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新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启动
  • 点击数:1076     发布时间:2019-07-16 11:07:00
  • 分享到:
关键词:

6月24日,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启动会在科技部召开。科技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中科院、中国科协等26个部门和单位参会,标志着我国科技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15年中长期发展规划期。

2006年2月9日,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进入21世纪,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将深刻地改变经济和社会的面貌。基于此,2006年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分别对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重大专项、前沿技术、基础研究、人才建设等发展作出了详细部署。那么,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国科技发展的状况如何,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哪些成就?从科技部2019年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报告中可窥豹一斑。

在基础研究领域,50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孕育重大原始创新和解决国家紧迫需求的重要战略科技力量。首次在半导体量子点体系中实现三量子比特逻辑门,为研制集成化量子芯片奠定基础;首次发现铁基超导体中的马约拉纳束缚态,实现拓扑量子计算机重大突破;首次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磁约束核聚变大科学装置多项实验取得突破,向聚变堆实验运行迈出关键一步;首台散裂中子源建成并投入运行。

在战略高技术领域,“嫦娥四号”探测器首次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水上首飞。“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完成建设,开始提供全球服务;“地壳一号”万米钻机完成松科二井项目,钻井深度达7018米;支撑深地探测的高精度微重力传感器等核心器件实现突破;亚洲最大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完成首次试航;极地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有力支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

在科技创新创业培育壮大新动能方面,6500多家众创空间服务创业团队40万家,创业就业人数超过140万人。50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加速汇聚创新资源,有力支撑实体经济转型升级;1824家星创天地培训农村创业人才4.9万人次,孵化企业2.3万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布局,带动形成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新生态。

在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面,移动终端系统级芯片年出货量占全球28%;集成电路封装关键装备品种覆盖率达80%;中高端数控机床功能部件市场占有率10年提高了4倍;首个大型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如期建成;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受益人口超过1亿人。高表达人血清白蛋白水稻进入生产性试验;新药创制实现重大突破,全球首个抗艾滋病长效融合抑制剂获批上市;原创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进入上市申请。

据不完全统计,10多年来,我国在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技术,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大型飞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2006年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部署的16个重大专项均取得重大成绩。

特别是,国家自创区和高新区引领作用显著增强。新增兰白、浙东南、乌昌石3个国家自创区和12个国家高新区,国家自创区和高新区数量分别达20个和168个。2018年,168个高新区预计实现营业收入33万亿元,出口总额3.3万亿元,净利润2万亿元,实际上缴税费1.7万亿元,园区新注册企业超过40万家。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广东深圳等自创区对本地GDP增长贡献率超过20%,成为创新发展“领头雁”。

据了解,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将遵从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指示精神,从国家发展全局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高度,充分认识研究编制中长期科技规划的重大意义;二是把握世界发展特征、中国特色和新时代的阶段特点,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形成未来15年我国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三是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需求导向,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推动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四是把握科技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加强对科技前沿趋势和科技创新范式变革的研判,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统筹部署;五是加强部门协调,广泛凝聚共识,共同谋划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的大计,把握时间节点,加快推进各项工作。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