据的传输,但MSTP并不是实现IP数据传输的最好方式。

6.1.5 弹性分组环(RPR)技术

RPR是一种基于分组交换的新型的网络结构和技术,是主要面向数据业务的一种光环新技术,是IEEE定义的在环型拓扑结构上优化数据交换的MAC层的协议,可兼容多种数据速率。RPR是在以前的Ethernet、SDH和ATM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采用了Ethernet的IP技术、SDH的自动保护倒换技术、ATM的QoS技术等,以实现高可靠、低成本的数据语音传输网络。

RPR采用环行组网技术,将数据、话音、图象业务合一,并解决了QOS分类、环保护等问题。在具备了千兆以太网比较经济的特点的同时,帧封装比POS更为简化和更灵活,同时具有空间复用机制和50ms环自愈保护特性,分组环设备可以承载具有突发性的IP业务,有的设备还能支持传统语音传送,是适用于中小型城域网骨干到接入和大型城域网接入的技术。

RPR的核心基础是以太网技术,其处理的基本数据单元是分组数据包。它可以在一系列的物理层上进行工作(如裸光纤、SDH通道、各种以太网通道及波长等),属于一种在当前光网络上传输数据包的优化技术。

RPR在拓扑结构上和SONET/SDH一致,采用双光纤环配置,环中由分组交换节点组成,相邻节点通过一对光纤连接。但RPR在任何时间双环都同时使用,外环沿一个固定方向传输数据,内环作反方向传输。RPR针对网状拓扑结构制定了独立的MAC层协议来解决城域网中带宽的瓶颈问题,且能提供下一代接入网所要求的恢复能力、有保证的服务和可管理能力。RPR环网上的所有发送节点都可以使用环网上的可用带宽。

RPR可以为不同的业务和用户数据提供不同的等级服务,并赋予相对应的发送优先级。其中,控制和管理帧具有最高的发送优先级,其次为传统的电信TDM业务,对优先级比较高的业务(如调度语音、ATS数据)可以实现50ms环自愈保护。这样,RPR就能对整个网络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并且可以传送具有严格的时延、抖动和保护实时性业务。

RPR有一套灵活的带宽动态管理,拥塞控制和多等级承载业务QoS保证机制,能够比SONET/SDH更加有效地分配带宽和处理数据。

RPR技术都支持空间复用技术(SRP),当一个分组从环中被剥离出来的时候,它就不再占用环的带宽,而是释放下游段供其它分组使用。这样,分组环使得有多个节点成多段同时传输数据,而不会互相影响,充分利用了整个环路的带宽。

RPR可以配置丰富的接口,可以提供各种面向以太网口的专线服务,其中基于SDH的RPR设备在面向IP优化的同时支持电信级TDM专线,可以满足轨道交通各系统的通信传输需要。

RPR便于支持组播/广播业务的开展,由任意一个节点发出的组播/广播信息可以在只占有一个通道的情况下发送到不同的节点中,非常适合轨道交通视频监控、广播等业务的应用。

RPR技术使运营商在网络内以低成本提供电信级的服务成为可能,它吸收了千兆以太网的经济性、SDH对延时和抖动的严格保障、可靠的时钟和50ms环保护和恢复等特性,并具有空间复用、带宽动态分配、支持业务级别等特点,带宽利用效率最高,主要用于城域语音及窄带数据的汇聚、接入和传送,仅仅从技术层面上讲是非常适合城市轨道交通应用的。但RPR的标准化进程缓慢, IEEE802.17 RPR WG一直到2004年6月才被正式通过。另外RPR还缺少相应的业务模式的推动,不同厂家设备的互通性还没能在大规模的实际应用中得到证实。RPR的商业化应用并不如原来预料的那么广泛,产品价格也很高。

6.1.6 以太网传输技术(GE)

以太网技术是以计算机互联的形式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基于IP协议的包交换技术。以统一的TCP/IP协议进行网络互联,以便交换和共享信息,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IP电话等实时业务应用也已进入商用化。采用以太网技术组建传输网,即采用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组建通信承载平台。

以太网传输技术成熟,标准化程度高,与SDH技术相比,以太网采用包交换方式,带宽利用率高,其信息包长度可变的特点,适合于承载任何种类的业务,能够低成本地提供多种速率大容量的数据接口,速率包括10Mb/s、100Mb/s、1Gb/s、10Gb/s等。而且,以太网技术简单、接入灵活、易于应用,具有天然的广播特性,这是其他面向连接方式难以实现的,它不仅支持点对点,而且支持多点连接。目前绝大多数的局域网采用了以太网技术,而用户具有扩展其局域网的需求,这一事实使得业界产生了将以太网向城域和广域扩展的愿望,轨道交通领域的宽带数据传送实际上就是各个车站监控系统局域网需要与其它车站或控制中心局域网间进行的数据交换而产生的。在局域、城域乃至广域采用以太网技术可以减少不同传输协议间的转换,提高带宽利用率和数据转发效率,可以极大地降低整体成本,以太网可以方便地进行带宽升级,更适合于未来业务流量分组化的发展趋势,满足站点快速增长对高速接入和灵活带宽提供业务的需求。以太网传输技术是目前计算机互联所采用的最广泛、最经济的手段。

在以太网中,各站点之间的通信按ISO/IEC 8802-3和IEEE 802.3标准系列或IEEE 802.11、HomeRF、HiperLAN标准系列和UP-5、IrDA标准等规范的以太网介质接入控制方法实现。以太网中传输的信号以帧的形式存在,不允许非帧形式的信号存在,一旦发现则将其丢弃。

以太网的优越性如下:

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有良好的兼容性;

充分的网络灵活性;

克服了接入网与干线网之间的瓶颈效应;

实现了LAN与MAN、WAN网络的无缝对接。

10G以太网是以太网突破传统局域网应用局限,向城域网和广域网延伸的关键技术。10G以太网比传统以太网成本低、距离长、带宽高。随着IEEE802.3ae 10G以太网标准正式发布,10G以太网端口已经成为核心交换机/路由器的基本配置。

以太网技术的缺点在于由于是提供“尽力而为”的服务,其流量控制及网络管理能力较差,对承载业务不可避免地存在时延、抖动和丢包等现象,承载业务的QoS、网络安全性都有待加强,此外以太网的网络管理能力较弱,在使用以太网时,首先的疑问是实时性、安全性能否得到保证。

6.1.7 分组传送网(PTN)

PTN支持多种基于分组交换业务的双向点对点连接通道,具有适合各种粗细颗粒业务、端到端的组网能力,提供了更加适合于IP业务特性的“柔性”传输管道;点对点连接通道的保护切换可以在50毫秒内完成,可以实现传输级别的业务保护和恢复;继承了SDH技术的操作、 管理和维护机制,具有点对点连接的完整OAM,保证网络具备保护切换、错误检测和通道监控能力;完成了与IP/MPLS多种方式的互连互通,无缝承载核心IP业务;网管系统可以控制连接信道的建立和设置,实现了业务QoS的区分和保证,灵活提供SLA等优点。

从技术的角度看,分组传送网具有面向包的处理能力,一个新的传送网络体系结构。可以面向包括传统语音业务在内的各种业务接口,又可以具有统一的处理平台,更经济有效地支持大容量的多种业务的应用。这种新的传送网络体系,具有包的处理能力,通用的层间接口协议,可以接受各种客户协议,也能利用各种下层协议提供的连接路径或服务。

PTN技术将真正的QoS引入以太网业务,采用二层MPLS作为智能适配层,同时使用先进的分组环(PacketRing)、PBT等技术实现业务层小于50ms的保护倒换。但基于现有以太网接口/构架大量存在且易于使用的情况,越来越多的具有QoS要求的业务将依托以太网平台。因此以太网新业务必将得到飞速发展,在PTN技术系统中提供以太网新业务支持也将是一个必然趋势。PTN技术解决方案满足城域新业务的需求,为运营商提供从边缘接入到核心的具有QoS保证的IP化分组传送解决方案。

PTN的特点与优势,可以应用于轨道交通传输业务承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轨道交通业务需求种类、接口多样性:PTN满足多业务接入、提供丰富的业务接口;

轨道交通业务有Qos保障要求,PTN提供端到端的传输管理,50ms业务保护切换,满足TDM业务需求;

轨道交通业务中视频、IP类高带宽业务快速增长,PTN为IP业务而生,高带宽、灵活的可扩展性,且提供以太网业务端到端的管理;

PTN的包容性,适合新建工程,也适合对既有工程的改造;

PTN可大幅降低单位传输成本。

6.1.8 MSTP+技术

MSTP+技术目前业界有不同的称谓,有称为增强型MSTP、下一代MSTP、混合型MSTP(或者HybridMSTP)、双管道MSTP等等,本质上都一样,MSTP+=MSTP+PTN,就是在MSTP中引入分组技术。

从硬件角度看,是对传统MSTP设备的交叉板进行改造,在维持TDM特性不变的同时,新交叉板同时集成了PTN设备交叉板的核心芯片,通过一块板实现MSTP和PTN的融合。双核:TDM内核+PTN内核,实现TDM/分组业务最佳处理;一心(EOD):数据业务自由流动,演进过程MSTP/PTN双域无缝互通。

MSTP+技术优势及与轨道交通业务需求的匹配性:

MSTP+源自MSTP,完全兼容当前MSTP的所有特性,实现TDM/分组业务同时处理。

MSTP+继承了MSTP的丰富业务接口,在同一台传输设备上,针对不同的轨道交通业务,采用不同的传输通道,大大提高了传输效率(尤其是数据业务)、降低了传输成本。

目前主流通信厂家的MSTP+产品,已能提供40G容量的线卡,突破了传统MSTP带宽瓶颈限制、完全能满足轨道交通数据业务的带宽增长需求。

MSTP+产品在各电信运营商中大面积采用,在电力、石化等行业客户中也有较多成功应用案例,在轨道交通行业目前正在推广应用。据统计,华为、阿尔卡特朗讯、爱立信、烽火等国内外主流通信设备厂家近年来传输设备的出货总量中,MSTP+产品占到60%左右的份额。由于出货量大,其相对内嵌RPR的MSTP产品,有较大的成本优势。

作者简介:

魏晓东,1967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精仪系。1984~1991年任安徽工业大学自动化系副教授。1991年出版《分散型控制系统》(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0~2012年任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公司副总工、事业部总设计师,北京地铁13号线、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广州地铁3号线综合监控系统工程技术总负责人。2006、2010年出版《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与技术》初版与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主编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636-2010)、《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T50732-2011);2010年主编关于两化融合的国家标准《工业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规范》(GB/T26335-2010)。2013年至今任清华同方数字城市工程中心技术专家,住建部城市轨道交通标注技术网Eu委员会委员,全国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

摘自《自动化博览》2017年11月刊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