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部需求疲软、外贸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中国装备却实现“逆袭”:今年前2个月,铁路设备出口总额同比大幅增长51.8%;在核电领域,已与法国、阿根廷等多个国家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装备正在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对外开放的“新亮点”。
中国装备站上世界舞台,绝非偶然。“十年磨一剑”,经过长时期对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中国制造自主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创造崭露头角。随之而来的是装备出口水平一步一个台阶,逐步从设备供货向设计引领、技术带动、施工建设、运营维护的全产业链输出升级,国际竞争整体实力日益强劲。比如高铁,我国目前已经拥有世界先进的高铁集成技术、施工技术、装备制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再如核电,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成功“出海”,显著的技术优势和高性价比成为核电企业行走世界的王牌。
中国装备走出去,有利于形成新的外贸增长点。稳定外贸出口,既要寻找“新引擎”,也要坚持质量效益为先,培育实打实的竞争新优势。尽管近来我国外贸增速放缓,但产品结构、市场环境、区域布局、产业结构都在进一步优化,中国装备对此贡献颇丰。要实现外贸从“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型,更要强化中国装备走出去这个新助力,带动对外贸易上水平、对外开放上台阶。
中国装备走出去,是国内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稳增长难度加大,结构调整挑战颇多。在这一关键阶段,推动中国装备与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同台竞技,将倒逼企业不断提升整体素质、打造核心竞争力。随之而来的国际产能合作也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产能要素、开拓产能市场,为国内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提供广阔回旋空间。
中国装备走出去,更是扩大国际投资经贸合作的重大机遇。我们要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推动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是必经之路。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需求很大,工业化进程方兴未艾,通过中国装备结缘世界、合作共赢,既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如今,“一带一路”的发展蓝图已然绘就,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将在更高层次上深度融合,一定要让中国装备乘着这股东风,唱响世界,赢得更广阔的天地。
优势装备引领“走出去”
如今,我国高铁设备在全球声誉日隆,而更多的工程机械、输变电设备等企业也已迈开“走出去”的步伐,在非洲、拉美、东南亚市场,机械设备领域的“中国制造”正在大显身手。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表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机械工业已经具备了独特的国际比较优势。随着我国经济正从贸易大国向对外投资大国转型,高铁、工程机械、输变电等成套设备走向世界正逢其时。
高铁牵头 成效明显
4月27日,中铁建中非建设有限公司在非洲连续签订建设项目订单,总金额近55亿美元。
中国铁建总裁张宗言透露,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引下,中国铁建2014年接连召开海外工作会议、调整资源优化外经平台,全力做大做强做优非洲传统市场。此次项目签约,表明中国铁建结构调整的效果开始显现。
铁路技术装备是“走出去”战略的领头羊。商务部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参与境外铁路建设项目348个,同比增加113个。机车车辆出口由2001年的不到8000万美元到2014年的37.4亿美元,年均增速34.7%,高于同期的全国外贸出口增速16.5个百分点。
工信部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表示,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高铁、电力、电信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产品开始占领国际市场,一批装备制造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设立研发中心等方式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装备产品出口日益发挥对外出口的支撑作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整个装备制造业出口2.1万亿元,占全年外贸出口总额的17%。2014年,华为公司68%的销售收入来自于海外市场,徐工集团、三一重工等海外业务规模也不断扩大。
对外投资活动更加活跃。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工程机械、能源装备、汽车、航空、机床等行业都出现了收购国外知名企业、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等案例。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金额占到制造业海外并购交易总额的45%左右。
近年来,我国已经有10多家装备制造企业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同时,企业“走出去”以获取关键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为主的意识不断提高,积极打造“境外研发、中国制造、全球销售”的国际化运营模式。
机遇难得 前景看好
在国际市场认可中国装备的背后,是中国装备制造业近年来不断提升的竞争力。
特变电工南方输变电产业集团董事长种衍民表示,我国已经全面掌握了特高压输变电的核心技术,特高压交直流设备国产化率均超过90%,打破了欧美发达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
以南北车为代表的中国高铁,今年初宣布合并重组后,定位于“跨国经营”和“全球领先”,不仅是要把车辆卖到国外去,还要在海外投资、运营,提高国际竞争的整体实力。
中国装备“走出去”正逐步从初期的设备供货向设计引领、技术带动、施工建设、运营维护的全产业链输出转变。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陈耀表示,很多亚洲、非洲、中欧国家对装备制造业有相当大的需求,尤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之中,中国装备有“走出去”的条件。中国装备拥有较好的性价比和国际化服务团队,同时中国的一些金融机构能够弥补新兴市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能够帮助这些新兴国家经济转型升级。
对此,王瑞祥表示,世界经济整体上尚处在危机后的修复阶段,这为我们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国际并购和吸引海外人才提供了难得机遇。目前,中国正在全球50个国家建立118个经贸合作区,其中有77个处在“一带一路”沿线的23个国家,这都将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和产业集聚的平台。
突出重点 分层推进
今年以来,中国装备制造业相关设备的出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季度对外投资持续增长,达到9.6亿美元。国家发改委等多个部门日前都表示,将采取多项措施继续推动中国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
对此,左世全建议,装备制造业涵盖行业领域众多,发展水平不一,应重点选取市场有支撑、技术有保障,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或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的行业领域加以重点扶持。
大型成套设备优势行业可随基建“出海”。轨道交通、电力、电信、石化、冶金等,可通过工程总承包方式,带动装备产品“走出去”。中国电建亚洲业务部总经理庞旭认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核心是国家的互联互通。其中,电源电网将是许多“一带一路”国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公司在中巴经济走廊11个优先实施项目中拥有的3个项目,都涉及火电、风电,而电力设备也将随着电源电网的建设同步输出。
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重点行业,包括工程机械、机床、船舶等产业规模大、中低端产能相对过剩领域,可支持实力强、资本雄厚的大企业并购有品牌、技术、资源和市场的国外企业,或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生产制造基地和市场营销网络,开展全球资源和价值链整合。沈阳机床董事长关锡友向记者表示,集团在2004年收购了德国老牌机床生产商西斯集团,西斯集团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对沈阳机床集团的技术研发和企业内部改革颇有贡献。
对于一些战略性重点行业,则应由国家战略支撑,包括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支持优势企业通过“走出去”获取创新资源,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
摘自《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