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科研人的三重境界
  • 作者:陶涛
  • 点击数:1273     发布时间:2017-12-19 18:16:00
  • 分享到:
关键词:

科研人在科研路上的求索,与王国维先生所述的三重境界有相通之处,也会经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独与宁静,“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艰辛与苦楚,“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悟与幸福。

不过,此次笔者想谈的三重境界是三种活法,或者说三种科研价值观。需要说明的是,这三种境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如果有人非要说第三种比第一种高贵,抱歉,这不是笔者本意。

第一重境界是利益驱动型。不可否认,大部分人都是这一类型,当然也包括笔者自己。利益驱动型认为,科研是一份工作,可以养家糊口,也可以实现理想。这种利益不仅仅是经济利益,也涉及社会效益。之所以是利益驱动,并不是说这一类型的人有多么贪财,而只是一种科研的状态和当下的境遇,这也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必然反映。

第二重境界是兴趣驱动型。兴趣驱动型认为,科研是一项事业,做什么样的科研对我有意思,我就做什么,按照自己本来的兴趣开展工作。这部分人并不多,往往会从事一些小众甚至冷门的领域。他们从事科研工作不是为了“有用”,而是为了“新知识”。

第三重境界是价值驱动型。价值驱动型认为,科研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选择,这一类型的人非常稀少。这一类人可能非常有钱,也可能没钱。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不同的人生际遇背后一定有一个相同的科学梦想,那就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用科研影响改变世界。

有人认为,第一种是小科学家,第三种是大科学家。其实不然。比如,很多新药的研发都是非常大的团队,几十年如一日的研发,最终成功上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就是典型的利益驱动。在这样的团队里往往会有非常出色的大科学家。

所以,三重境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单就个人科研成果而言,贡献力和影响力可能各有不同。

而且,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三重境界的划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人年轻时意气风发,属于价值驱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利益驱动也未可知;也有人入行的时候就是为了糊口,随着工作的深入,愈加觉得科研的魅力,蜕变成兴趣驱动和价值驱动。

笔者认为,一个理想的科研生态圈应该是,第一重的人占70%~80%,第二重的人占15%~25%,第三重的人占比少于5%,每一重的人都有饭吃才是最好的。

现在海外人才回国的特别多,大家都盯着“青千”这一盘菜,吃到了就是黄袍加身,吃不到就是草根一枚。以致上演了愈演愈烈的帽子大战。很多青年才俊抱着“不上‘青千’不回国的‘理想’”,其实并不可取。

科研圈是一个生态系统,有地被小草,也有花卉、低矮灌木,还有小乔木、大灌木,最后才是大乔木。

摘自 中国科学报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