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2024中国自动化产业年会
2024
2023年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疫情催生中国加码“无人值守”
  • 点击数:1118     发布时间:2020-04-26 18:10:00
  • 分享到:
赵京东对此也有切身感受,这次疫情迫使网络办公、网络授课成为新常态。“原来觉得5G速度短时间可能用不上,但现在大众的上网需求激增,5G可能需要提前‘上岗’了。”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减少人与人的接触成为共识,并不断衍生出新的经济形态。那么,疫情过后,中国会加快进入“无人值守”时代吗? 

“此次疫情必然会对中国未来一个阶段向信息化全面转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信息化技术中心主任吴建平告诉《中国科学报》。但是否有更多“无人值守”,他表示,除了要看现实需求是否足够强烈外,还取决于技术的成熟度。

疫情催熟一批“无人”应用

3月1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广东省召开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和提高采集操作的规范性,该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联合研发的咽拭子采样机器人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同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林天歆也在发布会上介绍了该团队开发的新冠肺炎AI辅助诊断系统。据他介绍,以往有经验的影像科医生完成1例患者CT的检测和诊断需要花费15~20分钟,而这一AI辅助系统可在20秒内完成,且准确率达90%,“这个水平相当于一个省级三甲医院影像科副教授水平”。 

3月初,一份来自《全国产业园区复工复产问题研究和举措建议》的报告也显示,疫情下,一些产业园区和企业正在寻找新机遇,如苏州工业园区的企业研发疫情防控机器人、合肥高新区的企业研发无接触自助机等。 

中国科学院一位从事机器人研究的科研人员在疫情期间也注意到,不少自动导引车(AGV)相关的机器人初创团队快速推出了产品。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为应对疫情风险而事先储备式的采购,可以催熟一批机器人应用。 

这是否就意味着疫情过后,我国将加快进入“无人值守”时代? 

实际上,早在疫情发生前,机器人、无人机等就长期处于快速发展中。以机器人为例,2019年年底,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企业综合调查(GEGS)报告》指出,2015年使用机器人的企业占比为8.1%,2017年增至13.4%,2015~2017年的3年间机器人投资的年均增速高达57%。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程虹曾撰文指出,从产业特点看,机器人高度集中的行业具有较高的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等特点,而劳动密集型行业使用比例较低。 

受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现实需求影响,吴建平认为,一些信息技术应用与产业都会被催生出来,其中包括机器人业。 

大范围普及有难度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京东认为,核泄漏、传染类疾病、突发灾害等危险和极端环境一直对无人服务有需求,但目前技术上并不能满足所有现实需要。他告诉《中国科学报》,小范围试验应用可以,但大范围普及仍有难度。 

上述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也认同这一观点。“目前机器人的作业能力还较弱,送餐、消毒、监控等应用可以实现,但其他领域的应用还需要更多技术积累,比如需要实现与多领域的软件、算法的衔接。” 

赵京东所说的难度是现实的。“面对人工失误,人类有时可以宽容,但机器人等无人应用的错误往往蕴藏着技术漏洞等危机,人们往往对此类错误非常谨慎。”。 

赵京东说,目前市场上尚无可以自主服务的医疗机器人,国际相对成熟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也是由医生操作实现手术。他分析,除了传染类疾病使用机器人外,医疗机器人代替医护人员接受程度较低。 

“所以只能从帮助解决极端环境下的现实需要开始。” 赵京东说,更为关键的是,“人机共融技术还未全面突破”。 

3年前,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牵头推出“共融机器人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研究计划,面向智能制造、医疗康复、国防安全等领域对共融机器人的需求,开展共融机器人结构、感知与控制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 

受疫情影响,2月1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该重大研究计划2020年度补充项目指南,补充重点支持“应急问诊与检疫智能作业机器人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和传染病房护理多模式作业机器人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两个项目,资助年限为4年,资助约300万元/项。 

回到互联网本身解决问题 

在吴建平看来,从防止交叉传染角度出发,最好是由机器人实施护理甚至诊断,但实际应用最多的场景还是通过远程视频会诊,“专家不必置身险境就可以协助异地医护人员处理危重病人的治疗”。 

疫情期间,钟南山及其团队专家对危重症患者开展多次远程会诊。3月13日, 新冠肺炎患者彭女士在广东省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ICU病房里,通过视频的方式,向钟南山表达感谢。从2月1日入院到如今,彭女士已在ICU病房里待了40余天。其间,钟南山至少3次参与她的远程会诊。 

钟南山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虽然他愿意和患者打交道,但新冠肺炎患者众多,与之相对,他能直接进到病房治疗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数量较少。“好在远程诊疗技术不断进步,让我可以比较容易地通过视频直接了解患者病情。” 

吴建平表示,不仅是远程会诊,远程办公、远程教育都在应用视频技术,但这方面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他举例说,多数在线教育系统都存在稳定性问题,这涉及应用系统、视频技术与网络如何高效智能响应和匹配的问题。 

赵京东对此也有切身感受,这次疫情迫使网络办公、网络授课成为新常态。“原来觉得5G速度短时间可能用不上,但现在大众的上网需求激增,5G可能需要提前‘上岗’了。” 

问题的解决,需要回到互联网本身。“互联网越来越清晰地成为未来信息化社会的基础,这个基础必须夯实。”吴建平告诉《中国科学报》,对于国家为应对疫情启动的新基础设施建设,要强化基础网络建设。 

在他看来,无论哪种信息技术,最后都需要互联网支撑。“我们应该借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部署行动,让全国的基础网络建设上一个大台阶。” 

来源:《中国科学报》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