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4日,中国自动化学会第十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国自动化学会顺利完成了理事会换届。站在新的起点,中国自动化学会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征程!
“领航者之CAA理事风采”专栏旨在展现理事风采,彰显学会人才荟聚之优势。在这里,我们将走近学会的核心力量——各位理事,领略他们的学术造诣、创新成果、行业洞见。他们都是中国自动化、信息与智能科技领域的中流砥柱,他们深耕科研一线,引领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发展,是国家科技进步的重要引擎。了解他们,即是了解中国自动化事业蓬勃发展的核心脉络与未来方向。

辛景民 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视觉信息与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认知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88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1993年和1996年获日本庆应大学工学硕士、工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统计与阵列信号处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智能医学影像处理等研究,发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论文250余篇(其中IEEE期刊25篇),获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80余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军工、横向等项目/课题20余项。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中国自动化学会自动化与人工智能创新团队奖,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普奖等。

阳春华 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南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
IEEE/CAA会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于1985年、1988年和2002年在中南大学获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1年作为访问教授在比利时鲁汶大学从事合作研究,2009年至2010年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从事高访研究。长期从事复杂工业过程控制、智能制造系统技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杰青、国家863/科技支撑/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SCI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三八红旗手、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等。

袁 利 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空间智能控制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原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GF卓越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长期从事航天器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技术研究,以及工程型号与光电仪器研制等工作,主持完成了多项重大航天工程任务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73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集成项目等,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十余项。

赵延龙 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务委员、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关肇直首席研究员、数学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曾先后到美国韦恩州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瑞典林雪平大学等做博士后或访问交流。研究兴趣包括集值系统辨识与控制、网络通信、金融系统建模、系统生物学等,在领域内具有重要影响的期刊或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现任SCI期刊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负责控制领域的副主编,Automatica、SIAM Journal on Control and Optimization和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等期刊的编委。曾任亚洲控制协会副主席,现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委会主任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技成就奖和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科研奖励;先后主持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首批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等项目。

周 杰 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IEEE/IAPR/CAAFellow。曾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研究生院院长、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自动化系主任等。现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兼控制科学与工程评议组秘书长等。长期从事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研究,发表IEEE期刊论文100多篇,其中IEEET-PAMI长文40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励,指导博士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博士论文(5人次)。
中国自动化学会简介
中国自动化学会成立于1961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国家一级学术团体之一,是发展我国自动化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学会现有近5万名会员、200余家团体会员、67个专业委员会、12个工作委员会、30个省市级学会、61家科普教育基地、23个学会服务站,参与筹建2个国际学术组织,荣获民政部“全国先进学会组织”、中国科协“全国科协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获评世界一流科技社团评价“五星级社团”。
学会突出政治引领,着力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坚持以党建促会建,成立理事会党委,完善三级党组织体系,连续11年承担中国科协党建强会计划项目,“CAA党员先锋队”足迹遍布全国;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持续推进口述历史系列访谈;以科普活动、学术活动、系列赛事、科技奖励等定制化手段,分类精准服务会员,打通人才培育、服务和举荐通道,增强对各类科技工作者的引领吸纳。
学会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自身能力提升。深化学会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改革,创新五级例会制度,形成位阶有序的议事规则;激发分支机构活力,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打造职业化队伍,提供专业化服务,实现人才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构建六大信息化平台,建立CAA专属融媒体平台,为全面实现智慧学会建设保驾护航。
学会树立品牌意识,引领科学传播新风尚。构建三位一体学术交流体系,每年召开千余场学术活动,受众人数近五千万人;出版《中国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史》等20余本教材;创办10本科技期刊,发布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完善学会科技奖励体系,依托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项目,强化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举荐,累计培养92名青年人才。
学会服务国家大局,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组建多个产业科技服务团和决策咨询团,建立23个学会服务站、2个院士工作站、签订20余个框架协议;持续开展团体标准研制和科技成果评价工作,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组建科普百人专家团、9支科学传播专家团、61家科普教育基地,打造“CAA科普下基层”“解密自动化”“智航助教”等多个品牌活动,助力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双翼齐飞。
学会坚持开放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参与筹建智能科学与技术协会、智能产业促进协会,联合建设国际人才信息库,推荐40余位中国科学家参与国际组织职位任选;承办IFAC第14届世界大会、第23届世界人工智能国际联合大会等十余个大型在华国际学术会议。
自成立至今的60多年来,中国自动化学会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谋创新,不断加强组织凝聚力、学术引领力、社会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现已经成为连接政府、产业、学术、科研、会员的重要纽带,成为自动化、信息与智能科技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现代科技社团。
摘自《自动化博览》2025年7月刊






资讯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