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2024中国自动化产业年会
2023
2023年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怎样把握新一轮工业革命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历史机遇
  • 点击数:3419     发布时间:2018-01-26 18:21:00
  • 分享到:
关键词:

来源:新浪财经

主题为“新时代的中国经济”的第九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1月13日开幕,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会上表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新一轮工业革命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无论采取怎么样的实现路径,根本上都是在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智能制造,可以说是殊途同归。需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制造业尚处在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处于发展不平衡的阶段。相对于工业发达国家,我们的发展环境更为复杂,任务更为艰巨。无论是制造业向高端发展也好,无论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也好,都要循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一步一步地发展,不可跨越一个阶段,直接进入后一个阶段,更不能一窝蜂、一阵热、炒概念,而是真正做好当前的事情,落实到提升制造业的质量和效益上来。

以下为演讲实录: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来到中国经济前瞻论坛,就“加快动能转换、做强做优“中国制造”与各位做一个交流。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论断,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徐工集团考察时,再次强调,“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中央经济工作会部署2018年重点工作时,也明确提出,“紧紧抓住制造业这个根基不放松”,“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向深入,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这些重要的论断和指示,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着力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做强做优“中国制造”提供了根本的遵循。

借此机会,我想分享几点认识,供大家参考。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当前,世界正处在快速变化的历史进程之中,全球制造业正在发生更深层次的变化,给我国制造业发展环境及应对策略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趋势。

首先是,“再工业化”战略陆续实施,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焦点。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主要发达国家反思并审视“脱实向虚”的发展模式,重新聚焦实体经济,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力图重振制造业,并不断扩大竞争优势。比如,美国发布了“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提出“工业4.0”,日本启动“再兴战略”、法国颁布了“工业新法国”、英国实施“高价值制造战略”等。与此同时,其他新兴经济体也在加快推进工业化的进程,试图利用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加紧抢占国际的制造业市场份额,打造新的“世界工厂”。这些给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双向挤压”的竞争态势,优化发展环境、加速转型升级,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国内出现了一些不同声音,比较突出的是把工业化等同于耗能污染、产能过剩,设想用服务业的发展来代替制造业的发展来拉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在这里我声明,我丝毫不反对服务业的发展。其实,服务业当中发展最快、占比最大的也是生产性的服务业。在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出现下降,但这种下降并不意味着制造业的重要性也会随之改变,相反,制造业作为技术创新和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依托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始终是实现经济良性循环和把控经济命脉的关键所在。

还有一种观点是把制造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培育新动能对立起来。虚拟经济过热带来的一个客观后果,就是产品要素纷纷从制造业领域抽离,向金融、房地产等行业过度集聚。对此,我们认为我国作为一个大国,要强大必须依靠实体经济,依靠工业和服务业的共同带动,依靠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决不能泡沫化。中国经济要想成功地转型升级,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就必须做强做优“中国制造”。

其次是,新工业革命蓬勃兴起,智能制造成为新一轮全球产业竞争的制高点。纵观世界工业发展的历史,在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化引领的三次工业革命后,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核心特征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蓬勃兴起。主要发达工业国家基于各自的比较优势,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最佳路径。美国以一批全球领先的大型互联网企业为先锋,加快信息技术向传统制造业的渗透和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走出了一条“互联网+制造业”的发展路径。

德国凭借其先进的制造业基础,实施了“工业4.0”战略,构建了信息物理系统,推动了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变革。我们认为,新一轮工业革命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无论采取怎么样的实现路径,根本上都是在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智能制造,可以说是殊途同归。还需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制造业尚处在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处于发展不平衡的阶段。相对于工业发达国家,我们的发展环境更为复杂,任务更为艰巨。无论是制造业向高端发展也好,无论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也好,都要循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一步一步地发展,不可跨越一个阶段,直接进入后一个阶段,更不能一窝蜂、一阵热、炒概念,而是真正做好当前的事情,落实到提升制造业的质量和效益上来。

第三是,全球化正在寻找新方向,制造业创新合作成为国际合作新亮点。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出现了波折,保护主义、内顾倾向在抬头,国际经贸规则面临挑战,新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日益在形成,全球生产网络和分工体系加速重构。在各方力量的博弈下,“全球化”正在寻找新的方向,从过去由发达经济体主导,强调规则先行,转变到现在新兴经济体开始深度参与,更多强调互利共赢和发展导向。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工业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产业技术水平越来越接近全球前沿,整体上处于技术追赶的后半程。像高铁、特高压输变电、通讯设备等部分领域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这意味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进入了战略攻坚期,将从量的积累、点的突破逐步转为质的飞跃和系统能力的提升。中国产品、中国企业、中国制造将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产业创新方式将走向更加开放,产业协同、跨界协同、跨境流动将成为普遍的现象;创造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的政策环境越来越成为全球化进程中各国所关注的优选项和追求的目标。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面对全球制造业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了“国家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中国梦具体到工业战线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论断,并且在实践中发展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制造强国的战略思想。

我们把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的重要指示、论断汇编成册,一共是九个方面:

一是明确工业是立国之本,牢牢抓住振兴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二是明确中国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建成了体系完整、产能巨大的工业体系,完全有能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跨越。

三是明确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发展智能制造,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四是明确瞄准市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五是明确把制造业搞上去,创新驱动发展是核心,要加快建立国家制造业的创新体系,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

六是明确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领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大力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七是明确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加快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

八是明确了作为一个强国,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提高先进制造业的水平,努力掌控技术的话语权。

九是明确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更深更广融入全球供给体系,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

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拉开了我国从制造大国加快转向制造强国的序幕。几年来,国务院成立了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两大顶层设计文件,启动实施了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5大工程,基本形成了以《中国制造2025》为统领,以质量品牌提升、新材料、制造业人才等11个专项规划指南为骨干,以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为补充,以各地方政府领导机构和落地文件为支撑,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各方协同的工作体系。

——我们着力的推动转方式,以主攻智能制造、推行绿色制造、发展服务型制造为重点,促进制造业发展模式的加速变革。截止到2017年底,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普及率达到63%、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46%,制造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的普及率达到了70%。在这个过程中,向个性化大批量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日渐丰富,成为这个时代制造业发展的突出特征。

——我们着力推动优结构,坚持化解过剩产能、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行业齐头并进,促进产业加速迈向中高端水平。

2016-2017年两年间,压减粗钢的产能超过1.1亿吨,“地条钢”毒瘤全面除清除。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明显加快,技术改造的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已经接近45%,去年1-11月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分别增长10.8%和13.5%,双双增势强劲。

——我们着力地推动换动力,聚焦加快补齐创新能力、质量品牌、工业基础三大短板,促进提高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R&D支出突破了万亿元,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提高到了0.9%。《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发明专利年均增长超过了23%,像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北斗卫星导航、大飞机等实现了重大的技术突破,每年都有一批四基“卡脖子”问题得到了切实解决。

总得来看,过去几年,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从各级政府到各行业、各企业,围绕着振兴制造业、建设制造强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全社会重视实体经济、重视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强大共识和浓厚的氛围已经逐渐形成,我们要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共识和成效,立足完善基础设施、丰富人力资本、完备产业体系、广阔市场空间等长期积累形成的战略优势,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新要求,把推进制造强国建设作为战略性的任务、长期事业,大力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集中力量提升中高端的供给能力、价值的创造能力、核心技术的掌控能力、绿色的发展能力、生产力布局的调控能力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能力,加快建成适应科技新变化、人民新需要、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产业供给体系。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制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和发展蓝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工业通信业行业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书记制造强国战略思想,一如既往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战略方针和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坚定不移以制造强国建设为主题,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国际竞争新优势,有力支撑起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协同发展、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一,着力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创新链思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更加注重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应用技术研究,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支点,聚焦战略性、引领性、重大基础共性需求,打造高效立体的开放型创新网络体系。推动完善普惠性支持政策,支持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第二,着力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将“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理念融入制造业发展各个领域、各层面、全过程,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坚持做强增量和挑优存量并举,既聚焦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领域,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又瞄准国际标准更大力度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构建全球研发创新网络,统筹产业链国内外布局,提高开放性和灵活度。

第三,着力推动信息网络技术和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深度融合。坚持以智能制造作为两化融合的主攻方向,加快布局工业互联网,打造一批具有生态控制力的平台型企业,促进工业经济向数据驱动型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转变。坚持以网络强国建设为牵引,大幅提升网络基础设施支撑力、信息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产业融合发展引领能力、网络空间安全防护能力和依法管网治网能力,加快构筑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数字经济新形态。

第四,着力推动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统筹富国和强军两大目标、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经济和国防两种实力,坚持战略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抓住改革和创新两个关键、“民参军”和“军转民”两个抓手,坚决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加快形成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实现军民资源互通共享、相互支撑、有效转化,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提高军民融合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水平,带动国民经济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

第五、着力推动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导向作用,以打造“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为核心载体,引导技术、人才、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发挥叠加效应,协同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更加注重政策供给能力,依靠制度创新、举措创新、机制创新,推动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负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资本、资产、资金支持产业发展,推动形成制造业多层次人才队伍,协同促进实现产业体系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古人云:民齐者强。发展实体经济,必须激发和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和全部企业的积极性,共同努力来实现制造强国的梦想。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牢抓住振兴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集智汇力,携手合作,促进动能的加速转换,努力建设制造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谢谢大家!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