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善用自然的能量。
这是一个特大型中国清洁能源企业发出的声音。没有铿锵的豪迈,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更没有人定胜天的狂妄。这声音如清风舒适地拂过耳畔,仿佛喃喃细语,但字字真切。这声音发自中央企业中国广核集团。
思辨,再强大也是自然之子
在南国深圳最美的大亚湾,蓝天下碧海边核电站静若处子,周围鲜花映衬,白鹭徜徉,更有对对新人婚纱浪漫。
大亚湾核电基地6台机组年上网电量达451亿千瓦时,相当于广东省全省用电量的10%,可满足约1878万个家庭的基本用电。
如果这里是由煤发电,场景将是每天至少要有16列、每列挂接50节车皮、每节车皮载重50吨煤的火车轰鸣进出。同时每年排放3600多万吨二氧化碳、35万吨二氧化硫、23万吨氮氧化物。
从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人类进入电力时代,以大量消耗石化资源为代价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也带来了触目惊心的污染。如今我国一些地方常被雾霾笼罩,人们饱受环境污染之苦,引发有关部门对不合理能源结构的重视和思考。“美丽中国”更郑重写入十八大报告。
根据“十二五”能源规划,即使在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措施下,2015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也将达40亿吨标准煤。
全国政协委员、中广核董事长贺禹清醒地认识到,这将会把中国能源推向“有限环境容量与刚性需求增长”的两难境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贺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到2020年,即使我们实现了收入倍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以现在这样的环境质量也难以让公众满意。发展清洁能源才是改善中国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
我们的祖先曾经那样敬畏自然,祈望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大自然养育了人类,人类也用自己的智慧改变和美化着自然。然而,现代人却把敬畏自然的理念抛到了脑后。对自然掠夺式的索取与开发行为比比皆是,大自然伤痕累累的躯体依然要承受越来越大的人口与资源压力。饱受伤害的大自然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提醒着人类——过量的排放已经使极地的臭氧空洞越来越大,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灾害天气频发……蓝天哪里去了?如何变“呼吸之痛”为“生态之美”?
中广核人的思考是,人类再强大也是自然之子,只有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其和谐相处,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拥有资源,是一种财富;而善用资源、善待资源、尊重资源,则应该是一种智慧、一种责任、一种理念。基于此,中广核人提出了“善用自然的能量”。这是长期思考探索后形成的理念,更是实践的总结。用中广核新闻发言人胡光耀的话说,崇尚并践行这一理念是中广核几万员工多年思考后达成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