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核心部件受制 中国机器人产业瓶颈待解
  • 点击数:419     发布时间:2014-07-16 14:15:00
  • 分享到:
关键词: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年7月7日

    国内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催热了机器人市场。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董事长张小飞表示,今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2013年,国产机器人在国内机器人市场的份额只有13%,机器人国产化任重道远。而打破核心部件的瓶颈,将是机器人“中国造”的突围之路。

    国产化面临诸多难题

    201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为28台/万人,今后几年将以3%左右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0年我国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密度将达115台/万人,未来市场空间巨大。

   因此,国外机器人巨头积极抢滩中国市场。2013年,排名前十位的国外机器人品牌在中国市场销售数量总计2.6万台,出货量在1000台以上的有9家。以发那科、ABB、库卡、安川为代表的外资企业,2013年占据了中国87%的工业机器人市场。

    国外机器人企业加紧在中国布局。像总公司在意大利的柯马机器人,已在中国昆山设立了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柯马机器人一般工业经理忻煜说:“中国机器人市场2013年出现爆发式增长,增幅超过50%,其余经济发达国家机器人年增长变化平稳。汽车工业依然是机器人最大客户,但增长趋于稳定,一般工业(除去汽车业)代表未来。”

    而新松、汇川、广州数控等一批中国本土机器人企业也迅速崛起,但它们的规模仍然偏小。2013年,国产机器人企业出货量基本都在500台以下。汇川技术、新松机器人2013年的收入分别为17.3亿元和13.2亿元。

    “国产机器人企业面临内忧外患。核心技术缺失、零部件基本外购、产能瓶颈约束、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两三年内都难以解决。”张小飞说。

    政策扶持使企业数量激增

    为了扶持机器人产业发展,国家近两年已出台相关政策,并颁布《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福建、重庆、洛阳、广州、芜湖等十省市出台了机器人扶持政策,东莞、深圳等地的机器人扶持政策也即将出台。

    政策推动使企业数量激增。截至2014年5月,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数量达353家,其中做系统集成的占86%,做伺服系统的占5.67%,做控制器的占4.25%,做减速器的占3.68%。张小飞预计,今后3年,国产机器人企业将以每年50家左右的速度增加,“中国机器人行业未来竞争将会非常激烈”。

    目前,国内A股有35家机器人行业的上市公司,其中有9家是2014年上半年才涉足机器人领域的。国信证券分析师朱海涛指出,新松、汇川市值成长很快;为了增加市值,许多上市公司都进入机器人行业,但“80%是在造概念”。

   定位与突围

    一哄而上并不能解决国产化的难题。国际四大机器人巨头虽然控制器全部自己生产,但是减速器则全部外购。它们都是建立核心优势,扬长避短。

    张小飞表示,要想突破机器人国产化的瓶颈,国产机器人企业首先应当认准自己的行业和定位,“目前国内很多企业追求‘大而全’,但是这个行业十分细化,需要专注的精神,国内企业对自身定位的盲目制约着它们自身的发展。”

    他建议,龙头企业可以通过与中小企业长期合作,带动它们成长,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匹配与协同。此前,三星和LG都尝试过这种做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除了清晰定位,在核心部件上突破也很关键。深圳市雷赛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控制事业部副总左力说,很多由国外厂商提供技术组件制造的国产机器人和国外厂商自己制造的机器人存在很大的差异,国外厂商能够提供的成品都是很有限的,关键还是在于自身的集成。

    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机器人营销经理胡海峰认为,不仅是硬件,软件方面也要跟上。预计未来5年中国机器人市场的复合增速将达30%-35%,到2020年中国自动化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即使本土企业只占20%的份额,也可能出现年收入200亿-300亿元的本土机器人企业。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