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全年CPI涨幅4.5%-4.6%


文章出处:中国证券报

   ==什么是CPI指数==

    CPI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服务价格调查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CPI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货膨胀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 

    构成:共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八大类,263个基本分类,约700个代表品种。

   计算方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是运用抽样调查技术对全国550个样本市县近3万个采价点进行价格调查,加工整理后计算出来的。

    用途:国际上公认CPI有三大用途,即通货膨胀指标、国民经济核算以及支付的调整。世界各国大多采用CPI作为测量通货膨胀的指标。 >>详细

    CPI月度涨幅6%左右或持续一段时间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昨日(22日)在清华大学表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月度同比涨幅在6%左右可能要持续一段时间,预计今年全年CPI涨幅4.5%-4.6%,总体上属于温和通胀,仍处于可承受区间。 

    他指出,虽然当前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较大,通胀压力增加,但此轮价格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引发的。除少数产品外,大多数产品价格上涨是成本推动造成的,要加强宣传,稳定社会预期。 

    谢伏瞻指出,除食品价格上涨外,原油价格上涨也带动了工业品价格上涨。此外,有色金属、铁矿石价格上涨及工资水平上涨,也是推动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房价和股价大幅上涨对经济长期发展也积累了较大风险。” 

    谢伏瞻认为,稳定宏观经济要控制总量,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使经济增长速度有序缓慢地回落到10%左右的合理区间。短期内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更多利用货币政策控制流动性,防止信贷和投资过快增长。同时,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降低对外部需求的依赖,防止世界经济减速带来的冲击。  

    他预计今年GDP总量增速在11.5%左右,未来十几年中国GDP增速完全有可能保持在7%-8%,甚至有更高增速。由于2002年到2007年人均GDP增速保持在10%左右,远超到2020年人均GDP翻两番需要的年均7.5%的速度,因此即使未来GDP增速有所降低,人均GDP翻两番的目标也可以实现。 

    他还认为,汇率、利率调整受限的深层次原因是国际收支不平衡。他建议,要深化汇率、利率改革,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扩大汇率弹性。(来源:中国证券报)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分析:食品价格上涨,是推动此轮价格上涨的“元凶”

    根据中国统计局的数字,2007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4.8%,是1997年以来CPI年度最高涨幅。过去的十年里,这个数字一直被控制在3%以下,在一些年份里,甚至是负数。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分析,食品价格上涨,是推动此轮价格上涨的“元凶”,12.3%的增长率,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了4个百分点。

    “结构性上涨”是中国官方对此轮物价上涨的公开描述,猪肉、石油、食用植物油价格上涨,国际性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对中国市场的输入性影响,货币流动性过剩等,被概括为本轮物价上涨的原因。

    “在中国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也日益复杂。”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在国新办的发布会上这样回答记者的提问。

    2007年年末,决定今年中国经济政策走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被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提出。公众敏锐地发现,在中国实施了十年之久的“稳健”货币政策,被“从紧”的货币政策取代。在这个会议召开前的几个月时间里,央行已连续5次调高利率,9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同时政府还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发挥税收作用,调整收入分配。

    “中国政府已经越来越多地采用经济手段,而且是综合的经济手段来调控物价,虽然春节前也出台了一些限价措施,但这一定是暂时的,主要是为了让百姓过个安稳的春节。”袁钢明说。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伟说,“中国人口持续增长,土地资源持续下降,这将使农产品长期供小于求,从而导致整个价格水平长期上涨。”袁钢明认为,适当的物价上涨,对经济发展是个好事情,农产品价格上涨,有利于解决农民收入过低、城乡差距过大等问题,“价格不涨,中国的很多结构性问题,调整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