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2024中国自动化产业年会
2024
2023年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秦越四论内资变频器品牌发展之路 (误区篇)
  • 厂商:《自动化博览》
  • 作者:秦越
  • 点击数:5101     发布时间:2014-07-16 18:23:00
  • 分享到:
诚然,用户对设备的控制及加工的精度要求不断提高,给伺服市场带来了机遇,但伺服相对于变频器是个系统工程,不是做好了伺服驱动器就是做伺服产品,还有更重要和更高难度的电机和编码器。也不是在电流矢量变频器的基础上加个位置环就成伺服,还有更高要求的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虽然伺服驱动器和变频器之间有很大的继承性和延伸性,但无疑伺服系统具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试想一个连变频器都做得马马虎虎的公司,伺服又怎么能做得好呢?
关键词:

    秦越经过最近一年的走访和交流,思考和总结,认为当前变频器行业存在一些观念上的误区,而这些误区很容易造成在变频器企业战略战术制定中的一些偏差和错误。本篇文章将一一列举出来,欢迎广大读者交流和板砖。

    “如果方向错了,停止就是进步。”——易中天

    不要迷恋教授,教授只是个传说。

    秦越根据自身工作经历的亲身体会和对国内数个变频器公司的持续观察,以及跟广大行业内人士深入交流后,深刻体会到,教授专家无论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还是企业的运营发展,作用甚微!

    尤其一些技术实力较弱的公司,特别青睐一些清华、交大、哈工大、理工大等等高校的知名学者和教授,无论举办活动、新闻发布会、还是技术研讨会,总会看到一个接着一个的张教授,李教授,杨教授(此处姓氏只是举例,不特指)等等现身说法,侃侃而谈。请的人一脸笑容,讲的人一脸激动,听的人一脸迷茫;讲起理论头头是道,遇到问题囫囵吞枣。更有一些公司邀请某某教授担任技术顾问、企业顾问等等,而从后来的结果来看,无论是对产品的改进,还是对业绩的增长,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管用。

    凡是特别青睐教授头衔的公司大致有两个特点:

    (1)企业老板或主要负责人文化程度不高,找个教授出面,显得自己的企业也有文化,自己也涨了底气;

    (2)某种作秀的需要,或为了扩大宣传效果,增加噱头,给顾客及观众一种学校和企业的强强联合,技术过硬的假象。

    而这些教授专家们当然也乐这一口,月月拿着学校里的那点死工资多没劲,而到企业里挂着个虚职或到某个活动现场露个脸,随便也有几万块进账,如果参与个大型项目工程或企业并购,收入将更加可观。此类现象长盛不衰,于是乎,企业有了文化气息,教授有了铜臭味道。

    秦越在此并非刻意攻击教授的职业性质,而且我本人的很多学识也是当年大学里诸多教授给的,此处的非议,并不降低我对教授职业的尊重。当今变频器行业里的风云人物,无论是企业负责人还是管理者,技术骨干还是销售精英,绝大多数都是经历过教授的教导和授业的。只想说明:教授也有教授的局限性,教书育人、搞好基础研究没有问题,做好产品做好企业基本就是胡扯。专家教授设计出来的东东只能叫模型,批量生产的并且被客户认可的东东才叫产品,二者之间的距离相去甚远,而且并不是都可以转换成产品的。企业面对的是客户,是信誉,是责任,是与客户共赢,是给客户带来效益;不是教授面对的学生,可以不问学得好学不好,也可以不管有没有用。商场就让商人来玩,教授们站好自己的讲台就好,教得桃李满天下,也得身后万古名。

    不要迷恋艾默生,艾默生的人才不是万能的。

    自从当年华为将电源及变频器业务卖给艾默生开始,似乎就已经埋下了国产变频器技术发展的种子,后来若干变频器公司的诞生,直到汇川、英威腾的飞速发展,极大的催化了艾默生人才的身价提升,进而引起2008年前后的艾默生人才疯抢,似乎一夜之间中华大地上,诞生了无数个拥有艾默生技术的变频器公司,或者旧瓶装新酒,到处吆喝自己引进了艾默生的人才和技术,秦越在此不对这些公司及行业人才进行评论。

    秦越从数个业内企业引进艾默生人才的结果来看,艾默生人才不是灵丹妙药,不是救世菩萨。若选用不慎,还会造成重大损失,变成企业发展中的毒药。想要引进艾默生人才的企业需明白以下几点:

    (1)艾默生的研发人才需要团队化的引进才有效果,一两个人作用不大。

    (2)企业需要有较大的资金投入和较长产品研发时间预算。

    (3)艾默生的销售及管理人才不适合国内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这些人才习惯于大品牌、大铺张、大网络化、流程化的正规作战,有了飞机坦克才会打仗,换了步枪赶着牛车彻底不行。当前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还太草根,经不起折腾,更经不起消耗和等待,盲目引进,将会加速企业的灭亡!而且外来高薪的空降部队,容易引起原有团队的涣散和人才流失。

    不要迷恋汇川,汇川的成功不可复制。

    秦越在与行业内众多人士交流的过程中,汇川总是要被拿来说道说道,掰扯掰扯,或洋洋自得,或东施效颦,或羡慕嫉妒恨,或悔恨失之交臂。

    秦越认为,汇川的成功除了具有时代背景赋予的共同外在优势外,还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进而形成汇川的不可复制性。此处简单分析一下:

    (1)房地产的畸形增长,使得电梯、建材等设备急速增加,而汇川的近似孤注一掷式的歼灭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后来汇川的一路走高奠定了坚实基础。此谓“方向之明”。

    (2)深圳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先遣城市,有着其他城市不可具备的多种优势:相关配套的基础产业健全,物流交通便利,优秀年轻人才聚集,创业激情高涨,文化兼容并包,思想开放与接纳,创造性的开拓和进取等等,为汇川在深圳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沃土。此谓“地利之便”。

    (3)主要创业团队的优势互补,协同作战,注重人才的吸纳和培养,核心骨干一直得以保全,为汇川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人力资源和人才储备。此谓“人和之优”。

    (4)汇川今天的高速增长是跟其十年来不断的开拓和积累分不开的,无论产品技术、品牌形象、用户口碑、人才储备、市场经验等等方面都有丰厚的积累,若想学习汇川模式,还需掂量一下自己的优势资源和各项储备情况。此谓“资源之积”。

    (5)汇川主要管理及决策层经历过华为艾默生文化熏陶,综合素质普遍较高,执行力和判断决策力较强,善于远处着眼、近处着手、举重若轻的谋略,以及对产品及行业的透彻理解是其他绝大多数同行公司不具有的。此谓“领导之略”。

    门槛很低,你能玩,我也能玩。

    中国国内变频器产业的发展,至今已有20余年,品牌及企业数目从一开始的几个,到现在的四百多个,而且还有不少人跃跃欲试,揣着几百万就当大投入,看着别人扑腾,自己也想湿身。经不住别人忽悠,贸贸然下水,扑腾了两三年,才知道水深水浅和自己的水性。

    秦越认为,变频器并非想象和听说的那么简单,需有敬畏之心。做出变频器不是问题,温州上百家小作坊就可以说明这一点;而要做好变频器却是很大问题,当前四百多个国产变频器品牌,而2012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的才三十来家。要想持续把企业做大做强是更大的问题,就拿最近这10年来看,起起伏伏,浪奔浪流,多少个曾经的叱咤风云已成往事,只留下尘土下闪亮的名字还挂在墙上,难免不令人慨叹!

    莫看他人笑春风,高矮胖瘦自思量。冷静分析对方的优势和劣势条件,对照分析自身及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再决定是否来玩,如何来玩。

    十年前我能玩,今天我依然能玩。

    十年弹指一挥间,恍如昨日,多少次激情挥洒,创造了无数个奇迹。今天亲自披甲挂帅,以偿所愿。

    秦越在与不少行业内资深人士交流过程中发现,很多人都是连续十多年一直在变频器行业打拼,从先前的打工仔,现在要么已经有自己的公司,要么也是跟其他人合伙成立公司,在谈及对变频器行业的看法时,很多人都在感叹世易时移,不胜当年。也有一些人,试图利用昔日的辉煌来证明今天依然可以得心应手。但变频器行业发展至今,早已今非昔比,必须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

    (1)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各行各业的蓬勃兴盛,只要做得不差,都能有较大发展。而未来中国经济整体趋于平缓,宏观大势一去不复返。

    (2)十年前,由于各项成本都比较低廉,一两百万就可以成立一个不错的变频器公司,而今天,无论厂房租金、人员工资、管理运营、差旅招待、研发投入、物料采购等等各方面成本都在逐年上涨,而产品利润率却在逐年下降,如果企业没有较强综合实力,很难生存,没有三四千万,最好别趟这浑水。

    (3)十年前,中国国内变频器企业尚处于初级阶段,不仅同行竞争较为宽松,市场空白较多,企业数量较少,给早期企业发展的各项积累赢得了时间。而今天的几百家,竞争白热化,短兵相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中小企业积累缓慢,只能夹缝中苦苦挣扎。

    (4)十年前,国产变频器产品较少,而进口产品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很多用户积极寻找性价比更高的国产品牌来替代,即使产品有一时或局部不足,客户都会用一种较为包容的心态来接纳,愿意配合变频器厂商来改进产品。而今天的客户,每天被各种牌子骚扰不断,见得多了,用得也多了,可选择性更多了,其需求档次也在不断升级,对高品质产品、知名品牌的需求欲望逐渐在回归,一旦一个新兴品牌的产品出现一两次品质问题,客户就无法容忍,所以后续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步履艰难,不容有失。

    不要迷恋伺服,伺服没那么简单。

    大概是从2008年之后,工控行业逐渐掀起了伺服热,一两年间,做变频器的公司纷纷上马伺服生产线,唯恐自己在新一轮竞争中慢了半步,也让不少人产生了伺服要全面替代变频器的错觉。于是用了短短四五年时间,走过了变频器十年走过的历程,提前进入了小品牌丛生,价格大战如火如荼,你争我抢,好不热闹。

    国内伺服产业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越了其固有的规律,造成技术无创新,品质无突破,人才无积累,相应配套产业薄弱等等现象。

    诚然,用户对设备的控制及加工的精度要求不断提高,给伺服市场带来了机遇,但伺服相对于变频器是个系统工程,不是做好了伺服驱动器就是做伺服产品,还有更重要和更高难度的电机和编码器。也不是在电流矢量变频器的基础上加个位置环就成伺服,还有更高要求的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虽然伺服驱动器和变频器之间有很大的继承性和延伸性,但无疑伺服系统具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试想一个连变频器都做得马马虎虎的公司,伺服又怎么能做得好呢?

    最后,秦越希望通过此文能唤起业内人士共同冷静思考,切勿盲目模仿和跟风,不要用历史的经验理论来套当下多变的现实,也要善于发觉更新更好的资源来为自己服务,走出适合自己的路来。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