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加莱工业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宋华振
Power to X是一个在全球能源领域重要的方向,它充分利用氢能的潜力,将可再生能源通过“绿氢”这一中间转换环节,生成绿色的燃料、化工合成原料等。作为一个实现零碳的路径,本文对其进行了概览性的分析,并从自动化系统的视角阐述如何构建其所需的系统,以及从底层到顶层的探索。
Power to X是什么?
Power to X被称为“点亮未来的净零排放之路”的理念,参考WEF(世界经济论坛)定义,Power to X被翻译为“电转X”。Power to X(或P2X)是将富余的清洁能源(这里特指清洁能源)通过“氢”转化为各种化工方向的新方案。在这里,电可以通过化学合成方法,转化为用于化工产品、燃料、电力等各个领域的再应用。当然,在实际的Power to X生产链中,它通常被更为具体的指转为绿氨、绿色甲醇、绿色甲烷、绿色合成燃料这几个重要的方向。
图1 Power to X的概念定义
如图1所示,Power to X还存在一个富余可再生能源的消纳问题,即,它主要是指将光伏、风电这类“可再生能源”进行转换到电的一个聚焦点。并且它构成了一个走向“零碳”的链条。同时,为了区分碳排放以及碳收集等处理的制氢过程,采用化石燃料如天然气、煤炭等制氢被称为“灰氢”。而在“灰氢”基础上经由碳收集降低碳排放被称为“蓝氢”,采用核电作为制氢则被称为“粉氢”,采用风电、光伏、潮汐发电等不产生CO2排放的能源制氢的氢能则被定义为“绿氢”。
考虑到最近几年大规模扩张的新能源投资所造成的“弃电”问题,“富余再生能源消纳”与过度投资有关,但也与光伏、风电本身作为一种“不稳定”的能源有关。近些年,在各个地方都存在“弃电”的问题,这部分能源需要被有效消纳而不是停止机组的运行。而另一方面,这些电可用于制氢转为“氢燃料电池”车的动力源,但就目前而言,氢燃料电池这个方向的成熟度尚不足。尽管如此,我们不可否认氢能本身在化工领域还是有比较大的潜力。
图2 Power to X的“X”指向四个主要的方向
制氢是首要任务,在Power to X中,作为核心,制氢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而电解槽制氢则是已经相对比较成熟的。电解制氢主要有碱性电解制氢(AIK)、质子交换膜制氢(PEM)和固体氧化物制氢(SOEC)几种方式,其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各电解方法的特点比较[3]
由表1可以看到,电解制氢中比较成熟的是AIC这种方式,而另一种PEM的质子交换膜则处于商业化初期,从关键指标,即,电流密度来看,PEM还是更胜一筹,且其制氢纯度、电耗、体积、环保性相对均有优势。随着技术的成熟和逐渐大规模采用,它的前景也会更好一些。
图3 PEM电解槽(IRENA Green Hydrogen Cost 2020)
如图3所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PEM电解槽的结构(参考IRENA绿氢成本2020报告),包括了输入端的原料进入、电解工艺控制、逻辑。这些需要考虑防爆的要求。另外,在控制系统上,它更为专注于温度、压力闭环、液位、流量这样的连续变量控制。
电转X的几个具体方向
在电解制氢后,这些氢将被用于以下几个具体的方向,分别是:
(1)电转氨,就是将氢气与氨气在哈伯合成氨的技术,这个相对比较成熟——采用铁基催化剂。
(2)电转汽油也是一条道路,氢通过与一氧化碳菲托合成为汽油,汽油的主要成为为辛烷,C8H18的结构,相对来说,这个道路对于装备的投资要求是比较大的。
(3)电转甲烷:通过与CO2的催化反应,通常采用铁、镍、钌这三种金属催化剂下的反应生成甲烷,甲烷可以用于生产乙炔、一氯甲烷、二氯甲烷、四氯甲烷等产品。
(4)电转甲醇:相对比较成熟的甲醇制备方法就是CO2与氢合成,其反应式为:
CO2+3H2=CH3OH+H2O
根据清华大学针对Power to X的一份在2017年的经济性研究报告[2]显示,Power to X的这几个方向里,针对经济性方面来说,目前似乎对成本还是比较有挑战的。
表2 Power to X的综合对比
如表2所示,电转甲烷、电转汽油的能效相对较高,而转甲醇能效最低。但考虑到合成氨、甲醇的反应压力要求高,合成流程中电耗较大,因此,综合能效较低。在综合电价目前的情况下,电转化工技术经济性还是比较难。如果富余电价格到0.245元/kWh的话,电转油、转氨基本具有经济性,而甲烷、甲醇技术路线则需要进一步降低政策电价或自身能效水平再提高,才可盈利。
该研究基于2018年的技术与电价评价,到0.245元以下才能具有经济性,如果考虑到现在的国内大规模的风电、光伏的投资,使得目前的国内均量化度电成本LCOE已经做到0.2-0.3元/kWh的水平,相对于欧洲,中国在Power to X方面反倒更具竞争力。
Power to X生态对自动化的挑战
图4 绿氢构成的生态系统
实现Power to X为工程集成,它的建造通常是一个整体工程,如图4所示,它其实是一个“生态系统”。即,它实际上包括了设备本身的控制类,发电(风、光、水、核能等)、输配电、制氢、氢能利用设备的发展,以及下游储能、加氢站、热电联产、燃料电池汽车等众多应用场景。另一个方面就是电力的输配、氢能的输送利用中的网络调度。通常,一个大型的氢能项目,它是由众多的设备构成的一个“网络”,相互连接,因此,目前全球各国的氢能项目都是由国家的试点工程、能源集团的投资等大型项目的方式进行。这是因为它在运营上需要整个链条上下游的企业参与。
图4中,我们可以看到Power to X,是一个需要认真规划、布局的项目,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氢能利用的零碳网络。
那么,Power to X就需要从自动化视角考虑几个问题:
(1)安全性问题:这是首要被考虑的问题,氢作为易燃易爆的原料,它在整个生产、输送、利用的过程中,都需要传感器、通信、控制系统采用防爆型设计,或有处理防爆的能力。
(2)统一的标准与规范连接:这成为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每个设备来自不同的方向,如风力发电设备、光伏电站、变流/逆变、电力输送系统、制氢设备、燃气轮机、合成氨(例如制备合成氨)、氢燃料电池储能,它们分属电力、化工、运输等各个行业,并且,由于像光伏、氢燃料电池储能等行业属于新兴行业,它们在系统的规范方面还比较欠缺。这种集成因为设备厂商采用的控制系统,比如PLC、DCS和SCADA都会不同,以及设备本身又包括流程装备(如电解槽)、离散的装备(如电堆),这使得它们的模型也会产生差异。
(3)分布式系统之间的协作问题:在整个Power to X项目中,因为再生能源自身是“不稳定”能源,并且,下游的用户,也不是稳定的——比如氢的使用会产生变化,而制氢的设备却是连续的,系统之间应该如何协作,协作哪些参数,并且对局部工艺的影响是怎样的。这个整体的调度与协调,也需要数据网络传输的支撑,以及高速动态的响应能力。
(4)如何实现智能的系统:Power to X天生就是一个能源不稳定、下游应用不稳定、但又需要相互关联的系统,那么,如何去实现这样一个复杂的协作系统,如何让它变得聪明,具有自适应能力...这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全局视角的参数优化、调度效率、设备的工艺优化,这些是否能够不断采集、学习、部署,实现动态的迭代。
为Power to X的技术储备
贝加莱正在为氢能的利用部署技术,包括多个方向的技术,如为电力系统而进行的采样与并网同步模块、在设计端与MATLAB/Simulink的算法设计能力、通信的规约集成在控制系统中、安全认证UL6200,分别介绍如下:
(1)能源监测与并网同步
X20CM0985电力测量与并网同步模块。
•120~480VAC的电能计量;
•同时测量2个交流电源网络和2个附加电压;
•适用于多功能测量任务;
•智能电力系统同步单元;
•发电机电压和电流的当前值;
•根据当前电网指南运行;设备自动化。
(2)安全规范UL6200
UL6200是能源自动化领域的重要标准,涉及能源分配系统中电子控制设备的要求和安全测试。它规定了配电系统中使用的电子设备的安全要求,包括防电击、火灾和机械损坏。贝加莱为控制器提供的此项认证,不仅为发电机组的控制提供安全保障,同时也为Power to X的方案提供了有力支撑。
(3)电力数据信息建模IEC61850
IEC61850是为了发电及配电系统而提供的信息建模的框架,它能够为电力系统提供高效的数据采集、传输、运营数据分析、决策等领域的基本支撑。它继承了层级的模块化架构,来为搭建电力系统的整体数字化运营提供便利。
在Automation Studio中,可被调用的IEC61850功能可以让用户快速地配置其电力传输所需的数据、对象、方法等。
(4)模块类型包MTP
模块类型包Module Type Package是特别适合于分布式系统的自动化工程规范。它将所有自动化组件(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作为对象进行层级建模,并通过状态来实现在任务间的协作。在系统需要任务升级的时候,用户可以通过支持MTP规范的交互方法来升级系统应用程序,而无需关注底层的自动化组件来自哪个供应商。
MTP是OPC UA在自动化工程方面的应用,它基于OPCUA的数据建模,但它提供了数据的交互模型、HMI呈现等方面的能力。让自动化系统可以更为快速地实现工程集成。
MTP通常由设备厂商提供MTP相关的描述文件,例如由Automation Studio导出该文件,下载到第三方或主机系统的软件中,它即可识别来自贝加莱的对象。或者相反,由贝加莱识别第三方的组件,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操作,例如:配置系统、下发任务、获得数据与状态等工作。
对于电解槽而言,其属于典型的模块化对象,不管采用AKI、PEM、WEM等哪种形式的电解槽,其所需的控制对象都是具有统一性的。
参考文献:
[1] 俞红梅, 邵志刚, 侯明, 衣宝廉, 段方维, 杨滢璇. 电解水制氢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建议. 中国工程科学[J]. 2021 : 23. (2) : 146 -152.
[2] 面向可再生能源消纳的电化工 (P2X) 技术分析及其能耗水平对比[EB/OL].
摘自《自动化博览》2024年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