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随着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上海正式进入“AI时间”。两天来,来自国内外AI领域的与会代表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主题分享各自的见解,汇集成AI浪潮中的“全球智慧”,携手叩开人工智能的大门。
一名工作人员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演示与机器人打乒乓球。新华社发
人工智能没有边界
在人工智能概念诞生60余年后,新一代人工智能早已超越了当初天马行空的幻想,正在深刻改变全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改写人类文明。
“当我看到人工智能的时候,我看见的是美好的未来。”图灵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罗杰·瑞迪说,人工智能技术给处于社会“金字塔”底层的30亿人赋能。比如,语音互动的个人助手系统,能帮助世界上很多没有读写能力的文盲、半文盲更好地与外界沟通。他预测,在未来5到10年内,人工智能技术将打造出“守护天使”,替人类完成现今无法完成的任务。比如,及早发现可能影响人类安全的突发事件,并发出警告。到2020年,“守护天使”能完成超过80%的人类活动,最终,效率会提高10倍。“人工智能不会征服世界,人工智能可以供每个人使用。”
上海交大学生在展示为视障人士研发的具有导盲功能的眼镜控制系统。新华社发
“并不存在AI这个行业,只有‘AI+’这个行业。AI需要与传统产业合作,这种关系是结合、赋能,而绝不是颠覆。AI的价值是帮助传统产业提高生产效率,解放生产力。”商汤科技创始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汤晓鸥提出“大爱(AI)无疆”概念。在他看来,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没有明确的边界,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实现赋能各大不同行业。
汤晓鸥坦言,我们需要全面了解不同的传统行业,和各个企业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同时不断提升自己,只有公司成长到一定规模,才能和对手谈判、合作。除了赋能百业,汤晓鸥还指出了“无疆”的另一层含义: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全世界的智慧,全球企业、机构应该加强合作,打通AI学术研究的国界。
“机器会比人类更加聪明,但机器不可能有价值观、有情感。我们真正需要担心的,不是机器智能会超越人类智慧,而是人类自身的智慧停止增长。”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说,人工智能对我们的启发在于,未来的制造将迈入新制造时代,那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完美结合的时代。未来的制造业都是服务业,大部分将被人工智能取代,但背后的体验和服务却是不能被取代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组长潘云鹤指出,当前人工智能走向2.0时代,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跨媒体智能、人机协同智能、自主系统智能等五大领域将迎来全新发展。“以往的人工智能将机器人作为重要发展方向,可机器人的核心是人工智能,而不是外形是否像人。与其制造模拟人的机器人,不如为机械进行智能化升级。”潘云鹤认为,人工智能要发展的是自主智能系统,不是模拟人的行为,而是模拟人的智力。
携手合作是大势所趋
人工智能是一个新技术、新事物,但也应当是一种基本场景,甚至是一种思维方式。在这个关乎全人类的时代命题中,各方都在抢占人工智能的制高点。
“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所引领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全球掀起新一轮的产业革命,而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创新活力的市场。”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微软人工智能及微软研究事业部负责人沈向洋说,面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发展机遇,上海发挥自身优势,制定了明确的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为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创造了理想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可谓引人注目的人工智能创新的赋能者。
合作共赢是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主题。大会上,20个全球人工智能创新项目签约落户上海,均是多方合作项目。如徐汇区政府、微软公司和仪电集团合作签署“微软上海研究院暨微软-仪电人工智能创新院”,长宁区政府和科大讯飞联合成立“科大讯飞(上海)人工智能及脑科学研究院”,杨浦区政府和百度公司合作签署“百度(上海)创新中心”等,这些签约项目遵循上海市AI“人字形”产业规划布局,涉及10个区,覆盖全市60%以上区域。
“上海市政府全力推进智能上海行动,为各方创造了巨大合作空间。人工智能是跨国、跨学科的科学探索工程,对任何一个企业、城市和国家来说,不能拒绝人工智能领域的奥林匹克,更不能闭门造车。”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说,在人工智能领域即便有竞争,也应该通过“你追我赶”的互相激励、协同创新,共同把人类的认知极限推向“更快、更高、更强”,最终的目的是提升人类的生活品质。
独行快,众行远。科大讯飞创始人、董事长刘庆峰也表示,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非常重要,既要技术合作,也要法律、伦理等层面的合作。
“随着近几年AI技术爆发式的进步,算法、算力和数据之间的良性循环,对产业升级和经济变革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并将在未来几十年中为产业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能。”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认为,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的还是如何在现在这个时代趋势下,率先拥抱AI,尽快使自身AI化,赢在起跑线上,为未来提供发展的动力。
校企联盟培养高端人才
人工智能时代,高端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在本次大会上,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倡议的“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成立,将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携手合作,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影响巨大,而且这一次产业革命可能要有很长的周期,不断渗透到社会各方面,使得社会处于扁平状态。”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提出,大学的优势在于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建议大学要主动融入社会,开门办学。要主动和企业合作,开展校企联合实验室,并让学生参与其中。
对此,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深有感触,他们和微软等企业合作,建设了重点实验室,研发了一些人工智能技术。“要把在企业工作的人才引进来做客座教授,刺激学生思维,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习平台。”段崇智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校长林杉也表示,每年合作企业向学校提供几十个项目实习机会,实现了产学研的无缝对接。
作为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重镇,多所高校谋划和布局了人工智能学科建设。“人工智能成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驱动力,第五次产业革命的‘种子’又会在哪里,这是需要大学关注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表示,以高校学术联盟的形式共同探讨人工智能的当下与未来,具有重要的战略眼光与现实意义。
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认为,人工智能的推进不仅涉及科技,也关系到伦理、人文等社会科学,学校正在布局人工智能多学科教育。学校提出“以类脑智能引领人工智能”,将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相关合作。
“对大学来说,要针对人工智能的两个问题提前布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认为,第一是降低能耗,第二是计算能力,量子力学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中科大正在构建国家实验室,希望从量子计算着手为人工智能做好未来硬件的准备。
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印杰建议,未来哪些岗位会被替代,哪些不会被替代,这在培养人才时必须考虑进去。此外,人们的感情沟通是难以被机器替代的,加强道德和伦理教育至关重要。
“我们会进行竞争,但不会关上大门,不会闭门造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荣誉校长埃里克·格里姆森建议,在大学之间以及大学与企业之间交换学生,不同的大学可以共享数据,创造开源的互惠性平台,把一个开源的算法放在一个公共的地方,就能创造出更多的算法,从而实现多方共享共赢。
(光明日报上海9月18日电)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19日 12版)返回光明网首页
AI+教育,一个需要关注的德育场
2018-09-19 03:4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张竹林(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副院长)
人工智能正全面赋能各行各业,教育领域和教育人更应以时不我待的态度迎“风”而去,让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落地生根。AI+教育,是教育领域又一个需要关注的“德育场”。
首先,我们要深刻理解这场新技术变革盛宴的能量所在,自觉学习和传播新技术新思想,将其转化为学校德育思想高地的重要内容。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正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对于促进人和社会发展基础性、先导性的教育领域,德育工作的本质就是一项赋能的工作,是将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时代的思想精华传递给受教育者,这种赋能是在引领人的价值导向和精神追求。尽管一个是技术领域,致力于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一个是精神领域,专注对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引导,但两者本质是相通的。这就需要教育人尤其是德育工作者,主动学习,自觉掌握和运用AI理念和方法。同时,深入了解青少年群体对AI的敏感和掌握程度,找到共同语言,建立有效的德育话语体系,这是做好新时代学校德育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从教育教学范式和流程锻造上早着手准备,厚植学校德育内容。任何一种新思维新技术都要影响甚至主导教育教学思想的变革。随着AI的普及应用,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教的工具、学的工具、课的结构等一定会发生变革。我们要深度思考,AI+教育如何影响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如何重构我们的教学方式?这些教育教学要素的变革,带来的是参与的主体“人”的变革。我们要从教学思想和学习思想进行主动变革,教育和引导学生不仅掌握“关于世界的知识”,更要真正掌握“进入世界的知识”。
最后,因地制宜让“AI+教育”资源变为德育资源,实现学校德育途径和方式的变革运用。要让学生不光了解AI,还要知道人类的科技发展历程,了解中国科技的发展轨迹,也要清醒地看到当下中国科技发展与世界科技发达国家的差距,在自信中激发动力。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会址——上海徐汇滨江西岸地区本身就有深刻的历史人文教育意义。1950年,“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向全人类首次公开提出“人工智能”概念,巧合的是,同一年上海飞机制造厂在徐汇西岸成立。该厂诞生了新中国首架水上飞机“飞龙一号”。如今,徐汇西岸吸引了众多互联网巨头企业入驻,正在布局和打造AI+交通、AI+教育、AI+健康等多领域应用。
人的情感、精神世界的丰富和高尚,是具体的、鲜活的。树立科学“三观”、健全人格养成,是技术本身无法完成的,这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责任使命所在,也是学校德育的立身之本。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19日 12版)返回光明网首页
人工智能安全:挑战与机遇
2018-09-19 04: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环球科技】
作者:鲁传颖(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
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飞速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在重塑人类安全的未来。作为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题为“人工智能安全:挑战与机遇”的安全高端对话9月18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此次对话活动由上海赛博网络安全产业创新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研究所联合承办,上海社会科学院互联网研究中心等协办。
对话围绕伦理问题、国家安全、网络安全三大主题展开,研判人工智能时代的安全挑战,探索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的创新之道,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发展,确保人工智能发展造福人类未来。
本版邀请参与对话的两位嘉宾撰文,为读者深度解读人工智能与人类自身发展的现实与未来。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一、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
军事历来是推动技术变革的主要力量之一,特别是在一些战略性领域,新技术与军事变革之间的互动,不仅推动了技术的发展,也影响了军事变革。算法上的突破、数据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升以及计算能力的增长为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从现有的技术条件来看,人工智能至少可以在机器人、战场环境的分析和目标识别、后勤组织计划、情报分析、信息管理、信息行动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或改变原有对军事的认知。
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减少军人的伤亡程度、增强指挥决策、控制战争的杀伤范围方面改变未来的战争形态。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第一,当越来越多的无人驾驶飞机、坦克、汽车,以及自主决策武器开始走向战场,军人直接暴露在战场杀伤环境将会减少,军人的伤亡率较传统的战争也会下降。这会使得跟传统军人形象迥异,一群戴着眼镜,像在网吧中玩着网络游戏的新的职业军人和军事单元出现在战斗序列中。
第二,人工智能在辅助战场决策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包括制定军事计划、后勤组织保障、战场环境实时信息获取、分析、目标的图像识别等方面可以大幅度提高战场的指挥决策能力。
第三,人工智能时代战争将更多是特种战争,而非全方位的战争。人工智能在网络战、信息战,以及类似的“斩首行动”“定点清除”等特种作战领域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从很大程度上而言这也会改变战场的形态,人工智能领域的特种作战将会先与大规模冲突的爆发,改变人们传统上认为,战争就是工业化时代的大规模飞机、坦克、军舰等武器之间直接对抗的印象。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鉴于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重要作用,各国的军队和政府都高度重视从国防角度来看待人工智能,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发展和使用人工智能武器,制定人工智能国防领域的发展战略。
2016年2月,时任美国情报总监詹姆斯·克莱伯在参议院武装力量委员会的听证会上认为,人工智能系统的欺骗性和破坏性难以预测和理解,将会对国家安全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带来巨大风险。特朗普政府开始加大对人工智能国家战略的制定和资源的投入,美国国防部门的国防创新咨询委员会和国防科学委员会不遗余力地推动美国军方向人工智能转型,并且成立了国防部联合人工智能中心;近期,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作为美军重要的技术创新部门宣布对人工智能的投资增加20亿美元,用以布局下一代人工智能。
俄罗斯也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在国防领域的发展。俄罗斯国防力量积极的开发人工智能武器,包括超级坦克、无人蜂群、无人导航水下航行器等,根据媒体报道,俄罗斯已经开始在叙利亚战场中使用基于人工智能的武器系统。在美俄之外,包括中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印度等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二、安全领域挑战不容小觑
人工智能拥有巨大潜能,但事情往往具有两面性,为了获取战略竞争优势,各国人工智能在国防领域的竞争,也带来了安全方面的风险——包括为了获取竞争优势而忽视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人工智能技术扩散,以及过度强调人工智能的国家安全属性对正常的技术发展和商业所带来的威胁挑战。
首先,致命性自主武器的伦理问题。致命性系统是一种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造成伤害或死亡的系统。现有系统如装备了武器的无人机,就在某种程度上将自动化与致命性结合起来,但是这一系统需要人类的参与。完全自主的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还需要能够识别和选择目标,确定拟对目标施加的武力级别,并在特定范围的时间和空间内对目标实施规定的武力。半自主、全自主系统包括杀伤人员地雷、反舰雷达、各种精确制导导弹、鱼雷、巡航导弹、反卫星武器、空中和海上无人机、无人机群以及网络蠕虫。从不含情报的地雷到精确制导导弹以及依据地形的巡航导弹,这些系统中的情报数量差异巨大。
国际社会存在着很大的反对发展致命性自主武器的声音。如此众多的自主武器带来的问题是机器是否有权力去自主决定杀伤目标,以及由于算法黑箱或者自主武器失控而导致的误杀和误伤成为致命性自主武器发展必须要面临的伦理问题。虽然战争和伤亡是需要极力去避免的,但是由机器来决定伤亡则更加难以接受。不仅如此,人工智能的应用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战争的门槛,这会鼓励减少自我约束,采取进攻性的行动来达到相应的目的,但同时也会对国际安全形成新的不稳定因素。
其次,作为人工智能发展核心的算法和数据都存在着潜在的安全问题,这会导致人工智能决策的风险。从编程的角度来看,任何的代码都是由人编写,因此无法确保程序完全安全、可靠、可控、可信。从数据角度来看,人工智能依赖大数据,同时数据的质量也会影响算法的判断。军事数据质量获取、加工、存储和使用等环节都存在着一定的数据质量和安全风险,从而增加了军事领域使用人工智能的安全风险。
再次,人工智能技术扩散给全球安全带来的威胁。伴随着人工智能武器的开发,国际社会面临的另一大难题就是反扩散问题,恐怖主义组织以及不负责任的国家获取人工智能武器,并威胁国际安全和平。人工智能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也是一种程序和软件,因此,它面临的扩散风险要远远大于常规武器。类似于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网络武器库被黑客攻击,并且在暗网交易,最后被黑客开发为勒索病毒的案例,也有可能在人工智能武器领域重现。
最后,人工智能的军备竞赛会对技术逻辑和商业逻辑产生破坏。人工智能具有军民两用性质,其发展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增加社会福利。过度的强调军事用途会对人工智能的全球研发体系和产业链造成严重威胁。近期,美国政府对《外国投资审查法案》进行修订,其中重点就是要阻止其他国家对美国人工智能初创企业的并购。法国政府也采取了相应做法提高外国企业对法国人工智能技术、人才的并购门槛。再加上,出口管制和人才交流限制。人工智能技术尚未发展成熟,各种鸿沟已经在各国之间开始构筑,会严重影响正常的技术研发,并且破坏全球化的商业逻辑。
三、治理机制构建刻不容缓
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国家战略,相应的治理工作应当在现有的国际安全架构开展。今年9月在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常规武器公约的讨论中,各方并未就制定禁止人工智能驱动的致命性完全自主武器的条约达成共识。全球约有共26个国家支持全面禁止人工智能武器,而绝大多数国家还在观望。在规则不确定和大国战略竞争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发展面临的风险和威胁在不断增加。加强人工智能的国际治理工作,降低军备竞赛风险则是当务之急。
经过2014年和2015年的两次非正式会议后,在2016年12月16日关于特定常规武器公约的联合国会议上成立了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LAWS)政府专家组(GGE)。该小组的任务是研究致命性自主武器领域的新兴技术,评估其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影响,并为其国际治理提出建议。
人工智能引发的安全问题是专家组的一大重要分歧,技术强国与弱国之间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技术弱国认为应当完全禁止致命性自主武器的开发使用,技术大国则持相反意见,认为开发致命性自主武器可以降低人员损伤,有利于打击恐怖主义和维护国家安全,并且很多系统已经在战场上进入实战。
军事是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互联网就是由美国军方所发明,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背后也有军事因素的强力推动。但是,人工智能的科技竞赛也非技术之福,特别是致命性自主武器的扩散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从联合国层面制定相应的规范,并且促成大国之间在发展致命性自主武器上达成一定的军控条约是当务之急。
联合国政府专家组应制定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和人工智能军事应用的目标。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是制定相应的国际法,在国际法不明确的情况下,各国应克制在军事领域使用人工智能武器。联合国政府专家组也应考虑对国际法此前未曾预见的情况追加法律限制,并以道德或伦理为由尽量减少对人和平民的伤害。更进一步的目标包括管理以下情况的操作风险,包括降低使用武力门槛、意外导致不应有的伤害、造成意外的升级螺旋式增长以及产生军备竞赛和扩散。
当然,从联合国角度来达成一项谈判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鉴于越来越多的风险,大国之间应当及早就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应用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开展对话,及早启动相应的军控进程。短期内促成技术强国在谋求战略优势和国际安全体系稳定之间的妥协。
各国政府在制定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战略时,还应当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治理工作。比如,无论是半自主和全自主的武器系统的设计,应允许指挥官和作战人员在使用武力方面作出适当的人为判断。为保证这一要求的实现,需要严格的设计、对设计的测试和评估、操作验证和测试,解决系统错误和故障的安全工程以及避免人为错误的认知工程。
在决定是否使用人工智能武器时,应当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流程,避免造成不可预测的后果。同时,还应当加强对人工智能武器的安全性,避免安全泄露,或者是随意转让相关技术。无论是无意或者有意地扩散都会增加军备竞赛的风险,威胁国际安全体系。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19日 14版)
人工智能将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魔法师
2018-09-19 03:4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人工智能将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魔法师
——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分论坛侧记
光明日报记者 严圣禾 周仕兴 曹继军 颜维琦
人工智能,这一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不仅涉及众多科学门类,还与法律、安全、就业、道德伦理和政府治理等领域密切相关。在上海召开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除了主论坛,还有约30个主题论坛在浦江两岸同步举行。中外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深入交流、凝聚共识,共同为大会贡献丰硕的成果。
脑科学和人工智能执手共进
“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的出现,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为人工智能带来了新的希望,所以我们需要尽可能了解大脑的工作机制。由计算机所构筑的神经网络和由大脑所构筑的神经网络其实是很不一样的,但人类对于神经网络的一些细节还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而大脑科学能够提供这样一些信息……”英国皇家学会会士、英国伦敦大学高等研究院感知学习中心主任科林·布莱克莫尔,18日在复旦大学类脑人工智能主题论坛上如是说。这位皇家会士上一次访问复旦大学是1974年,40多年后,因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重返复旦,他对这所中国知名大学发生的巨大变化感慨不已。
脑科学和人工智能是当今国际科技前沿热点,结合神经生物学原理发展的脑启发智能算法应用迅速崛起,催生了新一代类脑人工智能系统,为疾病诊断、智能机器人、通用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成为全球产业发展和升级的新的爆发点和增长点。
当天,复旦大学这个分论坛可谓群星璀璨,除了科林·布莱克莫尔,还有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迈克尔·莱维特,英伟达集团首席科学家及高级副总裁、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教授比尔·戴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主任蒲慕明,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教授陆永青,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金亚秋等一大批全球顶尖的学者专家共同为上海新一代人工智能原始创新能力把脉问诊、献计献策。
人工智能如何参与城市管理
上海静安区正在致力打造上海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重要功能枢纽区和产业发展集聚区。自上海数据交易中心落户静安、上海大数据产业基地揭牌两年以来,静安区的大数据发展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大数据在该区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对大数据的充分应用,恰逢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举办,静安区今年举办的第三届国际大数据论坛也成了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一部分。联合国公共机构和数字政府司官员、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从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研究的学界专家、国内外大数据行业龙头企业技术专家、知名创投机构代表、大数据行业相关企业等共1000余名嘉宾围绕“大数据和城市智能”进行深度交流,商讨如何运用数据驱动的力量,推动城市智能化发展及精细化管理不断深化,推动未来静安区城市功能和品质不断优化和提升,为上海建设全球卓越城市作出贡献。
此外,在该分会场的“城市智能创新项目分享会”上,来自政府、大数据企业、科研院校、产业联盟的众多嘉宾先后就“大数据与上海购物”“打破AI幻觉,深度应用实现价值”“数据跨境传输的企业合规挑战”“健康医疗数据保护与流通案例分享”“大数据态势及企业大脑实践”“基于AI的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分享”“海量精准大数据是AI人工智能的核心基础”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政策解读、技术探讨和案例分享,让听众对大数据在城市管理和规划中的应用和实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各行各业
除了高校和政府机构,国内外人工智能的领军企业也是众多分论坛的承办方。记者18日上午在科大讯飞承办的“人机交互·万物互联”AI+行业赋能发展论坛上聆听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裴钢,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未来教育中心主任蒋里等十余位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如何为行业发展助力赋能展开的热烈讨论。
语音是未来人机交互最重要的入口之一。科大讯飞执行总裁胡郁介绍,科大讯飞在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领域有近20年的研究与积累,立志让机器能听会说,能理解会思考。目前,科大讯飞正在用先进的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医疗、政法等各个行业,希望借助人工智能建设美好世界,迎接人机交互、万物互联的时代。
零售应用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领域,京东集团副总裁、AI负责人周伯文在论坛上作了题为《人工智能重塑零售服务》的发言。他介绍,京东的理念是服务等于内容加交互,正持续在仓储、物流等场景布局人工智能,致力于用技术驱动公司成长,助力服务行业升级,完成从“科技零售”到“零售科技”转型。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未来人工智能会像水和电一样无处不在,世界也将因人工智能而更美好。人工智能将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魔法师,AI赋能,让一切皆有可能。
摘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