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被一双无形的手控制,车里的方向盘可自动左右旋转。眼看前方有行人通过,车子“自觉”地停了下来……在日前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的2018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上,来自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21支车队轮番上阵,表演了一出别开生面的“速度与激情”。
近年来,我国智能车发展势头迅猛,产业规模与市场不断扩大。在矿山、物流基地、码头等简易固定路线场景中,智能车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
“自然科学基金委‘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重大研究计划极大推动了中国无人驾驶车辆研究进展。”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认为,若想让智能车真正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还有挑战要克服。为此,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了智能车未来挑战赛,以检验无人驾驶的商业化应用程度。
智能车未来挑战赛举办已有十个年头,本届赛事包括真实综合道路环境测试与复杂环境认知水平能力离线测试两部分,着重考察无人驾驶车辆的交通场景识别能力以及不同道路环境的适应性和行驶机动性等4S性能。
其中,真实综合道路环境测试在江苏常熟“中国智能车综合技术研究与测试中心”附近的高架桥与城乡道路上进行。就像人们进行驾驶考试一样,参赛车辆需自动识别出交通标志并避开故障车辆、锥形标障碍物等,完成指定路线行驶。
然而,这场智能车的“驾照考核”并非一帆风顺,在某些路段,部分车辆不得不通过人工进行干预。来自武汉大学的一位参赛者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由于改装技术问题,其车辆无法控制倒挡,导致在U-turn路段自主拐弯困难。
在高架快速道路环境测试中,西安交通大学与舜宇光学科技合作研发的“先锋号”表现不俗:起步顺利驶入匝道,灵活通过施工路段,并在高架下地面道路实现无GPS信号稳定行驶……“先锋号”仅用14分钟就完成了7.4公里的高架道路驾驶任务。
“先锋号”领队、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博士生陈仕韬告诉记者,本次参赛团队就车辆的多传感器融合以及传感器冗余度等问题进行改良,让车辆能更好地应对极端天气与道路状况。
陈仕韬介绍,传感器是无人车的“眼睛”,团队的智能车使用了相机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可感知道路周边环境。高性能计算单元是无人驾驶汽车的“大脑”,汽车可通过复杂的计算软件进行路径规划与时间行为决策。
11月18日,突如其来的大雨为城乡道路环境测试带来了真实的自然考验。这可难不倒参赛的智能车,大部分车辆都能有条不紊地自动操控。其中,有一辆车格外“机灵”,面对随从车的障碍挑战,居然从一处狭窄缝隙以很快的速度超车通过,引发现场欢呼。
“不同于以前的锯齿波算法,‘先锋号’打方向盘的水准甚至比人还好!”一位专家感叹道。
不过恶劣天气也使得智能车暴露出诸多问题。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辛景民认为,无人驾驶智能车技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这是10年来第一次冒雨比赛,我们发现车辆在传感器防雨性能等方面都亟待完善。”
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成员、秘书长韩宇表示,大赛将致力于真正实现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的上下贯通,推动我国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
摘自《中国科学报》