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庆祝三峡左岸电站14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大会在三峡坝区召开,中央领导出席并按下最后一台投产机组的按钮。三峡建设者究竟是靠什么赢得了三峡左岸电站机组提前一年投产发电?
两度修改优化安装方案
按照最早提出的三峡电站设计方案,2003~2006年,三峡左岸电站14台机组将按照"2+4+4+4"的步骤投产发电。2001年,三峡左岸电站机组进入大规模安装阶段,中国三峡总公司召集土建单位和设备供货方讨论,把原来提出的投产发电计划进行优化,三峡首批发电机组定为4台,确定了新的"4+4+4+2"的投产方案。2003年年初,根据整个机组安装进展,参建各方都认为有可能实现6台机组的安装任务。方案再次修改,最终确定为"6+4+4"的投产发电步骤。通过两次方案优化,等于把三峡左岸电站安装工期从原来的4年压缩到3年,投产时间整整提前了一年。虽然工期大大"缩水",但工程质量却决不能有半点缩水,抑或说正因为工期的缩短,就更应对工程质量从严把关。三峡总公司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由此对施工单位提出了首稳百日、无缝交接、双零目标等一系列保证施工质量的"三峡标准"。
在机组安装中,参建各方把零安全事故、零质量事故的双零目标作为管理目标和执行目标,贯彻到整个安装过程中。三峡机组的质量控制分驻厂监造和现场管理两部分,对在国外厂家进行制造的产品,主要通过驻厂监造方式加以控制。
2003年,三峡工程首批投产6台机组,比原计划多投产4台。接下来的2004年,投产计划为4台。当年,中国三峡总公司对新投产机组创造性地提出首稳百日的要求,即发电并网后的运行质量考核期由国家规定的30天延长为100天。
2004年,三峡电站建设方再次突破4台安装任务,全年实现安装5台70万千瓦机组的目标。在机组安装中,中国三峡总公司在坚持首稳百日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无缝交接的要求,即要求施工方与业主紧密联系,将安装数据、维护方案等技术材料,在安装与维护过程中及时交付业主,此举大大缩短了业主对工程设备技术性能的掌握时间。7月16日,10号机组一次性通过首稳百日运行,这是三峡工程首台国产化程度最高的机组。7月26日并网发电的11号机组转子质量优良率达到100%,11月22日投产的12号机组的各项指标优良率达到100%。12月26日,三峡电站7号机组成为我国发电装机突破4亿千瓦时的标志性机组。
2005年,三峡左岸最后3台机组分别于6月、7月、9月先后建成投产。至此,三峡左岸电站的14台70万千瓦大型机组全部安装完毕,顺利投产。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从2003年6月到2005年9月,三峡左岸安装投产的14台机组全部经受住了投产一次成功的考验。
580万美元确保监造质量
值得关注的是,三峡工程在面向全球采购先进设备的同时,十分注重吸收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三峡左岸电站14台机组,分散在9个国家10多个工厂制造,怎样组织好国内外众多公司的驻厂监造,保证出厂质量,是中国三峡总公司必须决策的大事。中国三峡总公司表示,聘请外国公司对在国内外制造的14台机组进行监造,请外国公司监造的目的就是要借助国外专家的管理经验切实保证三峡机组有好的质量。经过综合权衡,中国三峡总公司最终以580万美元的监造费,聘请了法国国家检验局和法国国家电力局组成的监造公司(BV/EDF联合体)承担机组监造任务,聘请费用是国内监理费用的20多倍。在中国机电设备制造史上,如此大规模地引进"洋监理"尚属首次,当时在国内工程界产生强烈反响。驻厂监造为14台机组保证出厂质量奠定了基础。
在出厂验收把关中,按照不把缺陷带到工地,合格产品才能放行的原则,中国三峡总公司严格执行"三峡标准",一切按合同规定的国际标准、验收标准和图纸标准来进行,中国三峡总公司派出的验收组从不在验收中自立标准,这种做法令所有的厂家由畏生敬。转轮是三峡机组的"心脏"部件,2002年元月和2月,中国三峡总公司派出两批验收组赴加拿大和中国辽宁,分别对VGS生产的三峡3号和阿尔斯通生产的三峡4号转轮进行了验收,对转轮中的每个部件都进行认真测量、检查把关。所有机电产品运到三峡工地后还要进行安装前的检验,每一步都严格按照合同标准去做,从而使质量得以全面保证。
信息来源:中国工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