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提出要区分学术不端和学术不当 杜绝伪造剽窃等行为

学术不端是近年来科技界越来越多地显现和议论的问题,似乎有越打越多、屡禁不止的趋势。日前,在中科院学部举行的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上,中国物理快报主编、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院士提出了要区分科研中的学术不端与学术不当,坚决打击和遏制学术不端。 

朱邦芬将科研行为分为负责任的科研行为、科研不当行为和科研不端行为三类。负责任的科研行为是讲究科研诚信的,是对纳税人负责,对环境和未来负责,对学生负责的。 

什么是科研(学术)不端行为?朱邦芬引用美国总统科技办公室2000年的一段叙述,包括:

1. 伪造:伪造数据、资料或结果,并予以记录或报道;

2. 篡改:在科研材料、设备或过程中作假,或者篡改、遗漏资料或结果,使科研记录不能准确地反映研究;

3. 抄袭和剽窃:窃取他人的思想、方法、成果或文字而未给他人贡献以足够的说明。

“尽管学术不端行为还有若干新的变种,如欺诈评审等,但最主要最恶劣的有上述三种。”朱邦芬说。 

还有一些行为是介于学术诚信和学术不端之间的,朱邦芬认为这些处于灰色地带的就是学术不当行为,“例如滥用同行评审特权、有损研究对象利益并对其隐瞒、有悖伦理道德的实验、故意忽略研究的负面结果等等。” 

朱邦芬说,国内经常把前述三种典型学术不端行为和一些学术不当行为混为一谈,都称作学术不端,“这就扩大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内容,实际上包庇了最恶劣的学术不端行为。”

摘自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