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国炼油工业将新增原油加工能力9000多万吨,同时淘汰低效炼油能力约2000万吨。
这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6日在其网站上公布的《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的内容。该规划于1月获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
规划说,届时,我国将形成20多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加工能力占全国总能力的65%;企业平均加工规模达到570万吨,整体水平有较大提升。炼油工业基本满足国内成品油市场需求,但需进口部分化工轻油以满足下游石化工业的需要。
据介绍,国家将统筹区域间能力增量平衡,逐步改善炼油工业布局。原油加工能力过剩、成品油大量外运的区域,原则上不扩大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成品油缺口大的地区,以改扩建现有企业使其达到经济规模为主;并根据全国成品油平衡,区域油品需求增长和交通运输条件等情况,适当考虑新布点。在广西沿海择点建设海上进口原油加工基地,在四川适时建设陆上原油加工基地,逐步改善炼油工业布局。“十一五”期间建成青岛大炼油等八个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
同时,加快建立和完善全球原料供应体系,实施原油进口来源多地区、进口方式多元化、运输方式多样化战略。鼓励采取兼并收购、合作开发和国内外合资建设炼油厂等营销方式。扩大进口原油接卸和储运能力,完善原油、成品油输送管网。
为适应进口原油不断增加的要求,我国将重点建设跨国原油输送管线,以及国内原油输送管线。加快建设沿海25万-30万吨级深水码头。完善大西南成品油调运管线,加快建设新疆成品油出疆管线、东北成品油入关管线、华东通往华中的成品油调运管线等工程。
在中外合作方面,中外合资炼油项目,外方必须拥有先进技术或原料供应能力,中方股东对合资项目相对控股。
规划说,到2020年,除继续进口原油满足国内需要外,还需直接进口一定数量的化工轻油和部分成品油作为市场补充,石油进口实现多元化。同时,推广天然气替代柴油作为调峰电站能源,以及燃气汽车和醇类燃料,使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逐步实现多元化。
信息来源:石油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