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新技术发展和市场环境开放,创业主体正在从“小众”走向“大众”,出现了以大学生等“90后”年轻创业者、大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创业者为代表的创业“新四军”,创新创业已成为一种价值导向、生活方式和时代气息。
“90后”创业者年轻无畏
最近,由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业者自编自导的电影《21岁现象》引发创业者关注。近年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大批“90后”创业者开始崭露头角,成为激活示范区创业新业态的生力军。更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年龄大多在21岁左右,其创业项目已受到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的青睐。例如,人人友信集团的创始合伙人张适时,获得来自挚信资本1.3亿美元全球互联网金融单笔最大的A轮融资,刷新了此前谷歌投资Lending Club 1.25亿美元的纪录;北京易多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卉开发的一款基于表单收集资料的轻量级客户关系管理工具(CRM)“麦客”,获得来自红杉、宽带资本、北极光创投和金沙江创投联合成立的云天使基金的天使轮融资;年仅21岁的“90后”创业者季逸超创办的“尖峰实验室”获得了知名天使投资人的天使投资。
记者了解到,不少国家高新区之所以涌现出大批“90后”创业者,往往在于其周边具有丰富的高校资源,并且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各种扶持。例如: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在与高校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拟进一步创新运营机制和管理模式,划出一定的空间,免费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加优惠和便捷的中试开发、技术转移、成果孵化等专业服务。
成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显示,成都鼓励在蓉高校开设创业课程,设立创业俱乐部,探索建立“学业+创业”双导师培养模式、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业绩与学分挂钩机制。为激励青年大学生创业,还将建立大学生创业天使投资基金、大学生创业风险援助资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各类金融支持。实施“大学生创业新星计划”,大力培育大学生创业先锋。
创业“经验派”沉着冷静
在大众创新创业热潮中,大企业高管离职创业眼下正在成为风尚,而各类连续创业者也成为一道风景。
在互联网界,被打上“阿里系”标签的龚义涛,其实曾是多家大公司的“重臣”,先后就职于谷歌、阿里巴巴等。2014年,他在光谷创办武汉万江龙网络有限公司,不到一年便和中国前五大购物中心的印力、宝龙集团签约,提供购物中心O2O服务,预计年内将覆盖100座购物广场。
生于1981年的兰宁羽在中关村创立天使汇已是第七次创业。此前15年,他的创业履历包括音乐网站、咨询公司、手机定位软件公司、线上线下出版公司、广告公司等。当前,创业的天使汇已成国内最大的天使合投平台。
在中关村,连续创业者占创业者的比例是37%;33%的连续创业者获得融资或被并购,高出其他创业背景的创业者近10个百分点。另一项数据显示,中关村新创办企业中大企业骨干离职创业者占47%。除了中关村,在全国各地,“百度系”、“金山系”、“搜狐系”、“腾讯系”、“华为系”、“摩托罗拉系”正在搅活一江春水。以“华为系”为例,数据显示,华为目前在职员工16万人,离职员工有12万人。自本世纪初,不少离职华为员工就开始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创业,创业领域遍布各行各业,引起业界关注。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出走者尽管离开了“老东家”,但他们身上的华为精神并未褪色。他们甚至认为,深植于骨子里的华为基因是他们打拼的法宝,而“华为”这块招牌也给他们带来很多便利。
科研人员创业持续走高
在一批科研人员的创业带动下,辽阳高新区涌现出一大批骨干企业,重点发展芳烃及精细化工、工业铝合金型材两大产业集群,并成为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结点和核心枢纽。例如,沈阳工业大学辽阳校区化工装备学院的教师王德喜,将自己创立的辽阳泰科雷诺科技有限公司扎根在辽阳高新区。目前,该公司已累计申请9项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而由该公司研发的聚磁式永磁涡流柔性传动技术,则成为辽阳市惟一入选第二批《辽宁省重点节能减排技术目录》的技术。
南京煜宸激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邢飞曾任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当时他乘着南京“科技九条”政策的春风,短短两年间带领煜宸激光创造了产值突破亿元的佳绩。数据显示,自南京“科技九条”实施以来,从南京高校和科研院所走向创业一线的已超过350人。
来自中央层面坚定的声音催生了各地的政策突破,除南京外,北京“京校十条”、湖北“科技十条”等助推科研人员创业的政策均已生根发芽。如四川省出台的《支持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十条政策》,明确提出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激励成果转化、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等10个方面;《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业,其社会保险在原单位参加,职称评审时视同于在岗人员……
海归创业引领前沿
从英国剑桥大学生物材料专业学成归来的杨智杰博士,曾在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技术中心工作,为了将自己学成的尖端技术产业化,不惜放弃优厚的工作待遇回到家乡贵阳创业。
“我们现在正在产业化的项目为过敏原即时检测产品,这个项目也是贵阳高新区的重点扶持项目,建成后将达到年产20万件产能。这个产品目前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还没有上市,前景广阔。”杨智杰表示。
近年来,贵阳高新区通过为留学归国人才建立创业园,搭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利用园区标准厂房、创业园别墅式独立工作小楼、科技大厦及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创业载体,在金阳科技产业园建立贵州首家留学归国人才创业园,累计吸引了20多位留学回国人才入区创业,创建了17家留学归国人才企业,领域涵盖制造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
近期,随着人才“绿卡”、创新孵化、优势政策等一系列利好创业条件在天津高新区逐步释放效应,这里已变成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创业的热土,越来越多的海归人才放弃了在国外的生活,转战国内市场,以实现自己的“创业梦”。目前,天津高新区已聚集了海外高层次人才1200多人、由中央“千人计划”人才所创立的企业350余家。“海归创业军团”已成为一支不可忽略的力量,对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产生了良好的引领带动作用。
2014年,苏州高新区立足国际、聚焦欧美,有效地推进了辖区海外招才引智工作,全年承办或组团参加的大型人才对接活动7场,使一批优秀海外人才落户辖区。统计显示,2009-2014年,经由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落户苏州高新区的257位人才中,有6人跻身中央“千人计划”。截至去年年底,苏州高新区人才总量有近18万人;高层次人才总量近1.7万人,其中海外留学回国人员达到2141人。
“我们强调发展众创空间,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高校、科研院所已有的有利条件,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服务平台。”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介绍,自2009年以来,在中关村、武汉、深圳、苏南、成都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杭州、西安等国家高新区,涌现出了创新工场、车库咖啡、创客空间、天使汇、亚杰商会、联想之星、创业家等近百家新型孵化器。这些新型孵化器各具特色,产生了新模式、新机制、新服务、新文化,集聚融合了各种创新创业要素,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催生出了大众创新创业者的“新四军”。
记者了解到,今年1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工作。3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科技部启动“创业中国行动”,其目标是:到2020年,推动亿万大众创新创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0万家,创造就业岗位2000万人;众创空间及创业孵化服务机构达到5000家;活跃的天使投资人群体达到10万人以上,创业投资机构5000家以上;创业导师队伍10万人以上。根据部署,中关村率先实施“创业中国中关村引领工程”。随后,上海、江苏、浙江、河南等地先后启动相关创业行动计划……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在神州大地上激情涌动,我们有理由相信,创业“新四军”未来将迈入更加广阔的天地!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