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2024
2024中国自动化产业年会
2023年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访谈 >> 访谈详情

访谈频道

疫情后制造业变革将聚焦数字化技术应用
  • 点击数:1968     发布时间:2020-05-28 10:00:00
  • 分享到:
起初没有人会想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影响如此之大,对于工业生产和供应链会带来这么大的冲击,“中国制造”全产业链几乎停摆。疫情危机让我们意识到制造业的变革势在必行。制造业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是未来制造业变革的主要方向,同时供应链的多元化也是重要的手段。
关键词:

编者按

起初没有人会想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影响如此之大,对于工业生产和供应链会带来这么大的冲击,“中国制造”全产业链几乎停摆。疫情危机让我们意识到制造业的变革势在必行。制造业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是未来制造业变革的主要方向,同时供应链的多元化也是重要的手段。本期继续对话中国自动化学会监事长、智能制造推进合作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王飞跃及其团队,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黑龙江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总工吴冈,西安交通大学梅雪松教授,智能制造推进合作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和利时科技集团副总经理史洪源,智能制造推进合作创新联盟副理事长、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总裁顾建党,智能制造推进合作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大陆希望集团机电板块总经理、希望森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建波,智能制造推进合作创新联盟副理事长王迎春,共同探讨“新冠疫情后中国制造企业的应对之策”。

Q:如今大部分企业已开始复工复产,那么“后疫情”时期,制造业应当做出哪些调整与改变?

王飞跃、熊刚、王晓:国家层面,要加强加快新一代智能制造系统基础理论、共性关键技术和平台的研发以及在典型制造业的应用示范。各类制造业,要加强智能制造系统等的研发与应用,逐步实现数字化制造、数字化网络化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等各个发展阶段。努力实现制造业为客户定制生产全流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无人化。制造企业,要加强生产自动化设备、工业机器人、物流自动化等的研发与应用,不断减少制造业所需的体力劳动者。加强产业研发信息化、工厂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物流信息化、消费者服务信息化、制造业全产业链数字孪生系统(平行制造系统)等的研发与应用,实现“社会化制造”、“无人化制造”,不断减少制造业所需的脑力劳动者和服务业劳动者,减少制造业产业链中对人的依赖。增加智能化生产,更灵活对待不同社会事件的冲击,加强企业抗风险力度。

吴冈:后疫情应该给制造业企业带来深刻的思考和变革,增强应对突发事件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做好线上线下的协同和互补,加快线上办公软件应用,尤其是能够实现个体协同的办公软件,是未来的趋势,工作不再受地理空间限制。各种物流配送平台和上门服务平台,开展电商、短视频、游戏、线上教育、知识付费等线上项目,线上可以彻底改造线下,从而彻底走上上下融合。大力推动产融结合,加快发展基于生产运营数据的企业征信和线上快速借贷,推广应用供应链金融、知识产权质押等融资方式,保障企业的资金需求,防止出现资金链断裂。支持互联网交通、物流、快递等生产性服务企业率先复工复产。工业电子商务企业和物流企业应高效协同,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完善智慧物流体系,打通生产生活物资流通堵点,保障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有效供给。

梅雪松:“后疫情”时期,大量的企业要恢复生产,抢任务完成前面的积压,因此,复工之后大批量需要短期交货的订单会出现,智能制造必须开发应对这种“脉动订单”的智能技术,通过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和大数据的管控,保证产品在极短的时间内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另外,供应链的多元化必须调整为重要的工作任务,以保证配套零部件的供应。

史洪源:从单个企业而言,生产现场进一步少人化,加快设计开发的远程协同。从多企业或行业而言,进一步加快加深加宽信息集成,从企业级集成向行业级集成进化,合理整合全行业资源,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高度进行超大范围的数字化协同。

顾建党:这次疫情对各行各业都产生重大影响,也必然对我国制造业带来重大影响,对员工安全、供应链、营销和生产运营等诸多方面都带来极大的挑战,而且“后疫情”时代的影响将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再综合国内外的形势,对于制造业而言,“逆势”将是未来一个长期过程,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潜在机会,以数字化+制造、物流、大健康、教育、城市等,智能制造将在各个领域扮演重要角色,需要拥抱“逆势”,拥抱技术,因地制宜,在强化现有核心业务的同时,打造数字化的核心竞争力,坚定推进数字化转型。具体需要作出以下调整和改变:

(1)关注数字化技术发展,将数字化技术运用到企业运营,以提升组织效率为检验标准;

(2)以战略重塑数字化业务模式,回归客户价值的原点,以是否能够为客户创造价值作为检验标准;

(3)人才与数字化组织能力是根本,以企业家精神为引领的领导力,是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保障。

当然,无论企业做什么样的调整与改变,也无论转型方向,都必须是效率为先,品质为根,最终的检验标准都是创造客户价值。

何建波:2019年中国第三产业占比已达到

53.9%,超过第二产业39.0%。随着技术的发展,中国制造业整体自动化水平较高,制造业的抗击打和修复能力增强。调研分析表明,在SARS疫情发生当年(即2003年),制造业对经济增长贡献不仅大于当年服务业贡献,也大于邻近年份制造业贡献,说明制造业在疫情发生后对经济增长具有更高的贡献率。

制造业占比高的城市在SARS疫情后复苏得更快,效率更高,表明制造业在城市发生疫情后经济复苏和持续增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显然,稳定制造业尤其是广大的中小制造企业,就是稳定中国经济。

一是在保障防疫安全的前提下,有条件经批准的企业要迅速恢复生产,或者逐步恢复生产;没有条件的,也应创造条件,练好内功,准备恢复生产。

二是要迅速开始内部总结与反思,看看有哪些问题一定要改革,有哪些机会一定要抓住,盘点一下自己到底要什么、有什么、放弃什么和坚持什么,从危机与变化中找到方向。

三是要迅速学习数字化办公、数字化生存。未来的企业,只分使用互联网技术的实体经济和不使用互联网技术的实体经济,使用互联网技术的实体经济肯定生存能力更强,生存率更高。

四是订单数量、单价不断下降,这时仍要维持盈利,就必须彻底削减成本。疫情时期也是制造业构建企业内部良好人际关系的绝好机会,有助于生产、研发、销售和服务各部门的团结协作。

(1)即使是最尖端技术的企业,卖东西、销售产品仍然是企业经营的根本;

(2)缺乏为客户尽心尽力的服务精神,疫情时期要获得订单是不可能的;

(3)全体员工都懂得要订单有多难,经营企业有多难。

王迎春:对制造企业来说,将会积极推进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远程智能服务。在突发意外事件发生时,制造企业的维修服务人员往往不能及时赶到现场。因此,推进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远程智能服务、进行远程指导,基于对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控进行故障预警。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对设备和物资进行优化调度。因此,此次疫情之后,制造业服务化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会有更清晰的方向。

Q:地震、台风、疫情等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对此,企业应做好哪些应急准备?

王飞跃、熊刚、王晓:大型企业应当建立信息预警的机制,对于影响企业的突发因素能够全面分析对企业的影响、快速反应。其次,根据政府的指导建立突发的公共安全事件应对预案;可以减少损失,或者在特殊时期做出对社会的贡献。加强制造企业供需链建设,增加原材料、备品备件和产品的库存,防患于未然。加强制造业自动化建设,减少体力劳动者的依赖。

加强新一代智能制造系统建设,减少脑力劳动者和服务业劳动者的依赖。我们还需要注意,此次疫情还充分暴露出对于应急的手段不够及时和缺乏。虽然我国具有集中优势办大事的体制,但在这次冠状病毒的袭击中明显应对迟缓甚至一度压制舆论,造成一定的影响。花大价钱建立起来的预警体系形同虚设,后面要痛定思痛,专业人做专业事,应该由专业人士来进行预警,并且收集和建立相关应急物资系统的企业名录,成立物资库,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使局部保密与全局公开实现利益平衡,从技术上促进真实信息的畅通可用,一旦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可以立刻进入战时状态。此次疫情还表明,已推进多年的智慧城市、智慧家居和智慧交通在许多地方基本上还是停留在表面。如何能够快速、准确地定位每一个疑似的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疑似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显然,物联网技术与云端智能方法的结合及平行操作应该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吴冈: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企业应做好供应链管理,尤其涉及材料、物流、人员等方面,避免造成上下游的断链。发展线上线下同步协同,非接触生产等。在涉及公共安全事件的医疗、劳保、消防等方面注重物资的储备和迭代更新,运用云计算大力推动企业上云,重点推行远程办公、居家办公、视频会议、网上培训、协同研发和电子商务等在线工作方式。围绕5G、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应用场景建设,率先在农业、制造业、能源等领域试点推出一批应用场景工程,深化相关技术在重大活动、重大工程和重点行业的示范应用,激发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诞生,推动产业数字化、集群化、国际化,培育新消费增长点,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梅雪松:这次疫情已经给所有的企业上了一堂实实在在的课程,得到教训的企业应该提前在智能制造技术上提前做好应对,改变目前这种依赖人工密集型的制造方式和单一供应链,大量采用5G、物联网、少人化生产的网络协同制造和智能工厂技术,这样即使在出现公共安全事件时,在人工短缺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证基本的生产是应对危机的法宝。另外,技术上保持一定的储备,使制造过程模块化、敏捷化,能够很快调整企业的制造产品,也是保证企业不败的一种重要方法。

史洪源:最根本的是要有详实可行的预案设计和演练,同时要切实推进预案和应急管理的数字化、移动化管理,确保指挥畅通,信息实时、准确、完整、精炼、易用。对于应急处理,并非要等到“全部”信息都清晰后才做出决断,这样往往太晚了。所以系统需要支持一定程度的模糊决策,以应对不确定的场景,只需要评估某种不确定性的最坏结果是否能接受即可。

顾建党:企业需要建立员工安全、内部防控、安全生产等多方面的应急管理机制,同时与国家同频共振,积极响应和支持国家在公共安全事件的行动:

(1)建立员工健康防护机制: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员工健康信息申报机制,及时掌握员工健康和行程信息,及时向员工发布各类安全注意事项,根据员工的信息,及时提供安全保护的物资及心理关怀。

(2)强化企业内部防控措施:在内部建立不同类别公共安全事件的多极化管理机制,确保紧急情况下各项防控措施切实落实、不留死角、责任到人,建立督查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

(3)建立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在建立基本安全库存的基础上,建立多渠道的供应链安全管理机制,确保在突发的公共安全事件时,能够保证基础运营,以满足客户需求。

(4)积极用心服务客户:第一时间关注客户的安危,越在困难之际,越应关心客户的安危,全力以赴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贴心服务。

(5)有序推进安全生产:在紧急情况下,在确保人员安全的情况下,全体管理者要勇于担当,积极主动冲锋在前,组织恢复安全生产。

(6)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与国家同频共振,当发生公共安全事件后,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企业应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与国家共克时艰。

何建波:(1)制造企业将会积极推进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远程智能服务

在病毒疫情、地震、台风等意外事件发生的时候,制造企业的维修服务人员往往不能及时赶到现场。因此,推进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远程智能服务,通过增强现实等技术进行远程指导,基于对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控进行故障预警,这些智能服务会逐渐从理念变成现实。

(2)主流产品及核心元器件的储备

制造业的载体是货,短期内,储备库存还可以撑一阵子,但是因为疫情期间停工无法生产,之后会带来一段时间断货,断货又会带来客户和供应商的迁移,中期影响比较大。湖北本就是全国交通的重要枢纽,目前采取最严格的管控措施。湖北还是重要的工业大省,武汉是很多产业上游零部件产品的重要供应地,比如光通信、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等,而武汉的经济活动目前已基本陷入停顿,对产业的影响不言而喻。显然,此次疫情之后,制造业服务化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会有更清晰的方向。

王迎春: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和智慧交通的理念将全面更新。此次疫情暴露出,已推进多年的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和智慧交通还是停留在表面。如何能够快速、准确地定位患者、疑似人群,物联网技术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有些地方,也开发了健康码等措施定位特定人群。因此,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大量应用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和智慧交通中。

摘自《自动化博览》2020年5月刊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