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科技日报作者: 韩义雷 张晔 张淼
产学研合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选择了“反弹琵琶”。
南信大,不再像其他高校一样,跑到企业寻求合作,而是把企业引入学校合作建设研究院。
在该校校长李廉水看来,“产学研”中,“学”是上游,自主创新产品往往是实验室小试结果、是原理型的;“产”是下游,关键是把“研”做实,才有把“学”和“产”结合在一起的坚实基础。
在已建成的9家企业研究院中,无一例外都是“企业老总担任院长,学校教师担任副职”。在这里,投入的主体是企业,决策的主体也是企业。企业老总不仅兼任研究院院长,还负责研发项目的选题和研发人员的调配。进驻研究院的高校老师,学到的是高校所不具备的市场眼光和经济意识。
企业研发中心建在高校
喊了很多年,干了很多年。在我国诸多地方,产学研仍然摆脱不了尴尬境地—— 一边,市场急需先进的科研成果支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苦于无处可寻;另一边,研发机构的科研成果找不到“出口”,“库存”数量不断增加。
甚至,官、产、学、研、金、介,各有各的“盘算”,各怀各的“目的”,由此导致的“裹足不前”屡见不鲜。
南信大的做法,有人称之为“模式”,李廉水摆手:“仅是雏形,尚须时日。”
针对产学研之弊,南信大展开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
2009年6月9日,南京。
沙敏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自己能大摇大摆走进高校,组建自己的研究院,更不会想到,能在高校组建的企业研究院中担任院长。
正是这一天,南信大、南京高新区、三宝科技公司,签署三方合作框架协议,同时,三宝智能交通研究院落户南信大。
对于把企业研发中心建在高校,南信大的领导有共识。副校长李北群说:“以往,高校与企业合作,企业研究院设在企业。企业有需求,需要教师赶过去。教师有自己的选择,可以去,可以不去。他们要上课、写论文、出差,确实时间上的随机安排存在障碍。总体而言,许多做科研的教师不愿意也不可能较长时间蹲在企业。企业则不同,哪里有钱赚就可以到哪里去。企业研究院设在高校,老师在学校里就能帮企业做科研,也便于集中优势学科资源和科技资源。”
三宝一步踏进了校园,南信大一步走向了社会。两年多来,南京中网通信、上海华博科技、杭州易龙防雷、江苏集群软件等企业先后在学校内部共同建立校企联盟研究院,实现大学科技、人才、资源与企业、市场的无缝对接。
根据协议,入驻企业第一年向学校投入500万元,以后每年投入200—500万元用于联合项目研发和技术研究。
企业研发中心入驻高校,抓住了产学研合作的关节,打开了南信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局面。2010年,学校科技经费2.121亿元,是2005年的15倍;科研到账经费1.035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企业自己做不来的,肯定会去找高校。”南京市经委分管科技创新的副主任韦智指出,应该由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和科研投入的主体。企业研发中心建在高校无疑是一种有益尝试。
利益机制保障是关键
90%气象设备从国外引进,中网卫星通信公司董事长王巧樑感到不甘。
如何打破垄断?如何自主创新?
一直以来,他苦苦寻觅解决之道。
把企业研发中心建在高校?依靠高校的科研力量进行研发?
王巧樑仍有不安。毕竟,在产学研合作中,如何保障持续创新能力,问题多多。
王巧樑的忧虑不无道理。
企业与高校,价值体系、管理机制、评价方式,全然不同。回顾过往,产学研合作,成为技术创新体系的短板,由此导致了“结婚挺长不生孩子”的尴尬。
在种种疑问面前,南信大给出了答案:“产学研长期稳定合作,利益机制保障是关键;高校得名,企业得利。”
简而言之,一切能够转化为产品的专利,所有权归企业;一切短时期内不能转化,只能作为论文发表的科研成果,所有权归高校。
这让王巧樑如释重负。他因此在中网卫星通信公司立下规矩:产学研合作的成果中,能够评奖的,高校名字一律署在企业前面。
为了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双方在建立中网卫星通信研究院时签订协议:在企业研究院中,投入主体是企业,决策主体是企业。企业老总不仅兼任研究院院长,还负责研发项目的选题和研发人员调配。企业技术人员与高校共同开展技术研发。而当合作成果一旦产业化,企业给予学校1%—5%的提成。
利益机制为产学研合作增添了动力。自此以后,双方的合作顺风顺水。如今,中网卫星通信公司的移动气象台,已占据全国60%的市场份额,国外垄断成为历史。
王巧樑笑了。让他更感欣慰的是,企业和高校联合培养学生、引进研究院项目团队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成为企业集团发展的强劲动力。
按照合作协议,学校与企业,联合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研究生工作站,企业作为学校教学实训基地,为学生实习提供条件和场所,并优先录用学校相关专业优秀毕业生。
“已有5名大学生进入企业参与研发。”王巧樑认为,“这种联合培养模式,已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形成推广之势。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同时缓解了企业人才不足的缺口。”
李廉水也笑了。利益机制保障之下,企业提前介入前瞻性研究,南信大从企业研发中心获得了更多“反哺”。
一方面,企业带来的许多大型设备和投资,与学校实验室形成互补;一方面,企业研发出的工程化成果经过总结和提炼,可以转化成学术成果。
推进政产学研服务地方经济
50年来,南信大一直身负荣耀与责任。
一则,南信大有着崇尚科学的基因。在过去几十年中,这里培养了一批院士和国内外科技精英,以至不少校友戏言:“如果一半校友集聚,就可以做出国家级气象局的全部业务。”
一则,南信大在划转地方管理的初期,发展方向不甚清晰。
由“南京气象学院”更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之后,与中国气象局的联系显著减少,学科建设特色有所弱化。
南信大领导们不得不一年内多次跑到中国气象局汇报,阐述回归中国气象事业的迫切心情和具体设想,“特色更特、优势更优”的发展定位逐步明确并不断强化。
南信大回归气象的决心和真情打动了中国气象局,获得了江苏省政府的大力支持。2007年7月14日,一个让南信大人无法忘记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江苏省政府、中国气象局,举行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签字仪式。
自此开始,南信大回归了气象行业的轨道,拉开了快速前行的序幕。
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办学在江苏,业务在气象。如何兼顾?如何共赢?
对此,李廉水笑称,学校的名气“国外比国内大,国内比省内大”。他介绍,气象信息技术领域,南信大拥有强大的实力。因此,学校必须抓住比较优势,“立足江苏、面向全国,立足气象、面向社会”,并且“主动融入、主动接轨、主动服务”,不断探索特色高校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的路径。
融合政府政策支持、高校核心技术、企业市场机制的综合优势,学校与宿迁、昆山、盐城等10余个地方政府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瞄准全球物联网发展的新机遇,学校与无锡新区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无锡感知气象研究院”,组建了无锡信大气象传感网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无人机气象探测系统”等产品的研制和生产,研究院的雨量测量技术、温湿度测量技术、电磁感探测技术等已完成工程化研究,并应用于农业、林业、工业、环境、能源等领域,在物联网产业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瞄准高达100亿美元的国内地理信息产业市场,学校与苏州吴中区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苏州数字城市研究院”,包括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卫星定位、无线射频技术、虚拟城市等研发应用,将应用于气象、石油化工、电信、城市规划、电力、测绘等多个行业,并带动苏州上下游产业的发展,预计五年内可实现年产值超2亿元。
高校找准定位,企业主体实践,政府服务推动,在不少科技教育人士眼中,南信大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成效值得期待。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www.st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