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美欧“再工业化”效果初现
  • 作者:慧聪机床网
  • 点击数:890     发布时间:2013-03-03 11:28:31
  • 分享到:
随着纳米技术、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接连实现突破,美欧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初现成效,然而,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低端制造业外包趋势仍然无法逆转。
关键词:

发达国家翘首以盼的“再工业化”并非简单重归工业化,而是一种重设计、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精细工业化”,其中服务性是显著特点之一。以3D打印技术为例,据统计,使用相同数量的耗材制造零件,3D打印机的生产效率是传统方法的3倍。由于能在需求终端精准打印,省去了物流、配送、上货等成本,能为企业生产节省大量资本。随着纳米技术、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接连实现突破,中高端电脑配件、汽车零部件的智能化生产成为可能,因而部分企业将这部分制造业务回迁本土就不足为怪了。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低端制造业外包趋势仍然无法逆转。在成本因素作用下,现阶段传统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并没有呈现规模化回流趋势,而是逐步从中国向东南亚各国转移。所谓劳动密集型产业“回流”,大多集中在石化、塑料制造产业等高度依赖能源生产的制造业部门。由于北美页岩油开采带来的低廉能源价格,石化产业向北美转移的趋势在加速。 

 

在此背景下,中国在生产制造领域的地位也面临新的挑战。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1年流入东南亚的外国直接投资达1170亿美元,同比增长26%,而中国的这一同期增长率不到8%。资源类原材料涨价、用工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让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已渐行渐远。同时,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及环保意识提升,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及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化工业面临巨大转型升级压力。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要走到产业链高端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节奏地调整产业结构,渐进式实现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顺势向低成本国家转移,以应对制造业转移的趋势。专家建议,由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是智能化、数字化,中国应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方面多做功课。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提高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替代低端产能、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将带动整个产业形成成熟的技术能力和完整的发展体系。对于意欲走向国际市场的制造业企业,应先练好内功,采取渐进式国际化经营战略,遵循技术研发国际化、市场销售国际化到生产环节国际化这一普遍规律。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