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万钢:国家科技进步与创新事业加快发展
  • 作者:张伟
  • 点击数:720     发布时间:2015-11-26 20:51:00
  • 分享到:
关键词:

10月15日,中央宣传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科技部等举办“辉煌十二五”系列报告会第十场报告会。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围绕“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成就作报告时指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攻坚克难,国家科技进步与创新事业加快发展,整体水平加速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阶段迈进,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就

万钢指出,2014年,我国全社会R&D支出达13400亿元,比2010年提高84.3%,其中企业支出占76%以上;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2位,被引次数从第8位上升至第4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9件,比2010年增加2.8件;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8577亿元,比2010年增长119.5%;高技术产业主营收入达13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55.8%。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0年的50.9%提升到2014年的54%,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在纳米绿色印刷制版、量子通信及组网、高温超导材料、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诱导多功能性干细胞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突出成果。基础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不断提升,水稻分子设计育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免疫调节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农业、环境、健康等领域提供重要科学理论基础。纳米限域催化、等离子激元光学操控、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特高压电磁环境、钢铁材料组织调控等重大科学问题突破,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颠覆性技术提供科学支撑。重大科研仪器装置和平台建设持续推进,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FAST)初具雏形;成功建设世界上最深、宇宙线通量最小的地下暗物质实验室,并得到国际最灵敏实验结果。上海光源、正负电子对撞机等一批大科学装置有力支撑科学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达40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323个。

“十二五”期间,我国战略高技术水平持续提升,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神舟十号实现太空对接和天海对话,嫦娥探月“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稳步推进。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的开发应用广泛服务于测绘、城建、水利、交通、旅游和应急救灾等领域,高分二号推动中国民用遥感达到亚米级高分辨率,首颗自主研发的商业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吉林一号”发射成功。第四代核电技术国际领先,CAP1400压水堆关键试验验证全面完成,高温气冷堆商业化示范电站进展顺利,快中子实验堆成功并网发电。天河二号连续五次位居世界超级计算机榜首,在生物医药、工程仿真、智慧城市、新材料等领域广泛应用。刻蚀机、离子注入机等30多种关键制造装备总体水平达到28纳米,封装技术全面升级到中高端。我国主导的TD-LTE技术成为两大4G国际标准之一,完整产业链基本形成,4G用户达到2.7亿;5G关键指标参数被国际标准组织采纳。深海钻探及复杂油田采收技术国际领先,4500米深海遥控无人潜水器作业系统(海马号ROV)海试成功,“海洋石油981”、“海洋石油201”等高端装备为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实施提供重要保障。

万钢强调, “十二五”以来,我国科技创新为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改善提供重要支撑。重大专项取得明显成效,填补了一批重大技术和装备空白,在多个领域培育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点。

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科技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创新驱动的制度保障和动力。万钢指出,“十二五”以来,科技体制改革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中央部署,围绕科技界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突出问题加大改革力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31个部门共同参与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基本形成,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初步建立,成立特邀咨评委,全面启动专业机构遴选和改建工作,监督评估体系和科研信用体系建设同步推进。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试点专项完成论证,即将启动;2016年重点专项完成跨领域综合平衡与评议,各项论证工作稳步推进。对47项现有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进行整合,涉及现有专项的近50%。

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改革推进实施,赋予单位对科技成果转让、使用和作价入股的自主权,取消单位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审批和备案要求,建立科技成果市场定价机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入全部留归单位,处置收入不再上缴国库。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不断完善,建立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制度,实施全国统一的创新调查制度和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让更多的科技资源能够为全社会创新所用。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完善遴选和退出机制,更好地发挥院士作用。

进一步营造创新创业环境

万钢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在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完善服务体系、加强科技与金融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大众创新创业热潮。今年上半年,新增企业同比增长19%,中关村平均每天诞生130家企业。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数达到10家,国家高新区总数达到129家,园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11%。全国40%的高新技术企业、45%的技术合同成交额、1/4的全国发明专利授权产生于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去年新增注册企业超过8万家,新吸纳大学毕业生超过50万人。

谈到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方面的举措和成效,万钢表示,首先,加强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业孵化载体建设,健全服务与培训机制,推动开源平台和科研仪器设施开放共享。目前,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超过1600家,在孵企业8万家,吸纳就业人数超过175万人。2014年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达453家,技术(产权)交易机构30家,中国创新驿站83家,区域性技术转移联盟20个。今年上半年,全国技术交易额达3079亿元,增速11.7%。

其次,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通过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帮助3000家参赛企业与合作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向近1000家企业贷款授信,额度超过185亿元。联合深交所、全国股份转让系统和招商银行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2.0”,在高新区实施“千鹰展翼”计划,专业化、市场化、协同高效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面向“十三五”,下一步将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万钢表示,将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工作全局的核心位置,聚焦实体经济,聚焦产业升级,聚焦民生改善,充分激发创新潜力,全面完成中长期规划纲要的任务部署,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为“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