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雨春:从无到有的冶金自动化信息化事业正在走向新世纪的辉煌
首钢自动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究所总工程师,计算机与自动化高级工程师。近40年来一直从事冶金企业的自动化、信息化工业,多项科技成果获得首钢、钢铁系统、北京市的表彰及奖励,并有多篇学术论文在有关刊物上发表。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张白纸,好绘最新最美的画图。
新中国60年,我国冶金自动化信息化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跨越,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是我国冶金工业自动化信息化的起点;改革开放,给冶金工业自动化信息化的发展带入了新的春天,1982年前后,我国冶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高炉、烧结等重点工艺的过程控制自动化系统相继投入使用,走在了全国各行各业自动化信息化建设的前列,一大批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力量脱颖而出;但是,核心技术还要靠引进,这刺痛了我们的心,却也激励我们。迎着新世纪的曙光,为了适应钢铁工业的发展及需要,ERP应用、电子商务的应用以及办公自动化的普及等已经成为众多冶金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一环;在钢铁生产工艺中,许多被视为“黑匣子”的外国先进技术,不再是我们的拦路虎,具有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炼钢技术,高炉冶炼专家系统以及冷热连轧自动控制系统等一大批新产品新技术相继问世,并应用到国内许多钢铁企业中。我们欣喜的看到,亚洲最大的炼铁高炉,其核心控制技术是国产的,全国最大的烧结机也使用上了国产的数学模型软件。在炼钢方面,完全实现了一链式自动化炼钢。特别是在冷热连轧机组、中厚板轧机机组的自动控制技术国产化水平也有了空前的提高。我们也有了自己的“黑匣子”。现代化的钢铁生产,离不开自动化的支持,自动化技术已经成为冶金工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实现钢铁工业的科学发展,在冶金企业能源管理与建设、设备管理系统建设等方面,我们已经站到了世界的前列。更可喜的是,一大批具有冶金专业技能背景的自动化信息化公司相继在许多钢铁企业中诞生。成为冶金工业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60年冶金自动化信息化从无到有,一甲子冶金自动化信息化独领风骚。
但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今后的路更加艰难,特别是在冶金企业的能源管理、产业链创新以及总部经济的发展等都为冶金自动化信息化的今后发展提出了新的严峻课题。但坚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经过自主创新,困难会变成成果,坎坷会变成通途 ,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冶金自动化、信息化事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一定会继续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