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风电业洗牌在即——民企或饮恨出局
  • 点击数:615     发布时间:2009-09-25 16:19:50
  • 分享到:
关键词:
     
    一桩看上去很美的巨大生意,需要多长时间可以让它面目狰狞呢?

    产值以 1000 亿元计的风电,仅用了不到 2 个月的时间。
 
    6 月初,河北保定电谷园区。远远望去,广袤的空地上渐次排列着体形巨大的风机叶片,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尽管金融危机让国内众多企业减产或停产,但在这个被称为“中国电谷”的产业园区里,风电设备车间却依然机器轰鸣。 

    园区一侧,天威保变新建成的风电生产基地已建成,离园区不远处,天威英利公司占地 60 亩的风电基地今年即将拔地而起。“我们今年才正式公开早有布局的风电投资计划,非常看好风电市场潜力。”英利公司行政部庞超对记者说。
 
    风电设备商乐观投产,不仅因为行业刚刚起步,也因其不受金融危机冲击。以今年上半年业绩为例,东方电气净利同比增五成以上,金风科技同比暴增 260%。 

    但这一切在 8 月底发生了新变化。不但业界热切期待的《新能源振兴规划》迟迟未出台,而且由于产能过剩,8 月 26 日温家宝总理在其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针对新能源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研究部署了 5 项抑制产能政策——风电与光伏首当其冲。 

    一场风电行业洗牌已然开始。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认为,“将来风电行业有三五家大企业就够了”。凯基证券王志霖表示,下马技术落后、重复建设的产能扩建项目,对整个新能源产业利好,“风电龙头企业将直接受益这一政策”。 

    记者从中国风能协会了解到,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中国风电整机制造厂商已达 67 家,其中国有 27 家,民营 23 家,合资与外资共 17 家。而国有大型龙头企业将受益此次产能遏制,金风、华锐、东气、上气仍稳居风电业赚钱榜前四,17 家外资与合资风电厂商影响不大,而 23 家规模较小的民营风电厂商将大部分出局。 

    发展迅猛:风电装机 7 年增 25 倍 

    今夏以来,密集投产风电设备厂的不只是保定地区。7 月 14 日,甘肃酒泉总投资 1200 亿元开建世界上首个 1000 万 KW 级风电基地,华仪电气 7 月 21 日宣布在内蒙古投资 100 亿元建设总装机容量 100 万 KW 的两处风电场。 

    风电企业雨后春笋般频繁上马,使近年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快得令人咋舌。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部数据显示,截至 2008 年,我国风电装机总容量达到 1221 万 KW,已占全球总装机的 10%,名列全球第 4。仅 2008 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就达 630 万 KW,与 2007 年当年新增装机 330.4 万 KW 相比,去年新增装机增长率为 89%,新增量仅次于美国的 838 万 KW,位列全球第 2。 

    此次风电热起源于我国近年推行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政策,而 2006 年 1 月开始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和 2007 年 8 月发改委发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系列配套法规、规章、政策,为风电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各路资金疯狂涌入风力发电行业。据统计,2008 年进入风力发电的资金超过 400 亿元,而在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增电力装机容量中,新能源占 33.45%,而风力发电又占其中的 8 成。 

    在李俊峰看来,早在 2004 年风机产业就步入疯狂扩张,从 2004 年 6 家猛增至现在的约 70 家,企业数量增长 10 倍以上;风电的装机容量也从 2002 年前的 46.8 万 KW,迅速发展到 2008 年底的 1200 余万 KW,7 年增长 25 倍。 

    风电发展之快,使得 2007 年颁布的行业政策两年后不得不改。当时计划,到 2020 年实现 3000 万 KW 远期目标,现在看来,这一目标可能提前 10 年就能实现。也因此,发改委今年中调整了这一规划,将 2020 年风电装机目标调整为 1 亿 KW。 

    产能过剩:今明两年过剩 300 万 KW 

    快速发展的直接后果是,风电行业已陷入产能过剩的尴尬局面。 

    来自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电工行业所属的 21 种主要产品中,其中 8 种产品同比增幅下降。与此对比鲜明的是,风力发电机组产量逆势高速增长,仅今年前 6 月同比增长高达 545%。
 
    业内普遍预计,今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预计只有 800 ~ 900 万 KW,而目前我国 70 家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中的前四家,年产能总数就已达到 1200 万 KW。这意味着,今年将有 300 万 KW 以上产能过剩。 
        
    而随着风电整机厂商去年和今年新投产项目的产能将在明年释放,届时风电市场有效产能将达 1400 万 KW 左右,而同期市场需求预计值约为 1100 万 KW,因此明年风电产业也将面临 300 万 KW 的过剩产能。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国家“十一·五”规划目标 2010 年投产 300 万 KW,在建 100 万 KW,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于 2006 年确定了 2010 年风电装机达到 500 万 KW 的目标,超过国家规划 100 万 KW。 
        
    但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今年上半年的调研报告显示,蒙东地区 2010 年底计划投产风电近 420 万 KW,加上蒙西千万级风电基地规划的实施,预计 2010 年内蒙古自治区风电装机将超过 765 万 KW,远远超过了内蒙古自治区此前的风电规划。 
    风电发展过快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前几年利润较高。以金风科技为例,2007 年其整机毛利率超过 29%,这意味着,卖 1 台价值 1000 万元的风机,基本可赚 300 万元。
 
    另一方面,是由于风机制造行业进入门槛低。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的 70 来家整机制造企业中 80% 都是简单的组装厂,“只需从上游零部件企业买入叶片、发电机、齿轮箱等,组装出售就行,反正各种规格都有。”正是由于利润较高和进入容易,许多国企、民企和外资企业争相加入风电行业。 

    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投资冲动,所带来的产能过剩已经引发了风机行业的价格战,以金风科技为例,风机的毛利润率已经从 2007 年的 29.46%,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 23.4%。价格方面,1 年前,金风科技单机容量 1.5 MW 的 GW77-1500 机型,价格是 6400 元/KW,同样的产品,在今年 5 月价格却变成了 5400 元/KW,下跌了将近 16%。 

    天相投顾报告认为,近年来,风电设备商的竞争激烈,例如湘电股份、上海电气产能扩张很快,而风电设备三龙头东方电气、大连华锐、金风科技的产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剩。
 
    洗牌开始:国有受益、民营淘汰 

    8 月 26 日,温总理在其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针对新能源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研究部署5项抑制产能政策,风电与光伏首当其冲,风电产业将迎来行业大洗牌。 

    “下马技术落后、重复建设的产能扩建项目,这对整个新能源产业影响深远,我们认为风电龙头企业将直接受益于这一产业政策。”凯基证券研究员王志霖表示。洗牌也意味着,目前处于春秋战国争雄时期的风电产业,未来将整合形成几家较大的龙头公司。 

    李俊峰也表示,“尽管风电整机制造厂商有 7、80 家,但真正上规模的不超过 10 家,基本上是保持在那些大的、传统的装备制造业厂家手里。” 

    事实上,尽管风电行业百家争鸣,但寡头垄断格局也正在形成。目前风电场、整机行业的寡头竞争格局开始形成。2007 年 5 大发电集团占据了 60% 左右的风电场份额;整机市场已形成华锐风电、金风科技、东方电气三足鼎立局面,去年这 3 家企业占据了 57.4% 的整机市场份额。 

    而洗牌后,寡头垄断格局还会加剧,因为未来整机市场竞争将在 MW 级以上机组展开。随着 2010 年市场供需平衡,行业不可避免地进行整合,届时经营管理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和有着强大集团背景的公司将会继续生存并壮大。 

    中信证券报告认为,对于没有完整技术研发链、单纯依靠购买国外技术谋求生存的设备商来说,未来的发展空间将很有限,预期未来风电设备市场将进一步集中到金风科技、东方电气、华锐、华仪电气等行业龙头手中。
 
    与此同时,那些规模较小的民营风电厂商将大部分出局。
 
    抑制产能受益榜: 

    金风老大 上气、湘电”黑马” 

    在风电前 3 名中,金风科技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风机制造商,凭借着较强的研发能力和技术领先优势,公司连续 8 年来业绩实现了 100% 增长,产品在 2007 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市场占有率为 25.1%,排名第 1。 

    目前公司生产基地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已在新疆、北京、内蒙古、甘肃、西安陆续建立产业基地,在靠近市场和制造资源的地区进行风力发电机组制造,不仅大幅度减少运输成本,还缩短了与客户距离。 

    随着风电行业整合,有整合能力的企业将提高盈利能力和稳定盈利水平。东方电气和华锐风电在纵向整合上就具备良好潜力。由于整机在销售渠道方面,国内整机厂商在未来 4 ~ 5 年内不具备机组大批量出口条件,自行开发风电场对带动机组销售量的贡献有限,因此,随着 5 大发电集团风电场份额的进一步提高,与 5 大发电集团的联盟关系可靠程度决定了整机厂商未来的市场份额,东方电气和华锐风电背靠大集团,在这个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两者可能成为风电行业竞争的长跑制胜者。 
 
    另外,两家可能改变行业格局的黑马型企业值得关注:上海电气和湘电股份。 

    上海电气集团去年 12 月宣布了其新的风电计划,公司旗下风电项目计划在 5 年内达 140 亿元销售额,从而确保稳进全国风机制造商前 3。 

    湘电股份去年累计装机已达 12.8 万 KW,其中 2008 年新增装机容量就达 12 万 KW。公司近期传出消息,今年将至少实现销售 40 万 KW 风机容量的目标。另外,公司和美国提姆肯合作的风电项目目前也已经初见成效,预计 2010 年将实现年产 400 套主轴/年的产能。 
        
    到时,公司将成为风电整机企业中唯一一家能够自行生产主轴的风电公司,第一创业证券分析师曾凡认为,“公司制造基础良好,未来可能很难挤进前 3,但挤进前 5 大有希望。” 
        
    民资转战并网:风能投资下一主题 
        
    虽然,现在看来民营企业或将缺失风电行业高速发展,但与其在技术相对低端的设备制造领域苦苦挣扎,倒不如转型风电行业的未开垦新领域——并网。 
        
    风电并网问题一直让业内苦恼,却也由此衍生出商机无限的接入技术。由于并网问题的限制,目前多数上市和非上市风电企业都集中在零部件、整机制造等中上游产业链,并在这些领域展开十分激烈的竞争。 
        
    “但我们现在最感兴趣的,是专注于控制技术、并网接入技术的企业,这将是风电产业下一个投资热点。”启明创投合伙人张勇对记者表示。他的说法代表了众多风险投资公司的观点。 
        
    与煤电的按指令发电、水电有水库控制不同,风电最大的问题是不稳定,风力强弱直接影响发电电压的高低。当风电电压低于额定数值的90%时,易被电网解列,为此必须配以低电压穿越或零电压穿越、风电功率的预测与控制等技术。
        “
    在国外,这样的技术解决方案已经很成熟,但国内并网型风电的管理者、建设者和制造者各自为政,无法形成统一的标准。”张勇告诉记者。虽然目前国内的接入标准还没有出台,但是专注于这一块的技术会有比较大的空间。 
        
    事实上,已有企业开始进入这个领域“淘金”。去年,青云创投就投资了一家专注于新能源与电网接入技术的公司,客户除了风电场,还包括风电设备制造商。“这个公司的产品包括风机接入电网的一些产品,风电场接入电网的一些产品,还立足于后续的智能电网更先进的一些接入电网的设备研制。” 青云投资合伙人陈晓平说。 
        
    另外,风电产业的短板是国内企业没有核心技术。目前 70 余家整机制造商中,绝大多数企业之前并没有做过风力发电机,也不掌握风力发电机的生产技术。 
        
    沈阳远大机电装备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闫凌宇日前接受央视采访时透露,国内大部分企业靠到国外买技术买图纸进行生产。“很多时候一张图纸卖给国内几家企业,这种情况很普遍。”花几 1000 万到国外购买图纸的同时,国内企业还要承受一系列苛刻条件:比如规定每生产出 1 台要给对方多少钱、产品不允许出口、不可随意改动等。 
       
     海关数据显示,2009 年上半年,我国共进口风力发电机组 976 台,总金额超过 9800 万美元。数据表明,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真正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不多,关键零部件基本依赖进口。 
        
    无奈的是,进口设备虽然贵,但是质量好,业内人士表示,国产风机维修频率大大高于进口风机维修频率。“尤其是国产风机的齿轮箱、主轴、液压缸等电机元件的损坏问题比较严重。”显然,研发质量和设备质量已成为我国风电制造商们急需提高的核心能力。 
        
    可以看出,以技术为突破口将是那些轻资产民营企业涉足风电领域的最有利途径。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