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全球化倒退加大中国发展风险
  • 作者:徐康宁
  • 点击数:559     发布时间:2008-11-22 19:55:12
  • 分享到:
关键词:

  今年7月,笔者在国际论坛版上撰文说,自2002年起的石油价格高涨已经严重影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导致全球化放慢步伐(见本版7月18日文章)。文章发表后不久,国际油价开始回落。有专家问我的观点是否有所改变,我的回答是:不。长时间的高油价已在一定程度上伤了经济全球化的元气,虽然现在油价有所回落,但元气伤了不会立刻得以恢复。同时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危机更加重了笔者对于全球化前景的担忧。

  3个月前,美国的次贷危机还没有演化成全面的金融危机,世界经济所受的拖累并没有今天这样严重。而现在可做的判断是:这场金融危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影响全球化进程,加重对全球化的打击。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就是资本的跨国界流动,其中包括生产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流动,现在遭遇严重的金融危机,资本的活力会因此而大大降低,资本的流动相应放缓是不可避免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现在美国自身的资本都出现紧张状况,自然不会有多少富裕的资本流到其他国家去。事实上,美国政府救市计划中的7000亿美元到现在为止并没有着落,无论是通过发行特别债券,还是希冀其他国家援助,都会引起流动性资本的进一步紧张。几年之前国际资本的全球性活跃局面至少一段时期内不会再现了。更重要的是,美国的金融危机打击了市场投资者的信心,也使全球金融秩序和市场运行机制遭受重创,金融全球化的步伐可能会首先放缓。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融危机对全球化的影响更为长期而深刻。

  不容置疑,在高油价和金融危机面前,经济全球化已处在十字路口,进退都不是容易之事。美国以及遭受危机打击的国家,现在已无力担起推动全球化助推器的重任,而且极有可能引发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回归;目前暂时相安无事的国家需要时间观察,首先会做的事情是构筑防火墙,而不是急于替代美国,充当全球化的火车头。但如果全球化倒退,甚至从此而终,则会出现世界性的严重经济衰退,全球经济可能会倒退许多年,这是大部分国家不愿看到的。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为时已久,其深度并不算浅,这从中国的出口规模和每年吸收的国际资本规模增长可以看得很清楚。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然而随着全球化进入到十字路口的关键时刻,中国蒙受的风险也在加大。石油价格高位运行,首先遭受打击的是中国的进出口,因为中国进口主要是铁矿石、铜矿、木材等生产原料,出口中也有大量钢材、设备、机电产品,受运输成本的约束较大。西方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是芯片、医药、名牌香水,还有以知识、技能、品牌为主的服务贸易,运费上涨的负面影响小于中国。

  如果当前这场金融危机继续演化下去,不排除一些国家有可能立刻转向贸易保护主义,严格保护本国的市场,排斥其他国家的商品,首先遭到排斥的很可能是中国商品,因为中国商品最具有替代性。1929年大危机爆发后不久,美国就曾以国会立法的方式,对多达2万种的商品加收关税,以保护本国的市场。美国的金融危机若继续向世界蔓延,全球金融秩序会遭到极大破坏,有助于全球经济发展的国际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都会有所停滞,中国也将从面对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转向恶劣的国际经济环境。对于中国而言,这些都是正在加大的风险。

  当经济全球化正处于十字路口时,出于自己的国家利益以及寻求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的考虑,中国有必要与国际加强合作,维护经济全球化的正常进程。同时,中国应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使新时期的经济全球化朝着更有利于中国利益的方向发展。例如,目前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基本上扮演了一个世界供应商的角色,向全世界提供丰富的价廉物美的产品,消耗的是本国的资源和环境,但在金融、保险、研发、品牌、销售等具有控制权的经济领域,中国始终处在被动的局面。甚至连中国需求最大的生产原料、产量最大的商品,市场的定价权也不在我们手中。世界上铁矿石最大的买家是中国,世界上棉花最大的生产者也是中国,但这两种商品的国际定价权却在别人的手中。这种全球化的格局需要改变,也只有改变这种格局,中国才能更好地继续参与到全球化之中。现在全球化正走在十字路口,我们既为全球化的命运有所担心,但也应看到可能因此而迎来改变全球化格局的难得机遇。

  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国要提高在全球化中的地位,关键是要减少对全球化的被动性依赖,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调节能力。我们曾经尝试过“大进大出”的国际大循环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那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满足国内迅速扩张起来的生产能力。现在,全球化的形势有了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目标和模式也要做新的调整。

  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核心在于发展理念的创新,创造新的商业价值观。多少年来,我们的企业始终是以低成本为价值创造理念,结果只能到国际上拼价格、拼规模,最后落入一种“发展的陷阱”,倒把国内市场拱手让给国外厂商。现在,必须调整市场目标,首先把国内市场占领好。40年前,日本做到了,20年前,韩国做到了,现在,中国也到了必须做到的时刻。(徐康宁 作者是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环球时报》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社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