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兰州高新区审时度势,敏锐反应,充分认识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从理念创新、运营模式、发展路径等方面大胆探索,率先推进,切实做大做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全力打造军民融合龙头工程、精品工程、创新工程,趟出了军民融合发展新路子,取得了阶段性发展成果,呈现出加快发展、协调推进、整体联动的良好态势。
一是高点站位抓机遇,切实打牢思想基础。兰州高新区积极抢抓国家战略机遇,大力度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全面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着眼于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进跨军地重大改革任务,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重大部署,充分借助兰州地处全国战略要地、军队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大胆实践探索,多方衔接沟通,反复论证研究,决定把军民融合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任务,摆在创新推动发展的关键位置,聚全力推进落实。
二是贯彻政策明方向,科学确立发展思路。严格执行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甘肃省“十三五”军民融合发展规划》,在深入研究政策文件指导思想、总体要求、重点任务、落实措施的基础上,结合园区发展实际,草拟了《兰州高新区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初步确立了“十三五”时期将“打造一个专业园区、壮大四大军民两用优势产业、实现200亿元目标”的发展思路。即:打造专业军民融合产业园,壮大航空航天、新型材料、地理信息、智能制造四大军民两用优势产业,实现军民融合产业工业总产值200亿元以上,通过3-5年发展,催生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从业人员达到3万人。大力实施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积极鼓励和支持军民融合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完善融合产业链条,为园区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实现军民融合产业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进而实现跨越发展。
三是军地合作建阵地,积极搭建创新平台。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部战区陆军信息工程科技创新工作站,于2015年在榆中园区创新工场建成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兰州创新示范中心,目前正在积极建设西部陆军兰州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在甘肃省率先成功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向更高层次迈进。建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协调机制,成立兰州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办公室,全力做好军民融合发展综合协调、产业促进落实、政策法规宣传等工作。建立由兰州高新区引导,相关骨干企业、科研院所,以及高校参与的军民融合产业联盟,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鼓励产业联盟内民营企业利用军工技术促进产业升级,更多参与军地项目建设。在兰州高新区科技孵化大厦设立了西部战区陆军科技创新工作站军民融合办公室,全军科技领军人才、西部战区陆军信息工程科技创新工作站管理委员会执行主任王明孝带领5名博士驻点开展科研活动。
四是企业运作促融合,不断拓展合作空间。把军工突围、民企进军、向市场要出路作为战略选择,在多方努力下,于2015年引进成立甘肃伯骊江3D打印科技有限公司,以“智能制造、军民共建、协同创新、共赢发展”的理念,以西安交通大学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团队,西部战区陆军信息工程科技创新工作站、西部战区陆军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以及王明孝带领的高端技术团队为支撑,以世界领先的地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的无缝对接和深度融合为核心,以金属打印、地理沙盘打印、医疗产品打印、武器装备打印和模具制造为五大主攻方向,建成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设备最为齐全的综合型3D打印技术服务平台,并重点建设创新创意设计与展示中心、三维检测与逆向设计中心、三维打印与数据处理中心、3D打印材料研发中心、快速模具中心、地理信息技术及产品制造中心、武器装备配件研发中心和3D打印培训与成果转化中心。该企业通过快速制造、快速成形、快速模具等核心技术,较好满足军地对3D打印技术及产品的需求,搭建兰州智能制造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推广先进制造技术,推进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军民融合协同发展,成为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新型科技创新公司,去年营业总收入达到1000多万元。
五是园区引导兴产业,有效延伸产业链条。以榆中园区军民融合产业园为载体,以现有企业为重点,加快发展军民融合产业。依托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兰州华宇航天技术应用有限责任公司、兰州真空设备有限责任公司,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设备、航天真空设备等产业领域,支持企业发展民用领域相关设备研发制造,着力打造特色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链。依托西部战区地理信息工程科技创新工作站、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兰州创新示范中心等企业,重点地理信息采集、测绘、建模及3D打印等产业领域,支持企业发展民用领域测绘、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研发制造,着力打造3D打印测绘、装备修复和材料研发产业链。依托兰州大学、中科院兰州分院等,重点发展镍钴金属、电池材料、磁性材料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等产业领域,支持企业发展金属材料、电池材料、磁性材料研发制造,着力打造3D打印测绘和材料研发产业链。依托兰州理工大学等院所,重点发展工业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探伤、智能制造、通信系统设备制造等产业领域,着力打造特色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链。
六是健全体系聚要素,有力提供技术支撑。在开展军民技术融合研究等方面坚持高标准、创造高质量、树立高标杆,为甘肃伯骊江3D打印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免费孵化场所,促进其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助推其在第四届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应用推进大会上荣获2017年军民两用技术“十大创新企业”称号。以获批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为契机,注重发挥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拓展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目前,兰州高新区拥有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7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8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国家及省级创新创业平台达到32个。截至目前,已累计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395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34项,国家建设基金项目19项,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112项,争取资金扶持27.98亿元。成立了兰州高新区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和兰州高新区科学技术协会,为高层次人才创业发展、施展才干提供了更大的载体,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七是政策铺路强保障,全力保证工作开展。健全军工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激励机制,设立兰州高新区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包括孵化器发展专项基金、产业培育发展基金和人才专项基金等3个子基金,以“拨改投”的方式对孵化器建设、创新创业等方面予以扶持。在全面执行好中央、省市人才政策的同时,出台了兰州高新区“1+3+3”支持创新创业、产业发展、科技金融和人才战略政策体系,即:《兰州高新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跨域式发展的若干意见》、《兰州高新区扶持产业发展政策》、《兰州高新区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的若干政策规定》和《兰州高新区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发展的政策》及3个认定办法,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政策保障。每年投入人才专项资金2000万元,对符合优惠政策的高层次人才进行兑现奖励。为兰州高新区(含一区五园)内企事业单位引进且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科技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高层次人才,提供专家公寓。与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军地院校、科研机构实施开放协同创新以来,柔性引进20多位院士、100多名博士协同创新,人才特区的“磁石效应”不断增强。并进一步加强拥军优属工作,妥善解决现役军人家属就业安置问题,解除现役军人的后顾之忧,使其安心投身军民融合发展之中。
建设人才特区,打造人才高地。通过建立激励机制,让各类人才竞相迸发,让各类创新要素充分涌现,使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的伟大实践在兰州高新区风生水起。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