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2024
2024中国自动化产业年会
2023年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本站动态

资讯频道

中国自动化技术的开拓者 张钟俊院士诞辰100周年
  • 点击数:30081     发布时间:2015-09-30 11:02:00
  • 分享到:
关键词:

张钟俊院士是我国控制科学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国内最早讲授自动控制课程,开创了我国自动控制的教育和研究。他是国内第一批将现代控制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 的科学家,在我国自动化发展的进程中,他是开拓者,也是带头人。他是我国系统工程的首批倡导者和践行者,其影响和地位有“北钱(学森)南张(钟俊)”之 说。

他,15岁考入交通大学电机工程学院,23岁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24岁回国成为教授,25岁成为交通大学分校电机系主任,27岁担任重庆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所长;他是老一辈的海归,更是新中国的瑰宝,其经历堪称传奇。

2015年9月23日,是张钟俊院士百岁诞辰。

以下是韩正之老师撰写的纪念张钟俊教授的文章,原载《自然杂志》14卷3期p220-225,1991年

1990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科学技术协会隆重举行“张钟俊教授执教50周年学术研讨会”。张钟俊教授50年来的科研与教育生涯是一本优秀的教材,其中虽无惊天动地的事迹,却无时无刻不闪烁着他崇高的理想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一位年轻的教授

1915 年9月,张钟俊出生在浙江嘉善的一个普通的教员家庭,11岁那年,他离开家乡赴嘉兴求学,不久到上海就读于南洋中学。青少年时代,张钟俊就表现非凡,他博 学强记,思想敏捷,兴趣相当广泛,他辗转各地,进过许多学校,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一次又一次得到跳级的荣誉。

图1 1930年上海南洋中学毕业

   1930年9月,才过15岁的张钟俊以杰出的成绩考入国立交通大学电机工程学院。交通大学严格的基础教育为张钟俊的成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934年7 月,张钟俊在交大毕业,获得了电机工程学士学位,并以其出色的学绩取得中美文化教育基金会的奖学金,进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电工系读研究生。

   麻省理工学院堪称世界工程科学的骄傲,在那里云集着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学院一贯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宗旨,对学生的教育强调开拓而不是知识的堆积。在那里 优越的设备条件、丰富的图书资料汇成了知识的海洋。张钟俊如鱼得水,如饥似渴地学习,废寝忘食地钻研。他的天赋和勤奋,使他很快地在麻省理工学院崭露头 角。两个学期之后,他获得了硕士学位;又经过5个学期,他获得了科学博士学位。

   麻省理工学院对于攻读科学博士学位的研究生要求几近苛刻。研究生除了要攻读本专业课程之外,还必须在理学院选择一门专业作为副科;不但要求掌握该副科专 业大学本科核心课程知识,而且要求选读该专业的两门研究生课程。电工是张钟俊的主科,副科他选择了数学专业。在数学系进修期间,张钟俊结识了控制论的创始 人——R·维纳教授。维纳给他讲授傅里叶分析,这是维纳极有造诣的一门课程。维纳深入浅出的讲解、他的渊博知识以及非凡的综合能力,给张钟俊留下很深的印 象。他暗暗将维纳作为自己的楷模,因而除了听课他还经常个别去向维纳求教,讨论的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傅里叶分析。

   麻省理工学院是当时美国少数几个有权授予科学博士学位的院校之一。为了自己的声誉,它要求博士学位论文不但内容要完整而且必须有独特的见解。在导师列昂 (Lyon)和斯脱莱通(Stratton)的指点下,张钟俊选择了单相电机的短路问题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课题。他研究了凸极电机短路的暂态过程。这是一 个多年来悬而未决的难题,其中要涉及求解一个含周期变化参数的常微分方程。渊博的知识使张钟俊联想到天体的运行,这也呈现一种周期变化的特征,而天文学家 是利用傅里叶级数进行探讨的。他大胆地将这种方法推广到单相凸极电机的短路动态方程上,经过周密的论证和巧妙的推理,他终于获得了成功,第一次在理论上获 得了这类电机的一个模式常数。这个常数在另一个硕士研究生的实验中得到证实。张钟俊的博士论文《单相电机短路分析》在1937年12月进行答辩,与会者对 文章给出极高的评价,认为其中提出的方法不只是对电机学,就是对数学研究也是一个创新。

图2  1938年在MIT通过博士学位后

   由于学业上的出类拔萃,毕业后张钟俊被推荐到美国有名气的大学里担任助理教授。然而种族偏见剥夺了他这次机会,面对这种不公正的待遇,张钟俊义愤填膺, 他下定决心:学成之后一定要为炎黄子孙争这口气。后来,学校继续留他做博士后副研究员。自1861年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以来,张钟俊是该校电工系第28位科 学博士,也是第一位博士后副研究员。他协助哥爱莱明(Guillemin)教授研究网络综合理论。在网络综合领域,哥爱莱明是公认的创始人之一。当时这门 理论还处于启蒙阶段。从1937年12月到1938年10月,张钟俊不但熟悉了网络综合的背景,而且开始能够独立地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工作。

  1938年,日寇的铁蹄踏进中国的华东。9月,张钟俊接到家书,信中说杭州沦陷,全家内迁避祸江西。国破家危,年轻的张钟俊热血沸腾。10月,他经香港回到上海。

   张钟俊学成在海外,名声早已流传到中华。他刚刚踏上国土,西南联大、浙江大学、广西大学和武汉大学就竞相聘请他担任教授。美商上海电力公司也以高薪相 聘。回想起海外华人所受的侮辱,再看眼前民众的疾苦,张钟俊断然拒绝了外商的聘请,他要与国人同甘共苦。当年11月他毅然离沪进川,担任武汉大学(当时已 迁至四川省乐山县)电机系教授,时年24岁。

   不久,日寇飞机在乐山投下燃烧弹,劫后的乐山遍地断砖残瓦,校舍也不能幸免。张钟俊即去重庆,转任国立中央大学电机系教授。一年后,适逢交大校友在重庆 小龙坎筹建交大分校。母校情笃,张钟俊积极参与此事。当1940年交大小龙坎分校正式成立时,张钟俊被聘为教授,任电机系主任。

   1942年2月,鉴于上海的交通大学名称已不存在(改为南洋大学),原交大分校在现有基础上扩充并在重庆九龙坡另建新校舍,成立重庆交通大学。学校新设 置电信研究所,聘张钟俊担任电信研究所主任。1943年秋,电信研究所正式招收研究生,课程设置参照美国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张钟俊亲自讲授高等电 工数学、电信网络等课程,还指导学生从事网络综合理论的研究。到1948年,张钟俊在网络综合领域里已经很有造诣,他将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写成《网络综 合》一书。这是国际上第一本阐述网络综合理论的专著,书中采用了复频率概念来表征两端口和四端口网络的阻抗函数,它们分别是复变量的标量和矩阵的有理函 数。这个概念与经典控制理论及以后的现代控制理论中的传递函数和传递函数矩阵是一致的。书中还提出了正实函数与网络的物理可实现性间的关系。

  在电信研究所的后期,张钟俊开始研究自动控制理论。他在电信研究所讲授伺服原理。后于1950年到长春中国科学院机电研究所再次讲授这门课程,从此开创了我国控制理论和控制技术的研究历史。

一位爱国的学者

  1945年秋,日寇投降了。重庆交通大学和南洋大学汇合,返回上海徐家汇。两校汇合后继续设置电信研究所,仍然由张钟俊担任该所主任。入冬后,张钟俊便举家搬迁上海。

   到上海之后,张钟俊应聘兼任了上海市公用事业管理局的技术室主任(按照现在称呼为总工程师)。当时,该局经管上海全部的公用事业,包括电力和电讯、电车 和公共汽车、煤气和自来水,以及市轮渡、地下铁路(筹建)等8个方面。其中固然有张钟俊熟悉的领域,但也有他生疏的方面。作为技术室主任他必须掌握科学管 理的方法和具备科学管理的能力。当时大部分的公用事业都由外商经营,同他们打交道他必须懂得契约和合同法规及关于社会关系的各种知识,就是这段经历为张钟 俊日后在中国开创系统工程研究准备了条件。

  1948年末,国民党政府摇摇欲坠。局长率先出走了。正在那时,张钟俊收到了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斯脱莱通的信,邀请他赴美担任该校电工系教授。但张钟俊决意留下来,和广大人民一起迎接上海的解放。

   上海解放了,军管会请张钟俊留任公用事业局,协助搞好公用事业的接管工作。原先各租界的电网是独立的,各电厂的输出电压和频率也不尽相同,为了能够对全 市的供电进行统一管理,张钟俊领导并具体指挥了电网合并工作,改造了部分发电机组,统一了电压和频率。接着他又建议抽调干部组织电力调度培训班,培养电力 管理人才。张钟俊还主持了上海黄浦区第一条过江电缆的设计和安装,改变了浦东地区缺电的局面。

   1950年初,震惊中外的“二·六”轰炸使杨树浦发电厂遭到严重破坏。为了预防再次空袭,其它电厂也在准备转移设备。这就使上海的电力供应显得非常紧 张。针对这种情况,张钟俊提出了一系列措施缓和电力供需矛盾,协助人民政府战胜困难。为了错开供电高峰负荷,他建议实行轮流休息天制度和三班制;为了保证 工业用电,他建议禁止使用电炉等耗电量大的家用电器和临时提高民用电价等,其中的一些措施很快在全国推广。

  根据高教部关于合并研究所的决定,上海交通大学的电信研究所于1950年停止招生,次年最后一届研究生结业。1950年夏,张钟俊赴长春接洽电信研究所的转交事宜。他在长春中国科学院机电研究所讲授伺服原理,这是解放以后首次开设的自动控制课程。

  电信研究所结束后,张钟俊转入了电力系的发电专业。他科研的重点也随之转入了电力系统。为了集中精力搞好新的教学工作,张钟俊辞去了公用事业管理局的职务。在他精心培养下,一批又一批的新中国电力建设的专门人材脱颖而出,活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1956年,高教部指派张钟俊出席国务院召开的全国长期(12年)科学规划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全国各地的300多位专家。会议分成几个专业组,张钟俊是电力组成员,并在会议的最后阶段执笔编写了电力系统这部分的长期规划。会议之后,张钟俊被委任为国家科委电力组成员。

   同年,张钟俊根据电厂的实验情况研究用线性规划等运筹学工具来讨论电力系统优化的可能性。他和他的助手首次提出了在各发电厂燃料消耗增益相等时的负荷经 济分布的条件,首次给出了选择补偿器位置及其配置容量的计算方法,在国内的同行中引起很大的反响。1957年,他们又提出了在众多的约束条件下的电力经济 分布方程。他的有关论文中的优化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与以后提出的系统工程中的最优化原则是吻合的,在当时国内工程界是相当罕见的。

  1958年起,上海交通大学开始设置军事性质的专业。为了保证和提高这些专业的教育质量,张钟俊调任无线电系和自动控制系主任。

  根据张钟俊在自动控制领域的造诣和声望,以后,他又被委任为国家科委自动化专业组副组长。

  1966年以后,中国出现了长时间的折腾,正常的科学研究被压抑了,而正在此时世界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现代控制理论迅猛发展,控制技术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张钟俊依然坚持学习这些最新发展的理论,时刻关注着它们的新成就。

   1973年,为了解决潜艇的惯性导航,张钟俊和部分同事组织了讨论班。他主讲现代控制理论,同时编著了《矩阵方法和现代控制理论》一书,该书成为我国最 早阐述现代控制理论的著作。同年,他又撰写了《现代控制理论综述》,向国内同行介绍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状况。经过两年的努力,导航问题获得完美的解决。他 们将主要结论写成论文《陀螺角速度漂移数学模型的辨识》。文章应用卡尔曼滤波技术对惯性导航系统的反馈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控制精度。这项研究 后来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和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一位献身事业的科学家

  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了。科学界像沐浴在春光中,充满了勃勃的生机。春风吹进了张钟俊的心扉,尽管这时候他已两鬓挂霜了,但仍感到浑身充满了春天的活力。

   为了夺回失去的时光,张钟俊积极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他一方面积极投身于国际学术交往中,利用自己的学识和地位为中国的自动化事业扩大影响,争得荣 誉;一方面坚持在校内带领同事和学生学习新知识,研究新课题,承担理论和实际的攻关项目;一方面不辞辛劳地奔波在祖国各地,讲课,做报告,传授新知识,介 绍新动向,或者推广科研成果,为经济建设服务。

图3 参加鉴定会宣读鉴定意见

   1978年秋,张钟俊参加了上海交通大学访美代表团,并负责电子、电工和自动控制等领域的交流和调研。在短短的45天的访问中,张钟俊敏锐地注意到微电 脑的开发和应用是一项关键性的突破。从航天事业到污染治理,从工业控制到音乐作曲,从政府机构到家庭和个人都广泛地使用了微电脑。他每到一地总提出要参观 计算机房,询问机器的性能,了解它们的用途。在张钟俊的提议下,代表团带回了王安计算机和INTEL开发系统。张钟俊认识到,要把我国的生产水平和管理水 平搞上去,必须大力推广应用微电脑,普及微电脑的应用知识。回国后,他即组织微电脑开发的研究,筹建计算机应用的学术组织。

图4 张钟俊(后排中)参加1978年上海交通大学访美代表团

  在美国访问期间,张钟俊还发现系统的思想正在广泛地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系统工程作为一门科学管理的方法论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他发现作为自动控制与工程技术的结晶,机器人的研制正在美国崛起,前途无量。回国后,他立即着手进行这些课题的研究。

   1980年,张钟俊再次访美,并应邀在密执安大学和佛罗里达大学作短期讲学。在佛罗里达大学,张钟俊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创始人R.E.卡尔曼相遇了。卡尔 曼倾听了张钟俊题为“系统工程在中国”的演讲,对他在系统工程方面的见解表示赞赏。共同的事业将两位科学家联系在一起。应张钟俊的邀请,翌年,卡尔曼来我 国讲学。

图5 在佛罗里达大学会见卡尔曼教授

   在这次访问中,张钟俊参观了美国最大的咨询机构—兰德公司,听取了公司人员的介绍。张钟俊再次体会到系统工程方法在预测和决策中的重要地位,他联想到祖 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深感大有必要推广系统工程理论。这项工作将对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管理和科学规划带来裨益。在他的提议下,上海交大在系统工程研究所的 基础上于1981年又成立了系统工程跨系委员会。

  1978年以来,张钟俊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出席自动化领域的各种国际会议十多次,美国、法国、英国、瑞士、前联邦德国和香港等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鉴于他的名望和成就,他多次被邀请担任会议的主持人或者讨论会的召集人。

图6  1985年参加国际会议期间与外国学者合影

  “文革”以后,张钟俊历任上海交通大学的计算机系主任、电工和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在国家号召领导班子年轻化的时候,他主动退居二线。

   1978年恢复研究生制度以后,张钟俊即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81年设置博士学位的时候,他被批准为博士导师。1986年国家建立博士后流动站,他 又被委任为博士后导师。他的科研领域相当广泛,并且与国家的重点科研项目紧密结合,涉及最优控制、系统辨识、自适应控制、预测控制、电力系统、大系统、经 济控制、H∞设计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智能控制、机器人学、非线性控制等很多方面。其中大部分在当时都是控制学科的前沿课题。从1982年以来他和他的 学生们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次。

图7 指导博士生开展科学前沿研究

  在指导研究生的同时,张钟俊还带领同事们做了大量的实际课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地区发展规划的咨询。

   张钟俊具体负责了上海交通大学接受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长期发展规划的咨询课题。1983年11月底,年近古稀的张钟俊率领首批考察组进疆考察。1984 年,张钟俊等对50万个关于解放后新疆经济发展状况的统计数据作了整理和分析,从中萃取了5万个数据作建立数学模型的依据,并决定了以定量为主、以定性为 辅的建模方针。在大家的努力下,建立了描述宏观经济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反映各生产部门间相互依赖关系的投入产出模型和用状态空间描述的动态经济控制模型, 并完成了一个附属的特尔菲型专家咨询系统。根据模型,课题组在计算机上模拟获得了新疆地区在1990年至2000年能够达到的各项经济指标,提供了实现这 些指标的具体方案,描绘了21世纪新疆的远景,还指出了潜在的问题。

  “新疆宏观社会经济模型”是我国第一个采用系统工程思想建立起来的大型地区性的社会经济模型。这项研究获得了上海市科技成果奖。这项研究采用的方法为规划的科学化提供了一个范例。以后他还负责完成了牡丹江、常熟等市的远景规划和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规划等的咨询任务。

   1985年,张钟俊已入古稀之年,他辞去了校内所有的行政职务,然而从那时起他显得更忙碌了。他一年四季奔波在祖国各地,担任了华侨大学、西安交通大 学、北方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23所高等院校的顾问教授或者名誉教授和湖南科技大学等两所院校的名誉校长,他在那里讲课和指导科学研究。他 担任了厦门经济特区、常熟和嘉兴等市的高级科技顾问,为经济和技术发展出谋划策。他担任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信息科学部评审组成员和奖励委员会委员。他还 曾担任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自动化小组的召集人、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的副理事长,以及中国微电脑应用学会名誉理事长和上海微电脑应用学会的理 事长。

图8 受聘为嘉兴市高级科技顾问

一位学科发展的带头人

  1988年8月,全美电子电工工程协会的SMC专业委员会在中国举行国际学术会议。闭幕式上举行了隆重的赠旗仪式。会议主席将一面协会的会旗赠送给张钟俊教授,表彰他在中国开创了自动化的教育和研究。

   与世界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一样,在60年代初期张钟俊便以极大的热忱关注着卡尔曼和庞得里亚金在控制理论方面的新进展。在1962年卡尔曼和布西提出新 的滤波设计的时候,他就认识到一门新的理论已经脱颖而出了。1964年,张钟俊将卡尔曼滤波技术应用到“远航仪”的接收信号的处理中,成为我国第一批将现 代控制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的科学家。1973年他在主持核潜艇的惯性导航这个研究课题中,又应用了现代的系统测辨技术建立了陀螺角速度漂移的数学模型,而 且再次应用了卡尔曼滤波设计了信号反馈装置,大幅度提高了潜艇定位的精度。

   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促成了经典控制理论的诞生,而空间技术和计算机发展导致了现代控制理论的话,那么当前的世界问题,例如能源问题、环保问题、人口问 题和经济问题等,又对控制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张钟俊注意到了这样的事实。现在需要讨论的系统结构更加复杂:一方面这种系统的运行过程常常夹杂着人的思维 活动,系统的行为变得更加不确定起来;另一方面需要讨论的系统规模更加庞大。它常常是由一些小系统按照递阶或者完全分散的形式耦合生成,经典的信息结构被 打乱了。这些新特点使得传统的控制手段变成几乎是一筹莫展。根据70年代以来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新特点和理论的新进展,张钟俊支持“控制理论进入第三个发展 阶段”的看法,认为现在已经是大系统理论时代,这个观点一直指导着他的研究方向。

  张钟俊在自动控制领域中的贡献众所归望。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

   近年来,张钟俊又带领同事们和同学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们总选取领域的前沿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研究中讲究实际与理论并重。例如,预测控制是 70年代才提出的一种实用的控制技术,张钟俊及其同事们在这项技术刚诞生之际就予以非常的重视,他们进行了许多理论上的探索,提出了预测控制中控制和校正 分离的新框架,提出了双重预测和分散信息的预测控制方法,并正着手应用到化工工业控制中,在普遍注重算法设计的预测控制领域中,他们的工作称得上是佼佼 者。此外在广义系统、H∞设计技术等领域,他们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也许是早年在上海市公用事业局工作的那段经历,张钟俊一直关注着管理科学的发展。60年代前后,系统工程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以全局的观点出 发,综合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技术,追求整体最优规划、实施方案和具体运行。60年代后期系统工程方法应用到经济学和管理学等许多领域,表现出强 大的力量。1977年,祖国正从长期的动乱走向安定团结,满目疮痍亟待治理,停滞多年的经济亟待奋起,规划问题随之而来。这一年,张钟俊在广州召开的一次 全国性学术会议上,提出了在我国推广应用系统工程的主张,成为我国首批倡导系统工程方法的科学家之一。在这次会议上,张钟俊结合国际上成功应用的范例,深 入浅出地介绍了系统工程的观点、内容和方法,与会者颇有振聋发聩之感。

图9 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上

  80年代前后,张钟俊和其他学者一起,将大系统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结合在一起分析宏观经济问题,提出了新一代的经济控制论。

   经济控制论的发展可以有这样一些里程碑:60年代奥斯卡·兰格用经典控制方法详细讨论了凯恩斯理论,将可靠性理论引入了经济领域,用控制理论方法研究了 经济现象的稳定性;70年代邹至庄在经济问题中引进了最优控制方法,曼内斯库则引进了状态空间方法和对国民经济大系统的结构作了逐层剖析;到了80年代, 张钟俊和他的同事们将最新的控制理论用于经济现象的分析,他们在经济控制问题中引进了能控性和能观性,提出了经济系统建模的原则和步骤,提出了经济系统最 小实现模型,提出了动态投入产出分析法,阐述了经济系统仿真的意义和特点。这些论著后由中国数量经济研究会陕西分会在1981年整理出版。这些论文开拓了 我国经济控制的现代理论阶段,对于建立我国的社会经济模型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1984年以来,张钟俊和他的同事们应用系统工程思想完成了新疆等地发展规划的咨询。张钟俊的这些理论和实践在我国系统工程发展史上无疑是一座丰碑。

  有人说计算技术和自动控制是一对挛生兄弟,兴许这是确切的,许多控制理论学者都非常重视计算机科学的进展。张钟俊也持有这种观点,并进一步认为计算机科学的突破是现代控制新理论诞生的助产婆。

   1984年,张钟俊又提出了以大系统理论为指导,以微电脑应用为突破手段,形成分级分布式计算机控制和信息管理的工业大系统理论,这个理论又简称为“一 大一微”。他以杰出的才能和渊博的知识勾划了工业大系统的研究框架。他分析了这类系统信息结构分散的特性,论述了微电脑应用在控制中的基本作用,提出了计 算机通信、计算机协调等新的研究课题。

图10 赴桂林复印机厂调研生产流水线

   10年来,有张钟俊参与的在国际和国内第一流杂志或者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已过百篇,这些文章的内容几乎覆盖了自动化的整个领域。张钟俊担任过 《电气自动化》、《信息与控制》、《系统工程》和《微型电脑应用》的主任编辑,《自动化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的编委。在我 国的自动化发展过程中,张钟俊既是一位开拓者,又是一位始终战斗在最前沿的学术带头人。

图11 收集张钟俊后期研究成果的6本论文集

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网站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