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2024中国自动化产业年会
2023
2023年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装备制造业发展与“军民融合”战略
  • 作者:孙柏林
  • 点击数:47264     发布时间:2017-06-21 10:20:00
  • 分享到:
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既是充分借助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加速推进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客观要求,也是利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契机,促使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可确保军队战斗力与地方生产力同频共振、同步提升。
关键词:

1 前言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于2017年3月12日下午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深厚土壤,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推动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兴军,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性任务。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7年1月22日召开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由习近平任主任。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是中央层面军民融合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统一领导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负责。

这充分说明,中央已经将“军民融合”提升到国家战略层次。

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正是基于军民双轨牵引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因为,科技创新的春笋破土处,不仅出现在军事科技领域,还广泛地遍布于民用科技土壤。由此,科学技术“军转民”的单向输出历史已经改变,“民转军”的浪潮逐浪推高。尤其是在信息时代,电子技术、网络应用在民用领域出现了万马奔腾竞向前的态势,使军事科技创新出现了“非需求引导”现象,即“先有民用技术,后有军事需求”。例如大数据原是应用于统计学领域,如今已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面对这一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必须认真对待,并将企业的发展与“军民融合”战略相融合。

2 “军民融合”战略的基本内容与意义

2.1 “军民融合”战略的基本内容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国家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理论上军民融合的概念并没有标准的定义。狭义上,专家学者认为,中国“军民融合”式发展问题实际上就是军用技术转民用或者民用技术转为军用。

“军民融合”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军民融合”,是我党领导中国革命长期实践的科学总结,是走中国特色富国强军之路的必然选择。在我党我军建设的不同历史阶段,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结合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实际,先后提出并不断丰富发展了“军民兼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等战略思想,回答和解决了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之路。

“军民融合”主要分为三层含义,一是“军转民”,就是军事技术在民间的使用;二是“民参军”,即民营主体参与军工市场,利用民用尖端科技助推国防科技发展,以实现创新突破的重要举措;三是军民合作,即针对某项具体的任务进行合作。

2.2 “军民融合”战略的意义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把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说明推动中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确保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是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必由之路,对于提高中国人民解放军能打仗、打胜仗,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通过“军民深度”融合,盘活存量资产,吸引各种渠道资源进入国防安全领域,促进创新,加快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另一方面,解决了原有军工资产的效率问题,构建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军民深度”融合的运行体系,由原来的“输血”转为“造血”,促进我国军工产业升级。深化“军民融合”发展之路,无疑是为科技强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时代大势不可违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必须以整体国家经济科技实力为支撑,加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资源整合,以最开放的胸襟、最便捷有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吸收利用民用优势资源和先进技术,特别是把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先进的知识、最前沿的科技、最优质的人才资源整合起来,吸纳和运用到建设现代化国防和强大军队中来。唯有如此,我们这支军队才能成为最具竞争优势的先进群体,才能最有创新力、竞争力和战斗力。

3 “军民融合”为装备制造和武器装备提供“双赢”机遇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基础,不但关系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直接关系着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历史上,军事技术一直领先于民用技术。但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起,人类开始进入以信息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时期,开启了商业革命先于军事革命、社会信息化水平普遍高于军队信息化水平的历史。目前,发达国家的军事专用技术比重已不到15%,而军民通用技术超过80%。在科技和军事双重革命的驱动下,“军民融合”发展渐成主线。

“军民融合”式发展不是简单的‘军到民’或者是‘民到军’的转化,而是要推动军民两大领域互补互促、一体发展,获得“双赢”的战略。

3.1 先进制造与武器装备的关系

战争中,武器装备的较量在相当意义上就是制造业、制造技术、供给能力和高科技水平的较量。随着武器装备性能的不断提高,对制造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着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

先进制造与武器装备的关系主要是:

一是先进制造技术是武器装备发展的重要保证。先进武器装备的设计首先必须建立在实现性和经济可承受性的基础上,而先进的制造与工艺技术是实现设计思想的物质基础和依据,它不但能为武器装备升级换代提供快速研制的手段,还能为武器装备的高质量、批量化生产、使用与维修提供重要保证。

二是先进制造技术是武器装备生产的重要技术支撑。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及其产品的更新换代总是伴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重大突破,制造技术的进步为加速这些产品的更新换代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三是先进制造技术是增强威慑力量的重要手段。掌握先进制造技术,拥有强大的现代制造业,才能适时研制和生产克敌制胜的高技术武器装备。

四是军工制造业的能力和水平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军工制造业是战争中保障武器装备供应的物质基础。

毫无疑问,先进制造与武器装备间有着密切联系。

3.2 装备制造是提高军事战斗力的关键

先进制造技术与武器装备发展密切相关。制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更是武器装备先进与否的关键。当今世界,在一个国家的企业生产力构成中,制造技术的作用一般占60%左右。因此,世界上各个国家经济的竞争,可以说主要是制造技术的竞争。对于武器装备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武器装备的先进与否,战斗力的高低,先进制造技术具有直接的决定性作用。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高端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提高军事战斗力的关键。

制造技术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设想、概念、科学技术物化的基础和手段,是国家经济与国防实力的体现,是国防工业的关键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是随着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而成为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是装备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只有凝结了先进制造技术的武器装备,才能真正形成战斗力。

例如,2008年8月1日美国国防工业委员会制造分会发布了《Maintaining Viable Defense Industrial Base》白皮书,将制造技术列为“影响美国国防工业的、与制造有关的七大关键因素”之首,指出:如果失去制造技术的领先优势,那么将失去国家安全。2009年3月美国公布的国防部制造规划战略规划中指出,“国防制造技术的愿景是:在国防武器系统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快速响应的、世界一流水平的制造能力,并在经济可承受的条件下,快速满足战争的各种需求 。”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军要有效地履行新阶段的使命,最为关键的是要提高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打赢战争的能力。众所周知,信息化战争突发性强,战争周期短,消耗量大,对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依赖性极强,具有小攻大防、小行动大保障的特点。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对抗,本质上是以经济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对抗。唯有军民深度融合,国防建设才能以整个社会的经济实力为后盾,获得来源稳定、技术先进、成本经济的可持续的物质支持,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对抗能力,才能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国家的统一、稳定提供强大的保障。

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先进制造技术将不断涌现,而国防工业是新技术的推动者、引领者和受益者。因此,先进制造技术的进步、发展和推广运用,在武器装备发展中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大。纵观世界制造业发展史,先进制造技术往往最先产生并应用于军工领域,推动着军事装备技术和民用制造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国防制造技术一直是武器装备性能实现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它不仅决定着先进的设计能否变为具有威慑力的武器装备,而且还关系着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周期、质量和成本,对武器装备形成战斗力起着关键作用。

军工制造业是战争中保障武器装备供应的物质基础。作为现代高技术战争的伊拉克战争,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从2003年3月20日到4月11日的21天时间里,联军共发射了约800枚“战斧”式巡航导弹和l00枚GALM空射巡航导弹(在1991年的“沙漠风暴”、1998年的“沙漠之狐”和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曾分别使用288枚、330枚和160枚“战斧”式巡航导弹攻击内陆纵深重要目标)、17,000枚精确制导弹药和8500枚非精确制导弹药[4]。如果没有强大的军工制造业和先进制造技术提供保障,进行如此巨大的武器装备投人和消耗的战争,是不可想象的。战争中武器装备的较量在相当意义上就是制造业、制造技术、供给能力和高科技水平的较量。

3.3 “军民融合”为产业插上转型升级之翼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武器装备生产速度和效率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推动了批量生产方式和相关制造技术的进步,这些对盟军最终的胜利至关重要。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显神威的坦克的发明和使用,大大促进了(履带)锻造、(车身)焊接、(炮塔)整体铸造等制造技术的发展。飞机复杂型面临零件加工要求,导致了数控机床的出现。现代客机和先进战斗机的研制,导致了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的出现。精密惯导仪器制造使精密与微细加工技术得到了发展。此外,受先进武器装备批量制造的需求驱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现代集成制造(CIMS)、敏捷制造(AM)、精益生产(IP)等制造技术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新概念武器装备的研发,正在推动着更新的制造理念、更先进的生产模式、更好的制造工艺与装备向前发展。武器装备发展对先进制造技术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而,可以说:“军民融合”为产业插上转型升级之翼。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例如,据中国政府网2016年7月7日报道,“军民融合”为四川创新发展插上“转型之翼”。根据国务院批复,四川将依托成(都)德(阳)绵(阳)地区,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举措的先行先试,加快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这意味着,一大批国防科工院所和骨干企业将渐露锋芒。四川省要求成德绵地区在三年试验期内,每年向全省、全国推广一批可复制的改革举措和重大政策,力求在军民融合、区域协同、科技经济融合、内陆开放、创新创业、科技金融服务、政府与市场关系等方面取得重大改革突破。

再如,据中国政府网2016年10月27日报道,河北省“军民融合”产业基础扎实并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15年突破1200亿元,已成为引领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在今后五年内河北将把“军民融合”产业打造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军民融合”对于河北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从传统产业看,钢铁、水泥、玻璃面临巨大的过剩产能压缩,长期来看更大的问题是提升产品的结构与档次。而国防科技工业领域通过装备升级、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航母建造等重大项目,在钢铁、水泥、玻璃等材料领域积累了大量与军品同源的先进民用技术,借力军工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无疑是一条捷径。河北是军工大省,军工企业、科研院所集中,军民两用优质创新资源和技术积淀深厚。电子信息、卫星测控、通用航空、船舶修理、汽车制造及零部件、新能源等产业已成为区域甚至全国同行业引领发展的先导。

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推动着制造业的发展。国防科技工业依靠先进制造技术生产的高技术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如卫星通讯、气象观测、资源普查、导航定位、测量通信、交通运输和民用航空等多个领域。可以看到,无论是从生活和生产资料的直接生产、创造社会财富方面,还是从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制造技术水平等方面,军工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以及综合国力的提高都起到了先导和推动作用。

通过国防工业的“军民融合”发展,不仅可推动民用新兴制造业发展,而且通过对传统制造业的技术特别是信息化改造,使传统制造业焕发生机,从而推动整个国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4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民用高新技术的军事化运用已越来越被各国军队重视。依托国民产业体系的强大技术支撑,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的技术体系,是实现我国军事技术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民技军用是信息时代装备建设的发展潮流,利用先进的民用技术产品促进“军民融合”已经是世界范围发展的趋势。民技军用己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推动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要毫不动摇地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海纳百川地吸纳利用先进民用技术,把武器装备建设深深植根于国家工业基础之中。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军民融合战略的核心领域,是强装强军的必由之路,是富国强军的战略之要。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形成起来的。”目前,我国武器装备建设正处于结构调整的转型期、建设速度的换档期以及制度改革的过渡期,装备建设任务异常繁重,军民融合机遇历史难求,民企参军改革从未像今天这样突出、这样紧迫、这样重要。

确保军队战斗力与地方生产力同频共振。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是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一对矛盾,实现“军民融合”,解决军民产业相互制约发展的局面,是增强我国总体实力的有效途径。中国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报告2014》显示,中国的军民融合度在30%左右。这标志着中国的军民融合处于由发展初期向中期迈进的阶段,处于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推进的阶段。

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既是充分借助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加速推进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客观要求,也是利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契机,促使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可确保军队战斗力与地方生产力同频共振、同步提升。

2016年,《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发布,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近期,习近平主席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又强调,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下更大气力推动科技兴军,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2017年,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成立,在国家层面实现了军民融合发展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利好政策的引领下,在倡导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机构保障下,我们有条件将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发展得更好。近日,军委装备发展部国防知识产权局集中解密3000余件国防专利,并首次发布解密国防专利信息2346件,促进国防专利向民用领域转化,为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提供战略支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民军队战略转型任重道远,科技强军重任在肩,改革重塑时不我待。“军民融合”战略的征程已经展开,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如何再立新功?值得深思。

参考文献:

[1] 王元钦, 舒本耀. 论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时代价值[J]. 装备学院学报, 2014,(12).

[2] 陈宇宏. 军民融合与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J]. 西部大开发, 2016,(11).

[3] 乔玉婷, 曾立.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模式研究[J]. 预测, 2011,(5).

[4] 徐辉. 中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建议[J]. 经济研究导刊, 2014,(30).

[5] 舒本耀, 等. 深入实施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发展战略[J]. 中国军转民.

[6] 刘翔飞. 论军民融合下的创新型企业发展[J]. 南北桥. 2016,(4).

[7] 杜人淮, 马宇飞. 大国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探析[J]. 地方财政研究, 2016,(6).

[8] 王元钦, 舒本耀. 论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时代价值[J]. 装备学院学报, 2014,(12).

[9] 周季礼, 宋文颖. 美国推动军民网络融合发展的主要做法与举措[J]. 中国信息安全, 2015,(7).

[10] 刘洋.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之路[J]. 农林科学技术, 2015,(12).

摘自《自动化博览》2017年6月刊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