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是“新常态”下必然选择

    “PPP模式最直接的好处是降低政府财政支出压力。”中国PPP研究院相关负责人昨日向记者透露。上周末,中国PPP研究院在深圳市委党校成功举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创新高级研修班。

    中共中央决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PPP研究院理事长郑新立,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中国PPP研究院院长贾康(微博)等权威业内人士为学员们把脉当前我国PPP发展走势,分析当前PPP模式改革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就如何构建国家PPP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我国PPP模式改革发表真知灼见。

    据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中国PPP研究院院长贾康介绍,PPP是指公共服务项目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投资的一整套模式,在世界各国普遍推行,涵盖“建设-移交”的BT、“建设-管理-移交”的BOT等多种实现形式。

    记者了解到,PPP模式是贯彻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引入社会资本破解地方投融资难题,提升政府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各地加快推进PPP项目的实施,财政部、发改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文件,使各地PPP项目的落地正式进入实操阶段,城市开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旅游文化、养老医疗、新农村建设等多个相关领域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与会专家表示,从近期看,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公共设施建设需求大幅增加,地方政府背负沉重债务的现状,短期内较难改变。在城镇化加速和地方政府背负巨额债务的双重背景下,积极推进PPP模式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必然选择。

    “PPP模式的正面效应首先体现在,从政府主题角度看,减少财政支出的压力。”贾康表示,PPP将提高财政资金总体使用绩效和政府履职能力—面对城镇化、老龄化、静态算账40万亿元以上的公共工程收入,“胜任愉快”地联通“全面小康”与“中国梦”。

    摘自 深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