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2024中国自动化产业年会
2023
2023年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新时期中国高校学科建设之路
  • 作者:陈棣沭
  • 点击数:1105     发布时间:2019-09-17 18:57:00
  • 分享到:
关键词: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集成创新、多点突破、融合发展的态势,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广泛渗透,颠覆人类常规认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科技进步、创新发展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这一背景业已引发高等教育学科组织的深刻变革,多学科集成创新驱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 

鉴于此,笔者以为,我国须深入实施“瞄准前沿、重点突破、特色凸显、集成创新”的学科战略,着力优化学科整体布局,全面推进学科竞争力,大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建立健全学科优化的长效机制。 

构建优势凸现、集成创新的学科高原 

2017年7月,国务院公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同年12月,工信部印发了《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对智能产业发展作出细化部署;此外,《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投融资总额达到277.1亿美元,占全球融资总额的70%,人工智能逐渐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并以不可阻挡之势横扫传统产业。 

在全面实施和推进强国战略的国家规划中,随着“双一流”建设、数字中国等相继提出,科技创新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利用核心技术优势谋划新的发展模式成为大势所趋。 

为此,高校学科发展必须坚持“联动、共享、集群、特色”的绿色发展理念,构建与产业集群紧密对接、学科与专业交叉发展和一体化建设的学科专业集群,借助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前沿科技对相关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朝阳学科)进行辐射与嫁接、融合与创新,在新技术的助推下,系统提升学科专业集群的联动创新潜力,加快内涵发展的步伐,突显学校学科特色与优势,体现学科专业交叉发展和一体化建设的思路。 

笔者建议,要重点培育系列主干学科、重点扶持系列支撑学科、重点发展系列朝阳学科。对主干优势类学科实施“攀登战略”,对面向智慧城市、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朝阳学科和交叉学科实施“提升战略”,对基础学科实施“培育战略”,基于学科知识增长的内在发展逻辑和社会产业发展趋势的外部逻辑,形成若干契合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学科发展方向和学科生长点。 

在新技术的助推下,还要系统提升学科专业集群的联动创新潜力,加快内涵发展,实现科技链、产业链、工程链与跨学科深度融合,交叉学科与研究中心及创新平台深度融合,探索学术特区,加快形成以学术研究为主导、前沿问题为核心、领军人才重大项目为牵引的管理模式,以管理创新推动学术创新。 

以创新驱动理念助推高校全面发展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是梁启超先生对我国明代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注解。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走向科学技术教育,也需要知行合一。 

首先,要改革完善科研服务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以高层次专家、学者组成的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和决策机制,完善以促进知识探索与发现、共享与扩散为核心的科研项目服务管理体系,建立重大科研平台部署建设机制和项目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完善重点实验室与公共平台建设联盟工作机制,改革和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管理体系。 

其次,要进行重大项目前瞻布局研究与协同创新。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加强集成式建设;探索学术特区,加强前瞻布局和协同组织,加快形成以学术研究为主导、前沿问题为核心、领军人才重大项目为牵引的管理模式,以管理创新推动学术创新;整合校内外资源和研究力量,构建国家级、省级多层次的高水平科研组织体系;探索学科交叉科研组织管理模式,构建交叉学科管理委员会,实现交叉学科与研究中心及创新平台深度融合,建立有利于人员交叉聘任、人才协同培养、资源开放共享的环境和机制;促进核心技术与高校主干学科、特色学科、支撑学科的镶嵌与复合,在新技术的助推下,系统提升学科专业集群的联动创新潜力,加快学科内涵发展。 

再次,要加强跨学科科研机构和平台建设。 

重点围绕重大项目、跨学科交叉等加强学校科研公共条件平台建设、校内外开放共享和服务,鼓励整合资源,建设学校级公共条件平台;整合国家、地方和企业资源,建立重大创新基地;遴选国内外优秀合作伙伴,构建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及与企业合作的平台,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抓住国家大力实施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数据战略等重大机遇,推进国家级科研创新中心建设。 

最后,要推进高层次、多元化的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高校秉承使命、彰显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为建设高水平大学,服务国家战略,要努力探索我国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之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完善科技成果孵化与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从而把高端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创新学科建设管理机制, 

加强学科分类评价体系 

在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行业发展需要的背景下,战略分析和学术核心指标的引领受到高度重视,进而可借助学院、独立科研机构等工作考核,推进战略目标的实现。不过,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须处理好三大关系。 

一是处理好学科群建设和专业群建设的关系。 

学科组织单元落实在学院,学院是学科责任主体,学院的头等大事是学科发展。学科建设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行业经济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围绕优势学科,以支撑学科为依托,突破现有学科框架与边界,特别是现有学科目录的边界,建设学科群,通过学科群建设实现学科互融交叉和学术创新,通过成立跨学科中心实现多学科联合攻关。加强学科与专业的互动,以优势学科支撑重点专业和品牌专业,以交叉学科培育新兴专业,改造升级传统专业,打造外有产业链、内有学科链的专业群。 

二是处理好平台建设和团队聚合的关系。

平台是高水平大学进行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项目是开展科研活动的重要牵引,重大的学术创新和科技突破都需要广泛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来支撑。

为此,要坚持“打造大平台,承接大项目,培育大成果”为战略重点,通过创新共建项目管理机制,面向国家、行业、地区战略发展需要,推动跨学院、跨学科、跨地区共享基础平台建设,促进学科群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要素系统集成与集聚,提高平台对重大项目的承载力和人才团队的聚合度,推动重大标志性成果的产出和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三是处理好分类指导与目标引领的关系。 

依据高校学科发展目标定位,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兼顾共性与个性,强化分类目标引导,鼓励学院按自身定位,秉承反映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学科特色,健全学科分类发展的引导和激励机制,在同一框架下设计分类发展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立足开拓延伸,发展后劲潜质、体现“保障与激励、共性与特色、投入与绩效、总量与增长”相结合,鼓励学院大胆探索,率先创新,凝练特色。通过突出学科特色发展、成果转化与社会贡献,反映不同层次学院的学科建设成效。 

总之,学科评估要坚持“前沿学科独创性与交叉学科联盟性、内涵发展性与目标引领性、常态约束性和横向竞争性”相结合,瞄准焦点,攻破难点;坚持“平台共建与开放共享、团队联盟与协同创新”相结合,加快形成以学科前沿和学科交叉学术为主导、前沿问题为核心、重大项目为牵引的联盟管理方式;坚持“分类指导与特色发展”相结合,制定反映高校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学科特色指标;坚持“资源投入和绩效分析”相结合,完善学科经费投入机制,坚持以绩效为杠杆,聚焦学科内涵发展成果和产出,突出建设成效,推动学科建设从“投入型”向“绩效型”转变。实现支持力度与建设成效挂钩的良性互动。 

摘自《中国科学报》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