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在我国人口红利逐步减少、“中国制造”亟待向“中国智造”迈进的大背景下,机器人产业借此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高端制造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这一领域,中国的机器人一定要占有一席之地。”机器人产业研究专家、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表示,在此背景下,《规划》的出台,将有助于整个产业明确前行的目标,突破核心技术,消除行业虚火,增强发展后劲。
机器人产业迈向高精尖
一段时间以来,机器人已经在我国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罗百辉告诉记者,截至2014年年底,有70余家上市公司并购或者投资了机器人、智能自动化项目,而国内机器人相关企业的数量超过了4000家。不过,在机器人的研发过程中,大部分还停留在复制、“山寨”、低科技、缺少核心技术的初级阶段,也就是说,中国的机器人企业以及这些企业所研究的产品都存在低质量、高数量野蛮生长的情况。
“此外,核心零部件制约整体发展。”罗百辉表示,以工业机器人为例,目前我国精密减速机、控制器、伺服系统以及高性能驱动器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大部分依赖进口,而这些零部件占到机器人整体生产成本70%以上。其中,精密减速器75%的份额被日本垄断,国内机器人企业高价购买的核心零部件占其生产成本的45%,而日本企业仅占 25%。国内企业采购核心零部件的成本就已经高于国外同款机器人的整体售价,在高端机器人市场上根本无法与国外品牌竞争。
对此,《规划》列出五项针对性的主要任务:一是推进重大标志性产品率先突破。聚焦智能制造、智能物流,面向智慧生活、现代服务、特殊作业等方面的需求,突破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等十大标志性产品。二是大力发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全面突破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等五大关键零部件。三是强化产业基础能力。四是着力推进应用示范。五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支持互联网企业与传统机器人企业跨界融合,以龙头企业为引领,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带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局面。
罗百辉表示,《规划》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要求,将对机器人产业进一步迈向“高精尖”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坚持标准引领,建设制造强国,是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改善供给、扩大需求,促进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
服务机器人市场大有可为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报告显示, 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了29%,共计229261台。其中,中国市场的销量就达到5.7万台,站稳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领先地位。
在工业机器人快速发展的背面,是我国更显弱势的服务机器人。
据了解,目前,家务辅助机器人以每年超过10%的增长速度出现在人们生活中。而据IFR预测,随着云机器人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小型家庭用辅助机器人的生产成本将大幅度降低,在2020年之前形成至少416亿美元的新兴市场。
因此,《规划》对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将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等列入未来5年实现率先突破的十大标志性产品。
服务机器人一般需结合特定市场进行开发,所以从这点上来说,本土企业更容易结合特定的环境和文化进行开发,确立精准的市场定位,从而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
罗百辉表示,在服务机器人领域,全球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差距很小,目前全球还没有一家商业化成功的服务机器人企业。服务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将会是需求场景开发与技术突破共振的模式,二者会呈现螺旋式交替向上的趋势,技术拐点突破、新产品放量和外部政策三大要素将会催化整合行业拐点向上。
为了实现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规划》提出了6项政策措施,包括加强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等。
“政策措施多管齐下,将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罗百辉表示。但他同时认为,好规划更需要好落实。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做好产业布局,防止一哄而上,着力为企业实现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各方应真抓实干,不做表面文章、力避资源浪费,更加注重实施“以市场育技术”的战略,在激励创新、打造产业链、加强应用上多下功夫,尽快把机器人产业做大做强。
高新区机器人产业率先布局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作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众多国家高新区率先布局,抢占发展先机。
早在2008年,昆山高新区就成立了昆山机器人产业基地,2012年该基地获批成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截至目前,总体规划面积达500亩、一期开发200亩的昆山机器人产业基地,已建成机器人研发大楼、专业孵化器及加速器6.5万平方米,集聚意大利柯马、德国徕斯、台湾高晟、永年激光、艾博机器人、华恒焊接等30多个国内外高端机器人项目,总投资超15亿元,2015年产值超过300亿元。其中,艾博机器人登陆“新三板”;永年激光及斯格威电子分别获得第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先进制造行业总决赛企业组第二名和团队组第五名。同时,该基地积极推进与德国汉堡大学、台湾长庚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技术合作,成立了工业机器人、智能机器人、昆航机器人、哈工大机器人所昆山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搭建政产学研平台,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速度,不断完善产业基地、大学科技园、科技产业园、科普馆、孵化器、加速器“六位一体”发展机制,累计引进机器人相关领域的中央“千人计划”人才8人。
目前,昆山机器人产业基地积极搭建各类创新创业平台,成立机器换人服务站,聘请创业辅导师,开设机器人主题咖啡馆,并筹划建设机器人萝卜众创社区,切实构建便利化、低成本的创新创业环境,努力推进机器人产业的集聚发展。
青岛高新区积极抢抓工业4.0和“两化”融合的战略机遇,机器人产业迅猛崛起。被誉为全球机器人制造领域“四大家族”的瑞典ABB、德国kuka、日本发那科和安川电机都把应用中心设在青岛高新区。
龙头企业的集聚,使得青岛高新区在2014年获批成为国家机器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截至目前,青岛高新区已入驻机器人企业60多家,投资额超过126亿元,初步形成直角坐标取料手、高速捡拾机器人等九大类优势产品。
青岛高新区高端智能制造事业部部长耿凯表示:“我们支持的机器人产业是全产业支持,包括机器人的本体、机器人的系统集成、核心零部件,包括相关的配套服务。”
珠海高新区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出台《扶持机器人产业发展办法》等一系列政策,设立机器人产业园区发展资金和产业引导基金,加快打造机器人产业链条,对机器人产业从科技、金融、人才、空间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重点扶持,大力推动机器人产业加速发展和“机器换人”计划的实施。
珠海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珠海高新区在北围TOD区域规划占地面积1000亩的机器人产业核心园区,重点引进机器人研发、生产、销售和应用集成企业。项目建成后,园区企业年产值将超过800亿元。
与此同时,珠海高新区还积极鼓励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参与机器人专业孵化器的建设。利用新建孵化载体,完善机器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系统、全面的服务配套,推动以产业链为钮带、资源要素集聚的机器人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建设智能制造“创客空间”,鼓励机器人工程师创新创业,完善“机器换人”生态圈。孵化培育机器人领域的中小企业,打造华南地区机器人产业研发和生产基地,形成新的百亿级机器人产业集群。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