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2024
2024中国自动化产业年会
2023年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本站动态

资讯频道

工业机器人的中国力量
  • 厂商:控制网
  • 作者:宋慧欣
  • 点击数:2912     发布时间:2011-02-26 23:04:00
  • 分享到:
1959年美国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拉开了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近半个世纪以来,工业机器人技术经历了从可编程的示教再现型机器人到基于传感器控制具有一定自主能力的机器人到今日的智能机器人的飞跃,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加工、电子电气、橡胶及塑料、食品、物流等诸多领域中。
关键词:

    1959年美国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拉开了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近半个世纪以来,工业机器人技术经历了从可编程的示教再现型机器人到基于传感器控制具有一定自主能力的机器人到今日的智能机器人的飞跃,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加工、电子电气、橡胶及塑料、食品、物流等诸多领域中。

    全球化下的中国机器人市场

    对于制造业来说,使用工业机器人带来的一系列效益是十分明显的,例如减少人工用量、降低废品率和产品成本,减少机床损耗、加快技术创新速度等,从而可提高企业竞争力。机器人具有执行各种任务特别是高危任务的能力,平均故障间隔期达60000小时以上,比传统的自动化工艺更加先进。国际上工业机器人技术日趋成熟,已成为装备制造业的一种标准设备而得到工业界的广泛应用。比较著名的工业机器人公司有瑞典的ABB、日本的FANUC、Yaskwa、德国的KUKA、美国的Adept Technology、意大利的COMAU。

    但就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来说,虽然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逐渐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但因多为粗放型生产制造,工业机器人发展长期以来受限于成本较高与国内劳动力价格低廉的状况,市场增长有限。在我国,工业机器人的最初规模应用是在汽车和工程机械行业,主要用于汽车及工程机械的喷涂及焊接。2000年开始,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及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影响,我国汽车工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期。面对这种局面,国际汽车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并与我国企业合资设厂或扩大原有生产规模,国内企业也纷纷转型或加大对汽车行业的投资,整个行业增产扩能增加了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据不完全统计,最近几年国内厂家所生产的工业机器人有超过一半是提供给汽车行业的,可以说汽车工业的发展是近几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增长的原动力之一。

    随着我国近年来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在面临全球性竞争的形势下,金属加工、橡胶及塑料、电子电气、食品等行业对于精益、柔性生产的需求,工业机器人市场增长不断加速,得以迅速发展。据统计,200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新安装台数达5770台、2007年为6581台,2008年则达到7500台。截止2008年年末,我国已有工业机器人3.14万台。随着中国制造业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已被众多业内人士看好,业内专家预测,到2010年国内机器人市场实际拥有量将达到17.3万台,到2015年,国内市场容量将增加到几十万台。

    国外企业的中国战略

    面对如此诱人的大“蛋糕”,想分得一杯羹的企业摩拳擦掌。这从近年来各大工业机器人生产厂商动作频频就可见一斑。ABB在1994年就在上海设立机器人业务部,但从2005年起不断大力度加大本地化进程,成立机器人全球研发中心,同年开始本地化生产;2006年将机器人全球总部移至上海;2007年机器人本地化生产规模翻番;2009年机器人部迁址到上海康桥的新工厂,增加了新的机器人生产线,使产能得已进一步提高。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新工厂也于2009年11月在上海宝山区工业园区正式开工,新工厂占地37931平方米,不但将建设全新的机器人系统工厂、各类实验室、培训教育设施和技术服务机构,还将建设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所,全面提升服务能力。 库卡公司也于2008年底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成立“KUKA焊接机器人智能化与工程应用联合实验室”,通过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和商品化,增强公司在工业机器人及应用方面的技术优势。

    而近年来在一年一度的中国工业博览会上,机器人展区都是最受关注的热点,各大机器人企业都借此机会纷纷将最新款的机器人推向中国市场。在2009中国工业博览会上,FANUC发布了其工业用智能机器人产品M-liA。据介绍,该款机器人拥有超轻量、紧凑六轴结构的特点,并设计有平行连杆机构,应用于小型物品的搬运、高速抓取和装配,并配有复杂装配作业的三轴手腕,非常灵活。而ABB则推出了首款ABB中国机器人部研发中心研制的ABB迄今为止最小型的机器人产品IRB 120。这款机器人自重仅有25千克,虽然小巧灵活,但是工作能力超强,它的工作范围可达580毫米,每公斤物料拾取节拍仅需0.58秒,重复定位精度高达0.01mm,位居业内领先水平。从本地化生产到本地化研发,外企公司的本地化策略已日渐深入,这对于我国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来说无疑将意味着更强劲的挑战。

    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喜与忧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机器人技术,从国家863计划实施之初就一直将机器人技术列为重点支持方向。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建立了9个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和7个科研基地。产业化基地的建设给产业化带来了希望,为发展我国机器人产业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已经能够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平面关节型装配机器人、直角坐标机器人、弧焊机器人、点焊机器人、搬运码垛机器人等一系列产品,不少品种已经实现了小批量生产。据了解我国从事机器人研发的单位有200多家,专业从事机器人产业开发的达50家以上,一批企业逐步发展壮大。“九五”期间,国家863计划将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博实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一汽集团涂装技术开发中心等确立为智能机器人主题产业化基地,最近两年更是不断有企业涉足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和制造。

    我国机器人产业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如可靠性低于国外产品;机器人应用工程起步较晚,应用领域窄,生产线系统技术还有差距;工业机器人的拥有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量,长期大量依靠从国外引进。我国的研发重点是机器人基础技术,诸如机器人机构的运动学、动力学分析与综合,控制算法,多传感器控制系统,遥控操作技术等。在语音对话和仿人卡通表情方面,中国技术领先于国际水平。但从产业发展来看,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国基础零部件制造能力差。虽然我国在相关零部件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无论从质量、产品系列全面,还是批量化供给方面都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和精密减速器方面的差距尤其明显,因此造成关键零部件的进口,影响了我国机器人的价格竞争力。

    第二,中国的机器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虽然已经拥有一批企业从事机器人的开发,但是都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缺乏市场的品牌认知度,在机器人市场方面一直面临国外机器人品牌的打压。国外机器人作为成熟的产业采用整机降价,吸引国内企业购买,而在后续的维护备件费用很高的策略,逐步占领中国市场。

    第三,国家认识不到位,在鼓励工业机器人产品方面的政策少。工业机器人的制造及应用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我们必须从国家高度认识发展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重要性,这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另外,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在模式化、标准化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专家组组长王田苗教授曾表示:“如果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瓶颈可能是材料、电机等关键部件,但模式化、标准化才是最关键的,从研究上讲就是机器人如何提高智能、传感器等,在技术方面则是如何与国际接轨。”当前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还处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阶段,不同的行业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应用于自己行业的机器人,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平台,很难把质量做好,也难以形成批量。

    值得高兴的是在过去的2009年我们看到了中国机器人产业很多让人欣喜的变化。在这一年里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成为我国首家冲刺创业板成功的工业机器人企业,之前新松公司与沈阳工业发展集团公司共同收购德国的C-CON公司,实现绝对控股,大大增强了公司实力,成为我国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名副其实的领军企业。在这一年里奇瑞与哈工大联合研制开发的国内首台自主研制的大负载点焊机器人——QH-165工业点焊机器人已正式发布,并且制定了2010年年产100台焊接机器人产业化目标,推动了我国工业机器人“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
   
    此外,随着工业机器人向更深更广方向的发展以及机器人智能化水平的提高,机器人的应用范围还在不断地扩大,已从汽车制造业推广到其他制造业,进而推广到诸如采矿机器人、建筑业机器人以及水电系统维护维修机器人等各种非制造行业。在国防军事、医疗卫生、生活服务等领域机器人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如无人侦察机(飞行器)、警备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家政服务机器人等均有应用实例。这也为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面临着种种瓶颈和制约,虽然历经多年的技术累积,面临良好的市场环境,中国自主工业机器人能否厚积薄发还需要政府、企业、科研单位的通力配合。正如某些专家所言,我国机器人产业要快速发展,不能只靠几家科研单位的单方面努力,机器人不应该只作为展览会上的表演者。研制单位必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让机器人走进工厂和家庭,实现真正的产业化。同时,应当把发展机器人产业纳入政府重要产业政策中,引导和扶持企业进行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加速机器人产业化进程。

 摘自《自动化博览》2010年第三期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