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新规出台 高校学生创业有了“尚方宝剑”
  • 作者:亚文辉
  • 点击数:432     发布时间:2016-01-19 17:39:00
  • 分享到:
关键词:

教育部近日在官网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修订情况,并向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部属高校征求意见。与原规定相比,新规明确提出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实验以及自主创业可折算成学分。

其实在新规出台之前,上海、武汉、成都等地的一些高校已经有类似的政策出现,在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方面也有了不少探索。

而新规的出台,则进一步为那些有创新创业能力和本领、创业念头比较确定的学生扫除了以往管理规程的一些障碍和束缚,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些学生解除了创新创业的后顾之忧。

新规出台有背景

实际上,对于鼓励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上海市一些高校已推出一些措施。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该校于2010年成立了创业学院,招收的学员不涉及学籍和院系调整。上海交通大学通过开设创业教育通识课,开展大学生创新计划。另外,上海交通大学还对选择创业的学子给予经费等方面的支持。

在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方面,上海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已有了升级版,把原有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改为4个必修学分的“大作业”,成果包括高水平论文、创新创业实践、授权专利、创新作品、竞赛获奖等。

四川大学计划将1/3的课程设置为创新创业课程,学校目前允许学生休学创业,每年为学生提供800万元的“异想天开基金”,还与成都市政府联合成立了1亿元创业风险基金。

对于新规的出台,国科火炬企业孵化器研究中心主任杨晓非表示,从2014年以来,我国明确将“双创”工作作为推动创新驱动的重要国策,各部委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来推动这项工作。从科技部到国家发改委,从财政部到国家税务总局,再到教育部,各种鼓励创新创业政策的出台,不仅是对“双创”工作的推动,而且具有一定的历史缘由。

“学校的老师、学生下海创业是不是合理合法的事情,从改革开放初期就是一个争议不断的话题。即便是四五年前,像现在这样老师创业和学生创业仍然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杨晓非表示。

然而近些年这些情况发生了两个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创业管理作为科学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学术界认可的一件事情,全球的商学院和其他教育机构都将创业管理区别于传统的工商管理教育,认为创业是一个不同于大公司管理的事情。另一方面,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创业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创客文化成为新时代的特征。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实践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应当和传统的学术教育一起成为学校教育的通识课程。应对这样的变化,实践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都应当作为学术型学校进行教育的有益补充。”杨晓非表示。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硕士、清华创客空间创始人毕滢表示,这是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决定的。从教育部来看,鼓励高校学生去进行这样的创业行为,也是为了响应这一号召。

实际上,在当前大众创新创业如火如荼的情况下,大学生创业者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如何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一个更为适宜的土壤和环境,让学校在其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正是教育部门要仔细考虑的事情。

影响深远有好处 而大学生对于新规是怎么看的呢?

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三学生唐凌在校内创办了一家广告公司,对于创新创业如何折算学分,他提出:“如何评估?以创业的营收作为打分标准,还是以获得投资的金额作为打分标准?会不会出现大批学生小铺?”

唐凌建议:“高校应开设更多创新创业类培训课程,将创业项目纳入课程考核,以此来完成学分成绩的折算。”

从大一开始,今年21岁的西安理工大学大三学生尉海阳就做过大大小小的创业项目。“很多学生在创业时为了专心致志,会选择休学。如果能对学生的创业成果进行学分认定,是种很大的激励和肯定。”他认为,“学校可以在认定过程中引入第三方评价,重视过程而不是创业成败。”

毕滢认为,从最浅显的层次来看,会有更多学生因此而去做创业的实践是毋庸置疑的,而学校也会更加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但其实新规影响更多的是学校的层面。为了落实新规,各个高校都会出台一些具体的政策,比如应该怎样折算学分。而投资机构也会更多地关注到高校学生群体的创业行为。”毕滢表示。

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创业的成功率还是很低的,指望新规的出台会让学生的创业项目变得多成功是不现实的。学校应该更多地把创新创业的实践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学生的创业行为一个比较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学生更早地接触到社会实际的情况,是对学校体制内的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毕滢认为。

杨晓非认为,新规的出现带来的变化是深远的。“一是对社会实践的科学推动将会深远;二是将创新创业阶段迁延至更加早期的阶段;三是将推动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发生新的变化,非权威、个性化、自由职业意识、对自我挑战等一些有益的价值观将产生;四是社会财富的创造方式也会变化,小企业、天使投资、早期孵化成为社会的新的财富传承机制。”

此外,还有分析认为,大学生是思维最活跃、最具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的群体。允许、鼓励和支持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参加创业可折算成学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有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其次,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再次,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落到实处有难度 不过对于新规的落地,不少人还是有不小的担忧。

有分析认为,用折算学分的方式,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性。但如果缺乏严格有效的评价,创新创业学分可能变为给学生“送学分”,因为有些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目的可能不是提高创新能力,而是功利的“混学分”。

实际上,这种情况在一些探索试点的学校中已经出现,比如有的学校把社会实践纳入学分,一些学生就去社区找人盖章,或者炮制社会实践报告,去换取学分。出现这种情况,又与大学对人才培养不够重视,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有关。

毕滢认为,在初期这种情况是避免不了的。“对于学生来说,还是要靠自觉。而对学校方面来说,要有完善的学分折算机制。得从学生刚开始有创业想法的时候,就做一套比较完整的引导机制,帮助学生有一个更系统、更体系化的学习过程。从一开始的引导,到中间的实践,再到最后的审核折算学分,学校要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才行。”毕滢表示。

此外,毕滢表示,很多高校对于创业的实践教育还是比较欠缺的,一下子让这些高校自己去完善这样的一套体系、课程、培训、审核等机制,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来说,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开展的比较早,可能会有一些经验去帮助其他高校较快地落实新规。“各个高校之间需要互帮互助。”

“这一政策相对来说还是跨度比较大的,可能不能马上在全国铺开。”毕滢认为,还是应该在本身已经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环境、体系的学校做一些试点尝试,在机制方面做一些探索,设计好之后再复制到其他高校。

杨晓非也认为,学校要落实新规还需要很漫长的路:一方面,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还需要时间;另一方面,通识教育的影响也需要时间才能成为真正有效的教育体系。

尽管新规落实还是有困难存在,但毕竟已经在路上。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