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 孙海鹰
科技时评
孙海鹰
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展开,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的力量正在加强。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越来越成为政府、企业和全社会最关心的大事。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实现研发主体与应用主体的一体化,形成企业主导研发创新的机制,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以发展研发服务业为主的制造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为战略抓手,对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服务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1.服务经济在全球高位稳定发展
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近40年间,全球主要国家的经济经历了一种被称为“经济服务化”的过程。
据联合国数据库数据,1970—2008年,美、英、日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占比逐年升高,现稳定在65%—75%;二是被称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韩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50%—55%;三是被称为“金砖四国”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近40年显著增加,印度、巴西55%左右,中国近20年明显增加,但增长缓慢,总量较小,占比徘徊在40%左右。
金融服务业对经济起着越来越大的基础和支配作用,信息服务业、物流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知识产权服务、服务外包、成套服务深入广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在新一轮经济回暖的过程中,成为引领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2.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引领经济向高端发展
汪应洛院士曾表示,20世纪中后期经济领域的一项革命性变化,就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和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程度不断加深。一方面,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的服务领域延伸,制造服务化趋势日益明显;另一方面,服务业逐渐融入更多的工业化生产方式,服务工业化取向增强。
目前在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两个“70%现象”,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70%,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比重的70%。根据德勤公司的统计,2005年世界著名的传统制造公司的利润超过50%来源于服务活动。
我国信息化、技术服务、咨询服务等服务业,促进了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但我国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较小。根据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裴长洪估算,在我国,金融与保险、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制造服务业只占服务业总增加值的20%左右。
3.研发服务业近10年迅猛发展
研发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为了降低风险,企业追求研发的有效性,希望更多地寻求外部支持。随着全球专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创新模式的改变,市场对专业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国际性的研发外部转移趋势不断加强,一种基于高新技术产业,以从事研发和经营,提供智力成果、技术服务和现代商务服务的研发服务业应运而生。
历史上,美国在遭遇日本、德国的强烈挑战后,上世纪整个80年代都面临“转方式、调结构”的发展难题。其解决这一发展难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业。美国1980年颁布《拜—杜法案》的一个立法宗旨,就是通过授予研究单位享有国家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所形成的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把科研机构、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和国家实验室,转变成为面向市场的研发服务主体。这些研发服务主体和风险投资业、制造业结合,启动了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再加上官方与企业共建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等市场服务平台,高科技产业得以发展壮大。
全球制造、全球贸易正在向全球研发发展。目前研发的重心仍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但已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调查,在2005—2009年间,跨国公司设立海外研发据点首选中国,受访者的61.8%有到中国投资研发的意向。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自2003年以来,外资在我国设立的科技服务企业数2008年为1839家,2009年设立1066家。根据盛垒对我国37个工业行业1998—2006年外资研发的进入与我国民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关系的测算分析,“行业外资研发的增多显著增强了我国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研发服务业在我国兴起并快速成长。
台湾地区2001年把研发服务业作为统计大类,其发展对提升台湾经济结构和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二、发展创新服务业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抓手
1.国家创新体系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部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现在问题是,各创新主体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较差,尤其是高校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与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之间,没有形成科技成果商用和产业化的通道及体制机制。也就是说,目前我们的创新体系有分工明确的创新主体,但是矛盾的焦点是各主体之间缺乏结合的通道、平台、共生体和服务,科技与经济难以实现有效结合。
长期以来,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就是强调“黏合”,大学办企业、企业建院所、院所转企业,产学研以项目、产权、工程为纽带合作,但终究难以把知识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应用的技术商用形态。
2.创新服务业是纵横结合的创新服务体系
创新服务业是研发服务业为主的制造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的统称,是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更高的现代服务业。
制造服务业是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两个高端,即产业技术研发和增值服务的延伸,是传统制造业质的提升;科技服务业是产业技术研发向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的延伸和服务,向公共服务平台和市场服务平台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的产业化全程深化,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的加速器。制造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构成了纵横结合的创新服务体系,是创新体系中促进创新主体结合最活跃的因素。
3.创新服务业促进形成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和创新的体制机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工业化先行国家和地区建立工业技术研究院,台湾工研院的功能作用是组织应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实验生产,并通过这些研究将科技成果转移到工业生产领域,成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和平台。台湾工研院每年向产业界转移技术500项,提供15000次以上的技术服务,已向企业界转移人才16000人,其中6000人担任中高级主管。每年技术转移促成投资超过600项,带动投资金额每年平均180亿新台币。
近年由于专业化分工和企业发展模式的变化,我国在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冒出来一批经营产业技术研发的企业,即研发服务业。
过去R&D多是科技专家的研发活动,现在研发服务业是企业为主,从创意、方法,到设计、试验、应用,优势企业合作研发,产业技术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和创新”的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