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科技网
航空工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尤其是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中航工业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在航空工业最为重要的飞行控制和惯性导航技术领域,突破西方发达国家封锁,攻克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走出一条技术、管理、文化协同创新的科学发展之路。
技术创新是核心。一个高技术企业的成功与否,归根结底,拼的还是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中航工业自控所的实践再次证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通过简单的技术交易和购买方式可以获得的,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在竞争中掌握话语权。自控所的技术创新立足于形成先进的装备,保证了创新成果不会被束之高阁。这很好地回答了为什么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疑问;对于当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难题,尤其具有借鉴意义。同时,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完整的自主创新体系,心无旁骛的执著与坚守,才能实现厚积薄发,关键时刻方能“大显身手”,经得住考验。
管理创新是保障。“干的是三代机的活,有没有想过组织流程是几代?”这一问题的背后,折射的是众多从计划经济时代走来的国企面临的通病——管理落后、思维僵化,极大地制约技术的快速发展。如果说技术创新是能力的体现,管理和制度上的变革则更需要魄力。自控所大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符合自身特点的本土化应用,经过十年的管理变革与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了战略转型目标,企业的创新DNA也得以重构,实现了良性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充分考虑了员工诉求和利益的关键因素,从而保证了变革得以迅速顺利推行。而先进科学的管理制度一旦形成,也将成为强大的保障,为企业新的更快发展保驾护航。
文化创新是基础。“人员流失率接近于零”“让员工拥抱变革而不是惧怕变革”,这样简单的数字和承诺背后,蕴含着并不简单的意义。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留住人才,让他们产生归属感,并搭建一个发挥潜力的平台,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都必须研究和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在自控所,处处可以感受到鼓励创新、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这种文化氛围所产生的对人才巨大的吸引力,成了那里取得骄人成就的重要“法宝”。另一方面,自控所打开边界搞开放研发、办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与地方企业合作、与部队合作,甚至与国外合作,开辟了一条协同融合的创新发展道路。“让飞行更理想、更精准、更具智慧”已经成为植入每一个自控所人血液中的无声誓言。
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的崛起需要勇于担当的企业,崛起的中国更需要有能力担当的企业。中航工业自控所用自己在技术、管理、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写就了国企创新发展的生动范本。
《科技日报》(2012-10-25 一版)
(中国科技网)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www.stdaily.com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ontent/2012-10/25/content_5327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