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操秀英
6月15日下午,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北京市副市长鲁炜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格塔丘•安吉达手中接过“设计之都”批准函。
随后,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林文漪,北京市市长郭金龙,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郝平,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王志学,文化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高树勋,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杜越等为北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揭牌。
首都从此多了一个身份。
“北京已发展为分享设计与创意的平台,其开展的设计交流活动给我们贡献了独特的经验,我们希望从这些经验中受益,从而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联系。”安吉达如是阐述接纳北京的理由。
“北京设计如同一颗参天古树,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化,繁茂于开放的现代生活。我对设计充满热情,坚信设计思想的传播、设计产业的发展,能够让北京城市更加美丽,让市民生活更加幸福。”两年前,郭金龙在推荐信中写道。
如今,正如他所言,“设计之都”的建设,让北京这座古老城市焕发出新活力,向世界城市又迈进一步。
“成功申报‘设计之都’只是一个开始,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我们更看重的是设计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说。
“北京的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北京设计的最大亮点,同时也为设计发挥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作用提供充足的资源。”郝平在揭牌仪式上对北京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设计产业发展的模式给予充分肯定。
设计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先导力量。
2009年,是首都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那一年,金融危机阴霾未散,北京经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工业增长困难、外贸出口下滑、外向型企业经营不景气、财政收入下降。统计数据显示,当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0.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尽管生产总值增速不低,但总量规模仍有提升空间。人们开始发问,奥运会对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后续效应到底能持续多久?
同时,北京也面临日益加大的人口和资源环境压力。
多个难题,如何应对?北京给出的答案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绿色、科技、人文”的“三大奥运理念”转化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战略,并以此为契机,建设世界城市。
2009年4月,“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发布并实施。科技,被视为推动北京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力量。北京在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需要各个设计专业的高度介入。北京强调的设计是大概念,包括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等各个方面。
遵循这一理念,北京鼓励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设计创新,强调设计的系统性、综合性、协同性,让设计成为统筹兼顾,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
同时,有着雄厚的人文、科技资源的北京,具备发展设计产业的先天优势。这个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50年建都史的城市,也拥有全国三分之一的国家级科研院所、实验室和技术中心,以及47.3万科技人员。
羡煞旁人的科技资源禀赋,其实也决定了北京设计的科技特色。
“组合拳”打造科技与文化双轮驱动的“北京模式”
在联合国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7个称号(“文学之都”“电影之都”“音乐之都”“设计之都”“媒体艺术之都”“民间艺术之都”和“烹饪美食之都”)中,“设计之都”的竞争最为激烈。
而此前,中国的深圳和上海已成功申请。按照惯例,这个称号不会再授予同一个国家的第三个城市。北京之所以有信心争取,并最终成功,是因为打出了科技牌。
用科技创新推动设计产业发展,是北京的特色。近年来,北京市科委在抓科技创新的同时,重视科技对文化的支撑,设计成为重要手段。一方面,设计作为科技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扶持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加速推进设计与文化产业、制造业等产业的融合,让设计在北京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北京努力的目标是,加大农业、现代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产业转型中的设计含量,通过设计提升产业的附加值;鼓励以设计产业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带动和辐射其他产业协调发展;把设计力量更多地投入到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升级中,创造新的供给和新的需求。
北京“设计之都”的正式申报始于2010年,而北京其实在更早时候就已开始建设“设计之都”。
北京市于2006年设立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鼓励企业设计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加速设计与制造的融合。目前,该奖项已成为中国设计界的“奥斯卡”。2011年征集了国内外1135家企业的5268件产品,超过德国红点奖当年全球征集数量。
从2007年开始,北京市科委每年投入1500万元,实施“设计创新提升计划”,针对电子信息、交通设备、重大装备、旅游商品等领域的50家企业和设计公司的31个项目进行设计对接与咨询诊断,致力于打造“北京创造”品牌。
2010年,《北京市促进设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该《意见》通过实施企业成长、市场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对接、品牌塑造、产业融合六大工程,全面推进设计产业发展。
为落实该意见,“首都设计产业提升计划”专项于次年启动。初步统计,设计产业提升计划已带动企业设计项目投入近6.5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
同样在2010年,北京市开始建设总面积达6万平方米的中国设计交易市场,构建设计企业、设计用户和加工制造商的设计资源数据库,提供设计对接中介服务、设计合同登记、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援助、金融投资等项服务。
设计汇聚力量 提升产业发展
这一系列“组合拳”的强大力量正在显现。设计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诞生了一批创新成果,让众多企业迅速成长,并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幻响神州(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迷你音响产品,就是典型案例。
曾从事IT行业多年的幻响神州总裁张昕尉,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超磁晶体”军用高科技材料技术,但如何将其转化为商品成为困扰他的问题。
事实上,我国早在十几年前就掌握了这一高技术,但由于没有适当的设计介入,它一直躺在实验室里,无法应用到民用领域。
通过北京市科委“设计创新提升计划”的支持,易造工业设计(北京)有限公司将该技术应用于迷你音响产品,同时催生了幻响神州(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首批“i-mu”系列产品上市1个月,国内销量直线上升到15000台,市场售价也从最初的每台588元上涨为1200元。英国、马来西亚、印尼、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及欧美地区的订单也纷至沓来。
几年来,“设计创新提升计划”不仅使汉王科技、北京第二机床厂等工业龙头企业设计出一批创新产品,也极大提升了东道、致翔创新、博蓝士、心觉等一批设计公司的服务水平。
设计在壮大公司自身的同时,也带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
坚持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汽车设计的北京阿尔特汽车设计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汽车设计公司。其设计的电动概念车“竹风”,饱含了中国设计师对中国千年竹文化的眷恋,应用传统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设计的艺术美,实现我国汽车设计产业的突破。
阿尔特承担的北汽C70G项目车身设计,入选2011年度“设计产业提升计划”。通过设计塑造民族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此外,国能风力发电研发的全球首台大功率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带动风力发电行业的转型升级;中科院开发的绿色制版技术,也推动了印刷业的节能减排……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成功申报只是另一个起点,今后,北京建设“设计之都”的脚步会更加紧凑。设计给科技以灵魂,科技给设计以生命,科技与设计互相融合的态势必将日趋明显,而这两者结合更将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未来,首都将依靠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驱动设计的大发展、大繁荣,用设计提升人民生活和城市发展水平,用设计把中国灿烂文明传承下去,把其他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融合起来,用创意设计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也将与各国共同推动基于文化多样性的设计创新,为“创意城市网络”提供一个独特的合作交流平台,在全球创意网络城市合作中,贡献与分享设计的价值。(记者 操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