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机,作为工业自动化的核心设备之一,正以其卓越的计算能力、多样化的接口设计以及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成为自动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关键桥梁,不仅支持生产线自动化、数据采集、远程管理等核心环节,更在边缘计算和5G通信方面展现出独特的发展潜力,推动着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实现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随着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工厂愈加希望使用计算机来替代人完成越来越多的操作。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对企业全面、系统的数字化重塑,来实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将企业打造成为面向未来的智能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打造智能企业的主要手段和核心路径。而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是自动化和信息化,试想没有基础的生产数据、没有生产单元的自动化操作,企业就无法完成数字化转型,进而无法实现智能企业这一目标。
未来,我国还需加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落地实施,完善与相关设施共建共享所涉及的施工标准和验收规范,让数字基建真正成为通向数字孪生世界的“铁公基”。
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相关举措强调从全局视角,优化面向全国提供服务的重大关键基础设施的布局,完善系统功能、改进发展模式,将进一步提升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系统整体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当前,能源行业正处于数智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传统能源企业正积极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生产设备、运营流程等进行智能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另一方面,新兴能源企业则以数智化技术为核心,创新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推动能源行业的创新发展。
仪器仪表是认识世界的工具、改造世界的基础,是工业生产的“倍增器”、科学研究的“先行官”。27日来自中关村论坛年会——高端仪器创新发展平行论坛的消息,我国仪器仪表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已培育出一批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2023年实现营收超1万亿元,正式进入万亿元时代。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全球机器人产业创新密集活跃,机器人应用及配置效率显著提升,正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推动人类社会加速进入智能时代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是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领域。过去十年来,中国机器人产业从小到大,已经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也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
数字化转型,是新时期全社会范围内推动工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关键战略行动,将推动制造业全面迈向中高端,为中国现代化工业体系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数字化转型在赋能绿色化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方面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字化和绿色化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趋势。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逐渐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企业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是服务化趋势日益明显。在全球市场需求减弱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企业纷纷寻求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型,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人形机器人是当今世界科技领域最具潜力和前景的产业之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形机器人作为未来产业的新赛道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深入剖析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现状、发展趋势、面临的量产及商业化挑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建议,旨在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加速其从技术创新向产业化应用的转变,为行业内外人士提供了详尽、权威的参考与洞见。
“8+9”新产业是应用新技术发展壮大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发展前景广阔等特征,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局。2023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将新产业划分为8大新兴产业和9大未来产业。8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而9大未来产业包括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领域。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和活跃,科技和产业形态正在发生体系性变革,工程科技的颠覆性创新和体系创新已经成为战略竞争的焦点。鉴于此,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科技未来20年发展战略研究”总体项目组发布《愿景驱动的中国工程科技2040发展战略研究》,基于我国工程科技发展需求和世界发展趋势,提出“经济预测-需求分析-技术预见-愿景分析-战略架构-技术路线图-政策选择”战略研究方法体系,预测了我国2040年经济社会的发展态势,描绘了2040年我国社会发展的九大综合愿景。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不仅需要政策环境的支持,还需要工业互联网、数字技术、数字基础设施等关键要素的协同发展。未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将呈现智能制造、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数字化工厂等十大趋势。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选择包括实现三个转变:由软件向硬件转变、由单体向互连转变、由网络向垂直大模型转变。同时,注重链接、算力、数据和标准的四个要素。
智能制造典型场景是智能工厂的基本组成单元,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生产制造全过程和供应链全环节核心问题,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部署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和系统,实现具备协同和自治特征、具有特定功能和实际价值的应用。十余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相关部门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通过新模式应用探索、智能工厂建设、解决方案攻关等,总结形成了一批智能制造典型场景,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提供有益参考。
以炼化领域优化生产计划及工艺过程,煤化工领域提高安全管控、能源平衡及成本精细化管理水平,氯碱领域提升工艺稳定性,轮胎领域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加快服务化转型,精细化工及化工新材料领域提升质量稳定性及安全环保水平等为重点,推进企业在生产控制、能源管理、安全环保等重点环节加快新型工业网络、仪器仪表、智能装备设备、关键软件和系统等“基础填平补齐”和改造提升。
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机遇蓝皮书 摘要:智能制造装备作为高端制造业的核心,融合了传感、控制、AI等技术,正推动工业革命向智能化、互联化发展。随着全球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逐渐成为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本报告将深入解读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内涵、全球及中国的发展现状、产业链与区域发展格局、投资机会与策略,为关注制造业未来的读者提供深度洞察。
研究表明,受经济、技术、政治三重因素影响,新一轮产业转移呈现政治化、多极化、双向化、绿色化、再垂直化五大趋势。
智能制造已成为公认的提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国家战略。以德国工业4.0 为代表的智能制造集中于离散装备制造业,过程工业智能制造的模式为智能优化制造,生产过程智能化是智能优化制造的关键。近年来,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为智能制造提供了新的技术基础,为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开辟了新的途径。
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兴工业化。推进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