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2024
2024中国自动化产业年会
2023年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新冠疫情对制造业影响的思考
——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华为公司战略部总裁张文林
  • 点击数:2413     发布时间:2020-04-07 13:12:00
  • 分享到: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很多行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疫情之下,原材料调配、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人员复工等问题让制造业面临诸多挑战。在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华为公司战略部总裁张文林看来,本次疫情对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更多的是正面的促进作用,他认为,疫情会加强产业界对工业4.0和智能制造发展必要性的共识,扩大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制造是必然趋势。
关键词: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很多行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疫情之下,原材料调配、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人员复工等问题让制造业面临诸多挑战。在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华为公司战略部总裁张文林看来,本次疫情对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更多的是正面的促进作用,他认为,疫情会加强产业界对工业4.0和智能制造发展必要性的共识,扩大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制造是必然趋势。

Q:此次疫情给我国制造业带来哪些影响,促进制造业实现哪些变革?

张文林:(1)短期内,防疫管控和隔离打破了正常的生产和物流运作,影响全球供应的连续性和客户需求的正常满足,很多企业面临订单违约的问题。

国内制造和物流企业较长时间停工,产能恢复速度也不一致。新冠肺炎疫情下,由于各城市的封城和人员隔离,节后的返程和出勤受到影响,导致生产线无法有效开启,补充招聘也很困难。也可能因为防疫物资调拨以及配套基础设施保障不到位而无法开工。不同地区的疫情轻重不同,管控力度不一致,也导致了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复工的不匹配,部分企业准备好开工了,但他的供应商可能无法复工。

国内跨省/跨城市和海外物流被隔断,即使上下游企业都开工了,也可能收不进来,发不出去。部分区域封闭,部分道路加强进出管控,以及部分国家海关的限制,原材料配送和成品发货的物流受到较大影响。企业生产需要完整的产业链支持,即使有少数非关键物料(如包材)欠料,也会导致最终产品无法有效产出和交货。

越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受冲击越大。疫情防控的隔离措施首先是限制人的流动,因而越是依赖人力的企业越被动,但自动化程度高的工厂,可以依靠几个人就运转起来,因而复工的难度较小。

越是布局集中的产业,受冲击越大。如全国光芯片/光器件的研发和制造高度集中在武汉,受到疫情影响开工不足。光电产业很多下游企业都依赖于武汉的供应商,在其他地区并无备份,这些企业严重欠料的现象普遍。

(2)中长期可能会调整对中国制造竞争力的评估方式,加大中国制造业的外迁和降低全球份额占比,但也会提升中国制造业的连续性风险应对能力和产业链管理水平。

此次疫情会成为制造行业产业链布局评估的一个重要风险,影响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一方面,疫情持续时间不确定,存在部分制造企业在疫情期间快速将制造业务转移到东南亚低成本国家的风险,如果在当地稳定生产,形成产业链,将加速成本敏感型制造企业流出中国。另一方面,海外客户在供应商布局中可能会加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影响要素,避免将采购量过于集中在中国,而在其他地区有意培养备份或替代者,在选择国内供应商时也会更强调风险应对和灾后恢复能力。

促进产业链布局的调整。重新评估中心城市中制造业的定位,大城市传播疾病的速度更快、交通拥堵、房价地价高企等都不利于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可能会受到疫情影响加速向全国不同地区(包括工业欠发达地区)分散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链,提升竞争力。

推动制造企业对数字基础设施与技术的价值及现实意义形成共识。远程办公、协同研发、自动物流和仓储、可视化/远程操控生产、AR虚拟营销、在线培训等数字基础设施与技术将加速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Q: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此次疫情给智能制造带来哪些变革和挑战?

张文林:(1)疫情对智能制造的影响更多是正面的促进作用,疫情期间自动化生产的优势显现,会加强产业界对于工业4.0和智能制造发展必要性的共识,扩大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制造是必然趋势。

生产的少人化、自动化、柔性化诉求更加强烈,对智能机器人与协作机器人等技术会有更正面的认识。

生产过程的远程管控,生产设备的远程诊断和维护需求增加,对于硬件开发的平台化/组件化、生产运营的IT化/数字化有更大的诉求。

制造业物流会受到疫情影响,有产业升级压力。未来走向无人物流的动力会加大,可以避免跨供应链工厂间的传染,同时也能降低物流成本。

(2)促进制造行业工作方式的改变,大大增强制造业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

部分岗位向线上远程办公转变,如软件模块化/异地同步开发,基本不受疫情影响。这部分更接近于互联网、软件等行业,员工管理方式也会由现场考勤转向责任结果制。

远程办公、在线支持将承载更多的业务类型,如通过视频进行设备和产品诊断,将进一步提升对物联网、5G等技术的需求。

产业链上下游的远程协同和沟通需要跨企业的统一通信平台(如华为的WeLink),可能会加速区块链/智能合约、VR/AR等技术的应用落地。

(3)智能制造发展面临的挑战

智能制造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当前智能机器人、5G、大数据等技术处于发展阶段,应用场景还需要进一步适配。同时,数据底座和知识资产还需要进一步积累,发挥大数据挖掘的更大价值,实现智能化的生产、预警和维护。

人才转型需要长期过程。一线技工向技师转变、二线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新增“数据科学家、AI专家”,需要持续的能力培养,才能实现转变。

组织和流程的保障。技术的开发、人才的转型和管理模式的转变需要提前在政策上做好规划和保障,新技术的应用也需要有新的组织形式和流程机制进行有效的整合,并应用到相应的环节,发挥价值。

Q:“后疫情”时期,制造业应当做出哪些调整与改变?

张文林:(1)疫情的应对和管控,需要制造行业企业与政府进行良好的对接和匹配。当前国内制造企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是疫情管控的重点对象。行业及企业需要适配“后疫情”时期的公共政策,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沟通机制,协助政府快速识别并隔离出风险人群,在确保疫情可控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对制造行业的影响。

(2)把业务连续性作为制造产业链布局的重要考量因素,弱化集中制造,而适当分散布局,提升产业链抗风险能力。制造企业自身要考虑分散制造,如自制外包相结合,同一产品有不同的制造点备份,或适当在内地较发达地区建立备份。制造产业链也要避免过于集中,形成相对分散且每个区域有较为完整和齐套的产业链。

(3)进一步加大对工业4.0/智能制造的投入。

产业链的韧性和上下游高效协同对抗风险,需要在自动化技术、ICT技术、人才、组织/流程等多维度协同发展,促进制造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通过自动化降低对人的依赖,通过ICT技术提升产业链的协同效率。

Q:为应对突发的公共安全事件(如地震、台风、疫情等),企业应做好哪些应急准备?

张文林:(1)制造行业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是一个产业链的系统工程,需要有面向全产业链的业务连续性预案。每一个类型的事件都应有完备的预案,建设具备公共安全事件处理的专业队伍,日常做好能力提升和定期演练,以提升风险响应速度和风险应对能力。在救灾、医疗、通讯等设备上,要有相应的应急调配机制和安全储备,如本次疫情下的口罩、消毒用品、测温计等,确保异常发生时能迅速到位和迅速应对。

(2)匹配政府的公共安全政策,完善企业日常的风险监控和预警,并建立程序化的响应和上报机制,确保预案的执行。可以通过ICT技术(智慧城市、智能安防、传感器、大数据和云等)进行风险的网格化在线监控和后台实时分析,将风险触发条件数字化、透明化,一旦达到阈值,就自动升级、避免决策延误,同时尽可能将周边社区、上下游企业也纳入统一平台。

摘自《自动化博览》2020年3月刊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