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红利衰减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飞速进步,机器人正闪亮登场。前不久在江苏常州举行的先进机器人技术成果交流暨成果发布会上,来自国内外机器人及机电一体化领域的专家、企业齐聚一堂,为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把脉问诊。
告别人海战术 机器人2.0时代来临
机器人的十八般武艺,正深度刷新工业生产格局。富士康计划2014年采用100万台机器人替代50%的人工,常州声学巨头瑞声科技投资10亿元使用机器人替代手机讯响器装配……机器人在国内生产领域的使用不断增多。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鹤皋表示,每万名生产工人占有的机器人数量,日本是306台,韩国287台,德国253台,美国130台,而我国仅为15台。我国要从制造大国转型为制造强国,巨大的需求释放将促使机器人爆发式增长,估计到今年年底工业机器人装机数量可达10万台。
蔡鹤皋曾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点焊机器人。他表示,当前焊接机器人售价已降到20多万元,可顶替4个焊工,一年即可收回成本。刚刚在武进机器人产业园下线的巨型桁架机器人,长72米、高6.8米,“大手臂”在数控机床前灵活转动。企业负责人刘金石介绍,以往依靠人工给数控机床上下料,难度很大,而机器人一次就能抓取2吨重物,预计今年可实现销售额1亿元。
德国汉堡大学教授张建伟刚从布鲁塞尔参加机器人产业大会回来。他分析说,机器人产业已经进入了可以人机合作、灵巧感知的2.0时代,产值有望超过汽车产业。
逆袭国外巨头 个性化定制抢市场
当前,国际知名品牌ABB、德国库卡、日本安川在国际市场形成了传统优势,国内机器人企业如何“逆袭”?蔡鹤皋给出良方:从市场中寻找灵感,快速抢占“无名高地”。
除产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市场空间也很大。比尔·盖茨曾经预言,机器人最终会进入家庭,就像个人电脑一样家家都有。蔡鹤皋表示,在很多领域,机器人应用还是空白,如水下机器人、采矿机器人,以及汽车加油、医院看病、社区保安等领域,只要努力抢占空白点,就能占据制高点。
破除核心依赖 加快研发降低成本
专家表示,由于我国机器人制造企业起步晚,且受制于基础工业的差距,在伺服电机、驱动系统、控制器以及传感器等核心部件方面自主生产能力较弱,这些部件占到机器人制造成本的70%以上,且主要依赖进口,因此需要避免整机空心化倾向。
常州市科教城相关负责人表示,机器人产业在苏南呈现大爆发之势,去年常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营收突破25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专家认为,江苏具备各方面优势,机器人的发展空间非常大。常州铭赛机器人公司总经理曲东升认为,目前除了精打细算降低部件的“微观成本”,更应通过产业链整合,树立“大成本”意识。如有的企业擅长研发机器人的大脑,有的则精于关节,有的长于让机器人拥有视觉和触觉,而通过利益链接机制,扩大聚合效应,就能有效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