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它以占全国不到0.1%的国土面积,不到0.5%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3%的生产总值,9.9%的外贸进出口额。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苏州又总是以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而得领风气之先。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崛起的苏南模式,世纪之交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苏州经验,都曾经是历史潮流中最为激荡人心的一幕。
当下,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作为财富与智慧之地的苏州,拿什么贡献给全国?科技日报这一组报道,为我们展示了新时期转型中国的“苏州模式”。
苏州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科学发展观。苏州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摆脱依靠资源消耗、区域优惠谋发展的老路,依靠创新驱动、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也更为迫切。以土地为例,在外向型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苏州每年批出去15万亩,现在已近无地可批,每年不到1.5万亩。要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速,必须要找到新的出路。科学发展观是全党全中国人民共同的指导思想,并不是苏州的专利。只不过苏州人“醒得更早”而已。醒得早就具有了先发的优势,引领的意义。
苏州模式的内核是人才战略。作为外向型经济的经典,苏州要摆脱“价值链低端锁定”,要素结构必须彻底调整,把人才作为第一要素,尤其要大量引进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为此,较之当年招商引资,苏州表现出了更多的胆识、智慧和魄力。一系列人才政策,从安家置业、创业运营,到子女就学、签证往返,无微不至;一项研发投入“加级抵扣”政策,派干部挨家挨户去解说、去落实。人才战略本是一项国家战略,只不过苏州抓得更实,因而也抓出了更多的成效,更高的境界。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苏州转型的重要内容。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各地政府都出台政策,投入财力,许多已经变成钢筋水泥的基础设施。苏州3年来投入数十亿元,引进人才,建立研发平台,形成了一个创新团队——一个创新平台——一个新兴产业集群的格局,这是着眼未来,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另一种基础设施建设。
苏州的转型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历史变革。任何“模式”都只能是一个侧面,一个视角。在这里,与其说它是“中国转型的苏州模式”,不如说是“苏州转型的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