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2024
2024中国自动化产业年会
2023年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两会声音 | 代表委员@你!这些提案值得自动化人关注
  • 点击数:430     发布时间:2024-03-09 15:19:36
  • 分享到:
2024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型工业化、大模型等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控制君特整理部分代表委员提案内容,以飨读者。

2024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型工业化、大模型等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控制君特整理部分代表委员提案内容,以飨读者。


今天将分享中国信通院-余晓晖、中国移动-杨杰、小米-雷军、海尔-周云杰、360-周鸿祎、奇安信-齐向东六位代表委员的提案,具体如下: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必由之路


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我国未来不断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努力方向。新质生产力将会推动技术、资金、人才、数据等生产要素重新组合、持续优化、不断提升配置效率。


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形势,余晓晖表示,从国际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赢得大国博弈战略主动的关键竞争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提升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加速大国崛起进程,可以说,新质生产力是大国崛起的重要推进器。


从国内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当前,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但制约因素还大量存在。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总的来看,新形势、新背景下,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核心标志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持续提升。但也要看到,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仍不高,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依然较大。”余晓晖强调。


对此,余晓晖建议:


一是用好新型生产工具。技术层面加强基础性、前瞻性技术研究,适度超前部署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项目,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先进工艺等短板。产业层面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大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6G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


二是培育新型劳动对象。建立工业数据流通规则,强化工业数据交易流通、开放共享、安全认证、数据资产登记等制度规范的研究制定。推进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数据格式、接口、存储等软硬件通用标准,数据登记、数据交易、数据共享等环节通用规范,深化企业数据管理国家标准(DCMM)贯标。加快培育数据标注、清洗、聚合等大数据产业,开展大数据产业发展示范,推进大数据产业链现代化。


三是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优化鼓励原创、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环境,面向新质生产力重点领域,遴选支持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探索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持续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支持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四是塑造新型生产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畅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打通从技术创新到产业转化的堵点卡点,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全面推进“AI+”行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算力成为新基础能源、人工智能成为新生产工具,共同构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因素。当前,AI大模型取得实质性突破、加速迈入规模应用的新阶段,推动人工智能从助力千行百业提质增效的辅助手段,升级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和核心能力,加快从“+AI”向“AI+”转变。


如何把握好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全环节、促进生产力变革带来的重要契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在日常履职过程中认真思考、深入调研,提出《全面推进“AI+”行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提案。杨杰认为,当前需要在国家层面推动“AI+”行动,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主攻方向和关键任务,构建技术、服务和应用齐头并进、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方面的巨大潜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统筹推进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运动智能的协同发展,筑牢“AI+”发展根基。目前,以逻辑运算分析为代表的计算智能、以感官信息交互为代表的感知智能、以人类思维模拟为代表的认知智能、以动作协调和复杂任务完成为代表的运动智能,正在成为全球AI创新突破的前沿方向。杨杰建议,要强化“四类智能”的有机融合与系统创新,加快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促进AI具备更强大的认知力、判断力、创造力,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第二,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惠及千家万户、赋能千行百业,打造“AI+”产业高地。当前,新型工业化正在成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主阵地,AI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领域。要以推进AI全方位、深层次融入实体经济重点领域、核心环节为方向,聚焦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娱乐等领域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布局超大型智算中心、人形机器人、无人驾驶、未来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培育多模态人机交互、智能助手、工业理解计算及代码生成等一批有需求、有效益、有前景的创新应用。杨杰认为,“要让人工智能不仅会‘做诗’、更要会‘做事’,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动生产力的深层次变革。”


第三,探索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厚植“AI+”创新沃土。“AI发展是‘大科学+大工程’的系统创新,涉及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培育等环节的贯通。”杨杰认为,面对AI系统创新,要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打造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广泛参与的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和新型研发机构。在这一基础上,整合生产、教育、科研等优势资源,协调上、中、下游创新关键环节,完善科创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有助于营造鼓励创新、勇于突破、包容试错的良好氛围,广泛吸引全球AI领军人才和知名学者,从而培育出一批面向国民经济重点行业的示范标杆应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速AI技术突破和应用普及。


加大智能制造支持力度,加快融合先进技术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智能制造水平和产业规模明显提升,智能制造已经成为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重要引擎。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提出《加大智能制造支持力度,加快融合先进技术发展》的建议。


雷军指出,当前,世界主要国家纷纷聚焦智能制造,出台制造业发展战略。面对新形势、新竞争,我国智能制造发展仍然存在着现有标准协调协同不够、应用推广水平有待提升、关键技术装备受到制约等问题,国内企业仍然面临人才资源匮乏、资金筹措困难等挑战。对此,雷军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促进先进智能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加速工业大模型部署。随着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实现群体突破和融合应用,智能制造已经进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新阶段。雷军建议,在继续加强5G、数据中心、算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主管部门尽快出台专项以智能制造系统软件、AI大模型和通用仿生机器人的部署应用为重点产业突破方向,支持打造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应用场景。深度夯实智能制造数字底座,持续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检测装备、智能控制装备、增材制造装备等重点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带动工艺、装备、软件成组连线创新突破,形成自主可控、先进适用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


二是完善标准体系建设,探索智能制造“中国范式”。中国的智能制造创新,需要系统性形成技术和产业生态的标准化优势,才能持续赢得全球竞争的引领地位。雷军建议,鼓励智能制造领域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牵头打造智能制造的实践和示范样点,建设示范性工厂和生产线,探索未来制造模式和企业形态;继续鼓励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引导科研机构和高校协同企业,共同投入智能制造标准、规范制定;支持国内企业和专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发挥制造规模和创新优势,以产业链影响力促进国家标准规范的融合,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和推动标准群发展,构建自主创新可控的产业创新、赋能和服务的生态体系。


三是支持龙头企业承接智能制造重大专项,攻关关键技术装备。龙头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中肩负着高质量发展主力军的重任,可以带动中小企业实现“链式”数智化转型,形成上下游、大中小协同发展的生态。雷军建议主管部门加快推动智能制造重大专项立项实施,推动智能生产装备、智能检测装备、智能制造软件等关键技术设备研发攻坚和产业化,提升我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支持龙头企业参与智能制造有关重大专项立项实施,发挥龙头技术优势和带动作用,通过重大专项牵引,鼓励跨领域和跨学科的融合与创新,打造先进实用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从国家层面设立智能制造发展基金,为企业建设智能制造系统和管理实践重大专项提供资金支持,引导大中小企业积极参与智能化创新和改造。


推进智能交互引擎,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


在多年的工作和履职生涯中,工业互联网发展始终是周云杰重点关注的领域。如何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窗口期,通过新型工业化构建全球引领的产业体系,是周云杰连续第8年提出工业互联网相关建议的出发点。


在周云杰看来,工业互联网对推动新型工业化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价值高端化、制造模式智能化和生产方式绿色化;


二是有助于加速产业科技创新,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同时加快大学科之间的交叉创新;


三是有助于实现绿色低碳发展,通过新技术、新方式的创新与应用,助推产业的绿色化转型。


在履职调研中,通过与工厂和用户大量接触,周云杰发现,传统工厂的生产模式与用户需求之间存在“断层”。他指出,在传统模式下,工厂负责生产,产品存放在工厂的仓库中,再由市场部门进行销售。“整个过程是单向的,很容易积压库存,一旦市场出现波动,企业就要降价促销。”


为此,他建议大力发展智能交互引擎,通过智能交互引擎,在用户侧以个性化的交互感知激发有效需求;在供给侧通过网络化协同精准配置资源,实现柔性化生产,有效解决供需错配的问题。


周云杰建议从建设、应用、研发三个方面统筹推进,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推进智能交互引擎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


一是建设,就是建核心能力。建议以国家“双跨”平台特别是头部平台为依托,集中力量开展智能交互引擎共性技术联合攻关。


二是应用,就是应用到关键领域的典型场景中。发布关键领域典型场景清单,发挥大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在家电、汽车、建造等行业率先示范智能交互引擎的创新应用,并建立相关行业标准。


三是研发,实现科技研发的突破。建设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顶级开源社区,并组建算力联盟,开放国家算力平台,支持各类大模型训练。


深化AI多场景应用,支持大模型垂直化产业化发展


通用大模型在企业级场景中无法直接应用,发展垂直化和企业化的大模型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促进产业升级。一是通用大模型是“通才”,但缺乏行业深度,试图用一个大模型解决企业所有问题不现实;二是通用大模型与组织内部业务结合不紧密,不能满足企业级应用场景的垂直性、专业性问题;三是通用大模型存在数据安全隐患,易造成企业内部数据泄露;四是通用大模型存在“幻觉”,无法保障内容真实可信、有据可查;五是垂直大模型相较通用大模型,调试和部署成本更低,训练时间更少,性价比更高,同时垂直大模型所需要算力更小,有助于应对当前算力卡脖子的问题。


为此,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周鸿祎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场景很重要,大模型在垂直领域大有可为,建议政府、央国企率先提供更多应用场景,聚焦“小切口,大纵深”,推动大模型垂直化、产业化落地。企业用大模型不能冒进,而是要用AI逐步改造业务,循序渐进,积小胜为大胜。周鸿祎认为,在实践中要拆分场景具体分析,在业务流程上找准切入点,选择与大模型成熟能力匹配的业务环节切入,切入点虽小,但纵深推进,对业务影响很大,改造收效更大。近期,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10 家央企率先倡议社会开放应用场景,建议政府和央国企持续提供更多应用场景,为发展垂直化、小型化、低成本的大模型开放更多“小切口、大纵深”的落地机会,助力百行千业数字化转型,实现数转智改。


二是知识很重要,基于“暗知识”的垂直大模型能更好解决企业问题。建议鼓励企业在定制AI前,做好知识管理,将企业大数据平台升级为企业知识平台。周鸿祎认为,大模型的数据、知识只是人类知识的冰山一角,企业还有大量的“暗知识”,如战略规划、产品设计图等企业具有的独特知识,只存在于特定企业中,在互联上难以找到。建议鼓励企业构建知识平台,将“暗知识”汇总起来,打造企业专属知识库,做好管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垂直训练,深入企业级场景,满足企业需求。


三是业务融合很重要,建议鼓励和引导企业将大模型与数字化业务系统深度结合,同业务流程相结合,充分发挥大模型价值。周鸿祎表示,大模型像发动机,不是用来秀的,而是要与业务相结合,特别是传统制造业,大模型是推动数转智改的利器。大模型与业务场景的融合,关键是智能体应用与企业数字化系统的连接打通。企业层面,通过打通组织、人员、业务、流程,构建业务协作平台,促进与大模型的全面融合。国家层面,鼓励企业拿出一至两个业务场景与大模型融合,创造大量可落地推广的与业务紧密融合的大模型,推动这些大模型与数字化系统融为一体,这将对中国的产业数字化、新型工业化产生巨大作用,本质上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部分。


创新发展“AI+安全”,护航中国式现代化


近年来,AI持续加剧安全威胁,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 AI 能快速生成钓鱼邮件、编写恶意软件与代码等,导致攻击数量增加,AI 欺诈事件频发。数据显示,ChatGPT等生成式AI导致网络钓鱼邮件攻击增长 135%。生成式AI还带来了数据非法获取、数据泄露及恶意滥用等数据安全问题,如ChatGPT在对话交互过程中能获取用户数据,加剧数据泄露风险。不法分子还能利用“深度伪造”换脸变声、伪造视频,“眼见未必为实”将成为常态,网络诈骗大增,甚至引发社会认知混乱。


“AI加剧了攻防失衡,利用和针对 AI的攻击层出不穷,网络安全‘易攻难守’。在AI恶意利用方面,人工智能大幅降低了网络攻击门槛,不懂代码、不懂技术的普通人也能成为黑客,专业的黑客组织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对网络攻击进行改造升级。”齐向东表示,利用AI制作恶意软件、生成规避杀毒软件检测的代码等,网络攻击能力出现跃升;在针对 AI 算法攻击方面,机器视觉攻击、数据源污染等攻击频发,攻击者能通过对抗样本、数据投毒、模型窃取等方式对AI算法进行攻击,使其产生错误判断,同时由于算法黑箱和算法漏洞的存在,这些攻击往往难以检测和防范。


齐向东建议,抓住三个关键,创新发展“AI+安全”,提高应对网络空间安全风险与不确定性的能力,护航中国式现代化。


从供给侧看,开展联合创新,围绕攻防实战和应用场景实现“AI+安全”尖端技术研发突破。“技术创新产品需要在应用中更新迭代走向成熟,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模型,数据样本越丰富,成长速度越快。”齐向东表示,建议鼓励各行业头部企业与专业安全厂商结成创新联合体,在关键行业选取典型场景开展联合创新,共同探索大模型安全创新产品在威胁检测、漏洞挖掘、指挥研判等方面的应用,在实战中推动“AI+安全”进入越用越强的良性循环。


从需求侧看,强化政策牵引,推动“AI+安全”技术创新产品在各行业落地应用。“把AI用于网络安全防护是新事物,政企机构面对大模型安全创新产品产生疑虑是正常的。”齐向东表示,积极的政策引导是推动新事物落地应用、成长壮大的催化剂。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为例,最初消费者对其安全性有疑虑,密集出台的财税补贴、“双积分”制度等一系列政策,逐步改变了消费者观念,拉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为此,他建议,像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一样,支持“AI+安全”发展,设置专项基金,对研发创新“AI+安全”产品的企业,给予政府基金、贴息贷款或科研项目等支持;对率先取得技术突破,实现成果转化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给予奖励;对积极使用相关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企业给予相应补贴,推动“AI+安全”相关产业取得更多科技创新成果。


从人才侧看,壮大“AI+安全”领域的实战型、复合型人才队伍。随着AI技术的普及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我国AI人才严重短缺。数据显示,人工智能不同技术方向岗位的人才供需比均低于0.4,其中智能语音和计算机视觉的岗位人才供需比分别为0.08、0.09,相关人才极度稀缺。“建议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鼓励成立校企共同体,在实践中培养更多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新兴产业领军人才,为我国抢抓人工智能机遇培育人才。”齐向东表示。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