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正加快聚集全球创新资源,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战略机遇。人才是创新的关键,成都高新区积极招揽高层次、国际化的科技人才,加强对创新人才、项目、团队的引进和培育,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并为人才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让人才扎根成都,把心留在成都。
营造创新环境
许多创业团队选择成都高新区,都很看重这里院校、科研所多,容易找到合适的人才等优势
2011年6月,执教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吴哲辞去助理教授职位,举家从美国来到成都高新区,就职于成都优途科技公司,致力于超声微成像系统的研发。
“我是做医疗影像的,想到基层医疗机构看看,熟悉国内相关情况。”通过成都高新区“搭桥”,吴哲了解到基层医疗机构的超声影像设备都是三四十斤的“大块头”,难腾挪、成像差、使用繁琐,为这些设备“瘦身”成为吴哲研发的方向。
2016年7月,吴哲带领团队研发的超声微成像系统通过四川省药监部门的检测,正式进入生产和销售阶段。
“紧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电子科技大学的优越位置,是我们创业团队扎根生长的基础。”吴哲说,回国前也有不少省份向他发出邀请,对比以后,他选择了成都高新区,原因是这里更有“诚意”,并且人才丰富。
“成都高新区‘揽才’力度很大。”优途科技公司综管部负责人晋洋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四川省“千人计划”、国家“千人计划”、成都高新区创业启动资金……公司在创业过程中得到了许多政策扶持。
即使在5年前他回国的初期,在吴哲看来,成都虽然地处西部,已经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而今,围绕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成都高新区提出要全力打造国际创新创业中心,制定出台了《成都高新区关于实施“菁蓉?高新人才计划”加快高层次人才聚集的若干政策》。
和优途科技一样,不少创业团队在选择落户成都高新区时,都很看重成都院校、研究所较多,容易招聘到合适的企业人才等优势。在创业资金、办公场地、房租补贴等方面,成都高新区对于创业企业的“硬件”帮扶都能落到实处,受到创业者的一致好评。
完善政策体系
成都高新区构建一整套人才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体系,实现了从“刚性”引才到“柔性”引才的质变
抛开这些“硬”指标,如何才能发挥优势,不仅吸引人才还要留住人才,让人才在这里扎根?成都高新区认真研究,逐步完善“引才”政策。
2013年,成都高新区启动实施新的人才计划,提出每年设立不少于1亿元的人才工作专项资金,同时还构建了涵盖创业启动、办公用房补贴、天使投资、知识产权申请资助、上市奖励、高级人才专项奖励、博士后工作补贴、子女入学等一整套人才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体系。
与扶持政策体系完善相对应的,是人才聚集效应持续发酵。
“我们公司搬到成都高新区已经一年多了。来成都之前,成都高新区管委会的负责人一直在向我们‘毛遂自荐’。经过详细考察,我们发现高新区的创新环境和政务服务都达到了国际水平,于是我们来到这里。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谈及企业“搬家”的过程,成都准星云学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总监肖宇笑着告诉记者。该公司引入了中科院院士、曾就职于微软的工程师、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及其整个团队……目前公司发展步入快车道。
如肖宇所说,政府服务的确是吸引人才的一部分,而更有驱动力的则是人才彼此之间的吸引。一个高端人才向另一个高端人才发出邀请,有时候会比政府的邀请更有吸引力。引进一个人才,就会带来一个团队;创办一家企业,就会兴起一个产业,这也是成都高新区近年来人才不断聚集的原因。
从2.5平方公里建区到成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从2013年发布“三次创业”人才政策到2016年发布“升级版”的“菁蓉?高新人才计划”,通过对标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南京高新区等11个国家级高新区和深圳市的政策,成都高新区改变了曾经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吸引人才的方式,实现了从“刚性”引才到“柔性”引才的质变。
今年9月,成都高新区成立了公益性社会组织——成都高新人才促进会。为发挥促进会的桥梁作用,成都高新区通过购买促进会服务的方式,开展节日走访、行业沙龙等活动,加强同高层次人才的联系。
“人才到哪里创新创业,就个人而言,只是一次人生选择,对一个地区而言,却是事关创新发展成败的核心资源竞争。”成都高新区党工委组织部部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甘立军对记者说,“我们将通过成都高新人才促进会这个平台,使高层次人才形成家一般的归属感,将不同党派的高层次人才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增强创新发展的凝聚力”。
加强海外引智
依托海外人才离岸基地建设,成都高新区积极引进海外人才,促进高新区与全球高层次人才的交流
曾经要求创业者必须通过“落地”的形式在成都高新区创业并实现技术成果转化的方式如今变了。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依托海外人才离岸基地建设,可以柔性引进海外离岸人才在高新区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成都高新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人才处副处长王磊向记者介绍,今年6月,中国科协批准以成都高新区为核心区,建设国内第4家海外人才离岸基地。其中,专设的离岸基金采用市场化的管理方式,重点对离岸人才进区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进行融资支持,单个项目多轮投资累计可达2000万元。
2016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柔性引进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进区开展前沿技术交流及科技项目合作,分别成立了成都高新大核酸研究院、中美前沿生物医药夏普莱斯产业研究院、四川省生物增材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
立足四川、放眼全国,这样的“引才”观念也变了。甘立军说,成都高新区的人才观一定是基于全球视野的人才观。
9月21日,成都“天府人才行动”海外行首站硅谷行正式启动,该行动走向全球,从北美、欧洲、亚洲招募一大批高层次、国际化的科技人才回蓉发展;同时,通过海外招募活动,进一步促进成都高新区与世界前沿科技产业、与全球高层次人才的交流,助推成都高新区海外招才引智。
“今年,我们和成都市相关部门一起,在法兰克福和哥本哈根建立了两个海外人才离岸站点,并且签订了合作协议。未来,我们将在全球范围内留学人才比较聚集的地方招揽人才,这是我们国际化的发展方向。”王磊告诉记者。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各类人才总量达25.6万,其中,国家“千人计划”85人,占全省的38%;四川省“千人计划”219人,占全省的37%;“成都人才计划”213人,占全市的61%。
2016年以来,成都高新区已拨付人才专项资金3.1亿元,其中特殊高级人才奖励2亿多元、专项人才奖励2667万元、“菁蓉 高新人才计划”创客项目4550万元、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奖和成就奖3250万元。
摘自《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