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控制系统是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础,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动能。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控制领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工业控制系统从封闭独立逐步走向开放互联,从软硬件深度捆绑到软硬解耦,边界不断扩大,面临的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本文详细分析了工控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新问题、新挑战,提出了推进我国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的相关建议。
随着工业控制系统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的推进,信息网络技术与物理控制系统传统业务之间的融合日益加深。在各类业务频繁交互的背景下,海量传感器及执行器设备泛在接入,系统边界网络呈现出分布广泛、无人值守、物理保护措施薄弱的特点,为攻击者提供了以非授权接入设备为侵入方式的物理入侵攻击途径。攻击者可利用静默性入侵设备长期潜伏在系统中实施信息窃取,对工业控制系统造成极大的安全威胁。本文通过分析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威胁案例和演变趋势,提出了物理入侵攻击威胁及其模型,对比了物理入侵设备的检测方法,探讨了该领域面临的挑战难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随着工业控制系统(ICS)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推进,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本文全面分析了类脑智能技术在ICS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现状,并深入探讨了其在智能机器人定位、决策算法优化、异常检测等关键领域的实际应用,同时讨论了该技术在隐私保护、数据安全和系统稳定性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本文旨在为ICS信息安全领域提供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推动类脑智能技术的实际应用和产业发展。
本文探讨了基于云边自动化的工业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和未来发展前景。随着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工业控制系统正在从传统的分层、封闭架构向开放、平台化架构转变。云边自动化结合了云计算和边缘计算,优化了通信效率、系统灵活性和资源利用率。本文还讨论了虚拟化技术、网算控互动机制、新一代通信技术等方面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最后,本文展望了云边自动化在设计制造一体化、IT/OT融合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大型生产设施的安全与能效监控,迫切需要低功耗、高精度的泛在感知,高实时、高可靠的无线传输以及动态灵活的生产管控。为此,本文首先提出一种扁平架构的无线化工业控制系统。然后,围绕感知、传输和控制等核心功能需求,系统阐述了高实时高可靠的工业无线网络设计及其时−空−频三元联合调控方法,感知终端的变周期精益采样和高能效精准时间同步方法,以及管控平台的语义化互操作和赋时工作流模型等核心关键技术。最后,研发了面向石油高效采收和电网全域安全监测的无线化工业控制系统,介绍了应用效果和成效。
为指导我国工业企业持续开展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以下简称:工控安全)领域综合防护能力提升,科学评价其安全防护能力水平,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联合产学研用共41家组织机构,历时多年研制发布《信息安全技术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成熟度模型》(GB/T41400-2022,以下简称:《成熟度模型》),从技术手段、管理制度、组织建设、人员能力等方面构建5级成熟度模型,支撑国家工控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工业控制系统作为工业核心组成部分,其安全事关工业生产运行、国家经济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随着工业体系由自动化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打破传统工业控制系统的封闭环境,传统信息安全风险加速向工业领域渗透,工业控制系统逐渐成为网络攻击的主战场,提升我国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水平已成为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本文通过对数字油田专用的油气工业控制系统(OICS)进行风险分析,提出了分层分域、确定性行为预测的纵深防御方法,可有效解决油田OICS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
工业控制系统是钢铁、石化、电力、核工业、轨道交通、冶金、装备制造、武器装备等重点领域的核心中枢,是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以下简称工控安全)是实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工控安全,将会打破现有的技术形态和管理体系,在面对工控安全的极大脆弱性,可能爆发大量安全事件的情况下,通过持续的监管工作机制,基于企业的业务特点,建立数据资产为核心的安全保障技术体系,通过安全产品+运营服务的动态模式保障工控安全,同时,加大工控系统本体安全的研究和工程化,从架构安全、被动防御、积极防御到威胁情报,整体建设、完善工控安全保障体系,是未来工控安全的发展方向。
到第 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