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石油时代”专题(5)

 

后石油时代会更好

袁胜育
    上海政法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

    每年的8月上旬是北半球最为酷热难耐的季节,商场、民居、写字楼,大大小小的空调设施喘着粗气拼命运转,到处在上演电荒。热,也就烘托出石油价格上涨的气氛。一进入8月,国际石油价格就站上了历史新高。其实,这几年,我们对节节攀升的石油价格已经见怪不怪了,至于涨价的理由,就一个字———少。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日前引述总部设在休斯敦的投资银行西蒙斯国际公司的董事长马修·西蒙斯的观点,称世界迎来“石油峰值”时代,世界的原油产量已达顶峰并开始下降。

    2004年6月,笔者聆听了西蒙斯在华东师范大学就国际能源供求问题做的一次演讲。而他演讲内容的精彩之处,直到两年后才品味出来。当时西蒙斯提出,国际石油价格将呈现一个大幅上涨的趋势,几年内国际油价将上涨到80-100美元一桶。对于西蒙斯的大胆预测,笔者和绝大多数听众都不以为然,须知当时的国际油价才36美元一桶,而且还是在2002年的每桶25美元基础上大涨之后的价格。两年后,2006年7月,国际油价攀上每桶78美元的高位,已然逼近西蒙斯两年前预测的价位。

    因此,再次读到对西蒙斯观点的有关报道就格外留心。这次,西蒙斯还发出了一个警告说,石油短缺可能引发战争!

    对于因石油而引发的战争我们也是见怪不怪了。当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抗议者打的标语牌上就写着“WarforOil”。而中东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战乱,石油正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

    中东是个典型,但并非特例,在世界上其他很多地区,许多国家因为能源而展开着明争暗斗。围绕北冰洋归属问题而引发的争斗即是最新一例。这边俄罗斯刚刚将国旗插入北极海底,那边美国就匆匆将破冰船驶往北极海域。加拿大更是反响强烈,哈珀总理宣布了数项军事性行动。此外,北冰洋周边的挪威、丹麦等国也跃跃欲试。一时间,北极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俄、美、加等国对北极主权的争夺正愈演愈烈,以至于英国《观察家报》宣称:“在北冰洋黑暗的深处,一场新的冷战正在酝酿。美国和英国的核潜艇潜伏在阴影之中,他们准备联合出击,以对付来自俄罗斯的威胁。”

    对能源的争夺甚至冲出地球,走向太空。近年来,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国纷纷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登月计划。美国刚宣布2018年后启动登月行动,俄罗斯就宣布将先于美国在2015年左右送宇航员去月球,颇有点上世纪50年代苏联与美国在卫星发射上竞争的味道。如果说美苏当年比的是谁的制度更优越的政治秀的话,那么,这回盯上的则是月球上储量丰富的氦3。氦3是启动热核反应堆的一种关键成分,每吨价值数十亿美元,地球上极为稀缺。而热核反应发电技术上的突破,将革命性地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能源供应结构,所以,登月行动潜在的意义可谓重大。正因为如此,有人已经形象地将月球比作下一个中东了。

    能源短缺所引发的争夺说明西蒙斯发出的警告并非空穴来风,但人类并非没有规避之路。能源短缺、油价上涨引发的另一种后果就是给替代能源带来了生机。比如风能和太阳能,两者在地球上资源量都极其庞大,哪怕只是开发其中的一小部分,就足以满足人类几乎所有的能源需求,只不过因为风能、太阳能目前的发电成本要高于石油、天然气而没有得到大力开发。

    所幸的是,几乎所有能源消耗大国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能源替代战略并着力推进。因此,至少我们可以希冀,一个后石油时代并非末日,更有可能还人类一个干净、清洁的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