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可穿戴设备在传统与新异中突围
  • 作者:郭涛
  • 点击数:550     发布时间:2015-04-27 22:42:00
  • 分享到:
关键词:

    备受期待的Apple Watch智能手表将于4月24日在美国和其他8个国家开售,尽管价格高达349-17000美元,依然让可穿戴市场充满期待;

    谷歌近日申请了一项新专利:一款可穿戴设备通过扫瞄侦测被“标记”的癌细胞后,可用物理方式将其消灭;

    伦敦近日展出了一款被称作Ritmo的孕妇带,可通过环绕在孕妇腹部的13个检测胎儿心跳的声学和心电图传感器,以及跟踪胎儿蹬腿、收缩以及其他动作的运动传感器,实时将信息传递给准妈妈……

    国外可穿戴设备大佬云集,来势汹汹,国内可穿戴设备的研发厂商却多为新创型公司和小微企业,他们该如何突围?近日在上海召开的智能穿戴产业交流会上,不少业内精英和专家达成共识:国内可穿戴设备需要在传统与新异中突围,并时刻撑起专利的保护伞。

    兼顾“立异”与“传统”

   华为智能手表Huawei Watch 3月1日在2015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发布。与Apple Watch采用方形表盘不同,Huawei Watch采用圆形表盘、蓝宝石屏幕。华为终端首席执行官余承东表示,Huawei Watch可以看到社交网站的信息,也可以用Google Now进行语音对话,这款手表还有多种表带可供搭配,尽量让不同的人找到合适自己的款式。

    除了智能手表,华为当天还发布了新一代智能手环B2、智能耳机N1。B2手环比前一代B1升级了6轴传感器,能识别走路和跑步等运动模式,并可监测睡眠。B2手环防水防尘,正常使用可运行5天,待机12天。运动监测智能耳机N1没有6轴传感器,只有一个加速计,也可测量步数。N1耳机有4GB储存空间,其内置电池可供用户使用3天,并可支持5小时通话。

    “我们通过10万份用户调研发现,近90% 的用户认为可穿戴设备‘太丑了’,不好看、不舒服、不耐用是大家普遍反映的穿戴体验之‘殇’。”果壳电子副总裁于海东认为可穿戴设备首先要关注“饰品属性”,需要尊重传统审美观。

据介绍,2014年10月果壳电子就推新发布果壳智能圆表。在智能圆表面世之前,该公司收集了上一代产品用户的十余万份调查问卷,发现大多数用户倾向于传统的圆表形态。果壳电子应需而动,耗费巨资开发圆形屏幕,同时解决了目前智能手表必须抬手或点按屏幕才能亮屏显示时间的问题,再配以优质表带,从外型上牢牢抓住了用户眼球。在应用方面,果壳智能圆表也足够开放。

    传感器“暴长”成坚强助手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HS的预期,消费者对各类可穿戴设备的强劲需求将使应用在可穿戴设备中的传感器出货量激增,预计从2013年的6700万颗增长到2019年的4.66亿颗。此外,由于每款可穿戴式设备中的传感器数量不只一颗,传感器的种类、功能用途也多种多样,所以可穿戴传感器的成长速度将会远高于可穿戴设备。

   “在可穿戴设备层面,传感器是‘大头’。”来自英飞凌科技智能卡与安全事业部的孙任表示,目前市面上的传感器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磁力计、气压计以及温(湿)度计等,利用这些传感器可以完成各种运动识别以及手势识别,帮助消费者实现健康应用。

    “智能设备对人的黏附性的演化正在不断增强,可穿戴设备正在成为信息出入口、安全信息库和人联网,可以自动跟踪感知人的位置、安全、活动量、睡眠质量和身体健康状况。这预示着智能传感器的机遇与挑战来临。”上海矽睿科技有限公司专注智能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芯片及系统集成方案开发多年,公司首席技术官万虹认为可穿戴设备属于一个新兴的发展方向,对国内外厂商有着平等的竞争机会。但在芯片产业上,特别是在能够体现可穿戴设备特色的MEMS传感器芯片的设计制造上,国内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低功耗、低成本、小尺寸、高集中度”成为国内MEMS传感器厂商所要面对的挑战。

    据介绍,我国开展MEMS及传感器研发的时间并不比国外晚,但是产业化起步较慢,产业规模和企业规模整体较小,往往专注于局部小规模市场,产值和利润都有限,抗市场变化能力较弱。此外,国内半导体工艺发展和MEMS工艺也集中在中低端市场。

    不过目前来看,MEMS传感器在实现低成本和智能化数据采集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各种先进工艺技术的开发,新一代MEMS传感器的性能和成本都会进一步优化,其应用空间也将呈爆发式增长。

    专利成为决战“撒手锏”

    “ON World预计,5年后平均每年将有7亿件可穿戴设备销往全球,市场估值约为474亿美元。MSN中国日前发布消息,谷歌将以32亿美元收购恒温器制造商Nest。如此火热的市场竞争中,国外专利战已经打响,这场战火时刻可能烧及国内可穿戴设备制造商。”新加坡全球专利数据信息服务商智慧芽培训经理刘丹丹介绍,在智慧芽的全球专利数据库中,利用关键词、分类号、申请人,并结合各种检索策略对中国的智能可穿戴技术进行主题式检索与阅读筛选,可以看到,截至2015年3月25日,在智能可穿戴技术领域有超过700件的专利申请。其中意法半导体公司和微软公司的专利较多,而国内申请人多为一些小微企业、高校和个人,未出现大量技术掌握在少数几家公司的现象。数据表明,在可穿戴领域,国外公司对中国市场的专利布局非常重视,而国内企业的相关研发和布局处于弱势。

    据了解,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专利法修改,拟引入惩罚性赔偿。从征求意见和论证情况来看,有关方面对送审稿的大部分内容,包括延长外观设计保护期限、引入惩罚性赔偿、完善举证责任制度、提高法定赔偿数额上限等基本形成了一致的意见。对于国内可穿戴领域的研发者来说,意味着必须更加重视专利布局,并且避免踩上其他竞争者的专利“雷区”。

    “专利数据十分有利于企业了解技术趋势,分析竞争产品的技术情报使用。在高新技术应用普及的可穿戴行业,未来遭遇专利诉讼将是可以预见的现实。”刘丹丹认为,决战在可穿戴领域的创新创业企业,应该提前做好自身专利布局,借助专利数据服务于企业的创新研发、产品保护以及未来企业的经营方面。在她看来,已经发生的融资案例、诉讼案例、收购案例,足以说明专利是企业提升资产价值的“撒手锏”。

    刘丹丹建议,具体的专利布局要结合特定公司的企业定位和整体战略而定,在操作实践中可以借鉴“高通模式”和“苹果模式”。“高通模式”是以产品为导向的创新模式,期望最终在电池技术、交互技术、操作平台等底层技术上确立优势地位;而“苹果模式”的创新活动则是以用户为导向,构建真正实用的移动应用、提供有实际需求的产品功能。对可穿戴行业的国内企业来说,其研发布局已经落在国外对手的后面,因此加快研发速度、迅速提升企业在技术市场的份额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这方面,可以利用专利信息来促成校企合作、技术转移来实现。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